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一講 以攻為守

關燈
此曆史學家們便争論不休。

    有人認為諸葛亮過于謹慎坐失良機,也有人認為魏延的計謀風險太大無法實施,那麼易中天先生怎樣看待這個問題?他又有着什麼不同于前人的看法呢? 但是我覺得他們算的都是軍事賬,軍事我不懂,我也很難說他們這個軍事賬誰算對了誰算錯了,而我覺得呢,諸葛亮他首先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政治家在進行軍事部署的時候,首先算的是政治賬,因為我們知道戰争是政治的延續。

    戰争的目的無一不是政治的目的,所以諸葛亮肯定要先算政治賬。

    因此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了,諸葛亮算的是一筆什麼樣的政治賬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清楚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他為什麼要北伐?他北伐的目的、動機、目标是什麼?這個問題《出師表》有回答。

    因為諸葛亮出兵之前給劉禅上了一道《出師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出師表》裡面諸葛亮就鎖定了北伐的目标,是十六個字,“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目标是什麼,就是要把北方把它搞掂了,把曹魏這些奸兇除掉,把大漢王朝恢複起來,讓我們的皇上重新回到洛陽去當皇帝,這是北伐的目标。

     那麼我們又要問,這個目标實現了嗚?沒有。

    那我們又要問,這個目标為什麼沒有實現呢?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曹魏非速亡之國,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接管了蜀漢的政權,這個時候,曹魏那邊是一片欣喜,因為他們始終是把劉備當作頭号敵人的,諸葛亮它覺得還可以打打主意。

    于是曹魏那邊許多人給諸葛亮寫信,勸他投降,諸葛亮設有給他們回信,但是寫了一篇文章叫《正議》,大義凜然地回答了這些勸降的人。

    在這篇文童裡面,諸葛亮提出了一個觀點,叫做“據正道而臨有罪”,什麼意思呢?就是我蜀漢手上掌握着正義,而你們曹魏是有罪的。

    據正道而臨有罪是戰無不勝的,是一定能夠成功的。

     那麼這個話呢,我們也要分析,我們要問一問,曹魏有罪嗚?沒有。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民不聊生,這個時候統一是唯一的出路,隻有天下統一,人民才能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社會才會安定,生産力才能得到發展。

    在這樣的清況下,誰能夠平定天下,誰能夠使天下重歸統一,誰就是對的。

    那麼到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家鼎立,這三家你從正面上說,它們都是想恢複天下統一的,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說魏蜀吳都是正道;從反面說,它們都想獨霸天下,都不讓人家來統一,從這個角度講,它們都有問題。

    所以魏蜀吳三家不存在誰正道、誰有罪的問題。

    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我們要問,蜀漢就是正道嗚?你說你面對曹魏“據正道而臨有罪”,你面對劉表、劉璋的時候,請問劉表、劉璋有罪嗚?劉表、劉璋沒罪,你為什麼把人家的地盤奪了?你奪了劉表、劉璋的地盤,你奪了荊州、奪了益州是靠的正道嗚?所以這個說法,作為政治口号喊一喊是可以的,用來鼓舞蜀漢軍民的士氣也是可以的,别當真,當真就是書呆子。

     何況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曹魏方面他自己認為有罪嗚?他有負罪感嗚?沒有啊。

    曹操他們是很困難,曹魏在建國的道路上也确實是坎坷不平的,困難重重,那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們有罪嗚?不是的。

    是因為當時士族不支持。

    士族為什麼不支持曹操呢?一是瞧不起他這個閹宦遺醜,就是曹操出身不好,宦官後代,清高的士族瞧不起他;第二,士族不喜歡曹操的唯才是舉,什麼唯才是舉,唯才是舉就是不讓我們當官嘛,那這個問題曹丕解決了。

    曹丕一接過魏王的爵位,馬上就實行了九品中正制,保證這些士族世世代代都可以做官,通過這個辦法和士族讨價還價,達成政治交易,緻使士族階層都支持曹魏了。

     所以胡三喜注《資治通鑒》的時候就說了一個觀點,說諸葛亮為什麼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呢?很多人都認為是諸葛亮膽小怕事,那是不對的,諸葛亮不膽小怕事,是他非常清楚魏主之明略,司馬懿輩不可輕也。

    就是諸葛亮心裡非常清楚,曹魏現在的國君不是昏君,将帥都是人才,沒那麼容易就被你消滅的。

    這是第一,曹魏非速亡之國。

     第二點,益州非進取之地。

    益州這個地方的特點是什麼呢?易守難攻。

    周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成都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裡,物産豐富,所以你到了這個地方,你避難可以,守成可以,出擊困難。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你軍隊都出不去,所以劉備當年在荊州的時候,他是不可不取益州,因為他在荊州他是變成了三明治,北邊有曹魏,東邊有孫吳,夾着他,他發展空間很小,他的發展隻能往西走,隻能去取益州。

    這是沒有選擇的,不能說他選錯了。

    但是他進了益州又丢了荊州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