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一講 以攻為守

關燈
[畫外音]北伐是蜀國的重要事件之一,魏延則是蜀國後期勇冠三軍的猛将之一,而且魏延是堅決主張北伐的,堅決主張消滅曹魏的,然而諸葛亮在臨終前,沒有把北伐的接力棒交給魏延,是諸葛亮不信任他,還是其中另有隐情呢?請繼續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以攻為守” 在上一集中講到,魏延謀反一案有三種說法。

    一種是《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料定魏延會謀反;一種是張作耀先生的說法,諸葛亮就是亮逼反魏延;第三種說法就是楊儀等人假傳巫相遺命。

    然而這些說法,要麼是小說家之言,不足為信,要麼是沒有足夠的證據,因此,魏延一案顯得更加撲朔迷離,魏延謀反一案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還得把視線再次回到諸葛亮的遺命上。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下達一個讓魏延斷後的遺命呢?在諸葛亮遺命的背後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隐情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講壇》為您講述品三國之“以攻為守”。

     易中天:魏延這個案子裡面有一個疑點,就是諸葛亮病逝前召開的這個榻前會議,為什麼要做出那樣一個決定,什麼決定呢?“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就是魏延如果不聽命令的話,不肯斷後的話,部隊自己出發,不要管魏延了。

    諸葛亮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一個決定? 曆史上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說諸葛亮料定魏延會反,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演義》是小說,不能當曆史來看,千萬别把《三國演義》當曆史。

    第二個說法是呂思勉先生、陳迩東先生他們的說法,說諸葛亮就沒有下這個命令,這是楊儀等人假傳丞相遺命。

    反正死無對證,口谕嘛,又沒有錄音,又沒有錄像,又沒有字條嘛,說不清楚。

    但是這個說法雖然有道理,但是沒有證據啊,你還是推理,還是猜測。

    也就是說曆史學家也是要猜測的,隻要你的猜測符合邏輯,至少就可以作為一家之言嘛。

    但是陳壽也是良史,陳壽記錄在案的事不能輕易地推翻,這個裡面還是有些問題。

    那麼我們剩下的就隻有第三種選擇了,就是諸葛亮确實下達了這樣一個命令。

    為什麼呢?張作耀先生《劉備傳》的解釋是,諸葛亮和魏延在軍事路線上有分。

     那麼這個說法有證據嗚?有。

    證據在哪裡呢?《三國志·魏延傳》。

    《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是,魏延每次随諸葛亮出征,都提出一個建議,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帶一萬人走另一條路,然後和諸葛亮在潼關會師,“如韓信故事”,就像韓信當年一樣,韓信幫劉邦打天下,就是韓信帶一隻部隊,劉邦帶一隻部隊,但是諸葛亮不同意,“制而不許”,每次提出來,每次諸葛亮都不同意,最後是魏延認為諸葛亮這個人膽小怕事、膽怯,“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魏延懷才不遇,你看我這渾身的本事,一肚子的主意,碰上這麼一個膽小怕事的,不能一展才華,一顯身手,忿忿不平,這是《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

     而且這個事情,它還有一個實例,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奇謀”這個事是發生在第一次北伐戰争,我們知道諸葛亮率軍從漢中出發,北伐曹魏,必須翻過秦嶺。

    翻過秦嶺有三條路,東邊的一條叫子午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長安;中間的一條叫駐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條路叫斜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在陳倉。

    那麼魏延提出的辦法是什麼呢?說請丞相給魏延一萬人馬,當中五千精兵,還有五千人幹什麼呢?運糧食。

    我魏延帶着這支人馬,走子午谷北上,十天功夫就可以到長安。

    長安是誰在守着呢?是曹操的女婿,叫做夏侯楙。

    這夏侯楙是個公子哥兒啊,纨绔子弟,吃喝玩樂可以,打仗不行的,如果夏侯楙發現末将的軍隊從天而降,肯定吓得屁滾尿流,棄城而逃,末将就可以拿下長安,丞相自己呢帶着大軍從斜谷北上,這樣我們兩軍會合,鹹陽以西都搞掂了。

    諸葛亮不聽,設有采納魏延的這個計策,這個就叫做“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奇謀”是三國史上的一個公案,曆史學家一直在争論,說諸葛亮不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對呢還是不對呢?兩派意見。

    一派說這個是不對的,這放棄了一個大好的時機,這麼好的一個計謀,奇襲嘛,完全可以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

    如果你把長安、鹹陽以西都搞掂了,這個事兒不就弄成了嗚?這是一派意見。

    另一派意見認為諸葛亮是對的,因為魏延的這個計策,風險太大了。

     [畫外音]魏延所建議的“子午谷奇謀”是一項極具桃戰性的北伐戰略,跟當年韓信的“暗渡陳倉”沒有區别,全都危險萬分,但是打仗貴在出奇,出奇才能制勝。

    令人不解的是,諸葛亮口口聲聲要北伐,然而魏延提出的這個“子午谷奇謀”,他最終卻沒有采納。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