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一講 以攻為守

關燈
,他就等于既進了保險箱又進了死胡同。

    崇山竣嶺把他圍起來了。

    這個時候關起門來過日子奔小康,那是可以的,沖出門去圖天下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田餘慶先生說了十六個字,叫做“劉備出峽,全軍覆沒,諸葛北伐,積年無成”。

    就是你蜀國隻要出兵就肯定是失敗,劉備出去全軍覆設,諸葛亮不停地北上,什麼事都沒做成。

    這個事情它不是誰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的,不是人力所為,用現在的話說,非人力抗拒之原因。

    所以蜀漢政權命中注定偏霸。

    “偏霸”這兩個字是田餘慶先生提出來的,我認為精準,既不是偏安,也不是稱霸,是偏霸,偏一隅而霸。

    在這個問題上,溫庭筠的詩是說的很準的,叫做“中原得鹿不由人”,由不得你,這是客觀條件的限制。

     第三個原因,諸葛非将略之才。

    關于諸葛亮的才能其實原本是有定論的,沒有什麼必要來争議,陳壽說的很清楚,也是十六個字,“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于将略”,這是陳壽對諸葛亮能力的非常準确的評價。

    這個評價的意思是說,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于他的軍事才能,在他的軍事才能當中,治軍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非常準确,有什麼好争議的呢?之所以有人争議,是有這麼一個證據,是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說諸葛亮病逝退兵以後,司馬懿打過來,過來以後巡視了諸葛亮留下的軍營,說了這麼一句話,天下奇才也。

    很多人就根據這句話認定諸葛亮就是傑出的軍事家,天下奇才;他不知道,司馬懿這個時候肯定的恰恰是他的治軍。

    就是說諸葛亮治國是一流的,治軍也是沒有問題的,會治軍不等于會用兵,對于他的用兵司馬懿另有評價,這個評價在哪裡呢?在《晉書·宣帝傳》。

    原文是這樣的,“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什麼意思呢?就是他的志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機遇,他的謀略很多,但是沒有決斷,他喜歡帶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權變,權變就是随機應變,這個“權”不是權力的權,是權變的權,就是他不能随機應變,他隻能規規矩矩地打正規戰,而一旦戰場的情況發生變化,他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說得難聽一點,這等于說他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畫外音]北伐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最重要的事業,然而他的北伐正如曆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所言,是“積年無成”,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有三: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非将略之才。

    那麼這三個原因,諸葛亮自己清楚嗚?如果清楚,那麼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呢? 接下來要問的問題是,這三個原因,他知道嗎?這三點諸葛亮他心裡清楚嗚?諸葛亮是何等聰明的人,怎麼會不清楚呢?也許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還有點樂觀,但是也很謹慎,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好,那麼我們隻好又問下去了,既然清楚,那為什麼還要不斷地北伐呢?你明明知道北伐是不能成功的,為什麼呢?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安内必先攘外。

    有證據嗚?有,在哪裡?《出師表》。

    我們去讀一讀諸葛亮的《出師表》,開篇怎麼說的:“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才是他要北伐的原因。

    危急存亡之秋。

    那麼我們要問,為什麼諸葛亮覺得蜀漢政權處于危急存亡之秋呢?是曹魏的威脅嗚?不是,我們翻翻曆史就知道,自從赤壁之戰以後,後來滅蜀之前,曹魏可從來沒有主動進攻過劉備和蜀漢,他們發動過一次戰争嗚?那個時候曹魏老打孫權的,相反,劉備征漢中,關羽圍襄奕,諸葛出祁山,都是你劉備集團、蜀漢政權屢屢桃釁,怎麼能說威脅來自北方呢?再看看東邊有威脅嗚?夷陵之戰以後,吳蜀兩國就恢複了盟好當然這裡面有諸葛亮的外交的功績。

    諸葛亮執政以後,立即執行聯合孫吳的這個國策,還做得很好。

    兩家關系和好了,威脅也不來自東邊——威脅既不來自北邊,也不來自東邊,我們要問,讓諸葛亮感到不安的那個威脅來自哪裡呢?請大家想想還能來自哪裡呢?隻有一個地方,内部。

    而内部憂患重重的原因,我在前面己經多次講過了,就因為他這個政權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組成的。

    所以啊,諸葛亮之憂,憂在蕭牆之内。

    在這樣的清況下,他隻有采取這樣的一個政策,就是對内依法治國,對外發動戰争。

    戰争對于轉移注意力,加強凝聚力,鎮壓反對派都是很有利的,這叫做安内必先攘外。

     第二個原因,小國更要圖強。

    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是最弱小的,一個弱小的國家要生存,隻有奮發圖強,你不能坐在家裡等着人家來打你,所以《後出師表》,——《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寫的有争論,我們頂多說“疑似”。

    《後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