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一講 以攻為守
關燈
小
中
大
表》裡面諸葛亮,這個“諸葛亮”要打引号,諸葛亮怎麼說呢?“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待亡,孰與伐之?”。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不去攻打曹魏,也是要亡的,大漢王朝也是要亡的;與其坐在這兒等死,我不如去拼他一下。
如果說這個話因為《後出師表》的作者存疑,你不能認定是諸葛亮的意思的話,那麼《華陽國志》的八個字,我覺得是可以采信的,就是“以弱為強,猶可自保”,而且王夫之,王夫之大家知道是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在他的《讀通鑒論》裡面就幹脆把諸葛亮北伐的原因鎖定為四個字,就是“以攻為守”。
而且這個以攻為守包括兩個内容,用王夫之的話來說就是“鞏固以存”和“待時以進”,就是說,以攻為守的結果是什麼呢?一方面,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另一方面,萬一在進攻的過程中有個機會呢。
機遇隻給有準備的人。
為了抓住機遇,必須使蜀漢政權時刻保持戰争狀态。
這是第二點,小國更要圖強。
第三個原因,理想必須堅持。
我一再說過,諸葛亮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隻要有一丁點機會,都會抓住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理想主義者的共同特點。
問題是,諸葛亮的理想沒變,而形勢變了,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設計将來“北定中原,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這樣一個條件是什麼呢?是劉備集團能夠跨有荊、益,就是荊州和益州都在手上;然後兩路出兵,一路從荊州出發,一路從益州出發;而且還要有個時機,就是天下有變。
這是很科學的,一個很科學的規劃。
現在這個形勢沒有了,首先是曹魏非速亡之國,沒有“天下有變”這個條件,另外荊州丢了,所以理想沒變形勢變了,形勢變了策略要變,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他必須繼續高舉“漢賊不兩立”的旗幟,堅持這個政治立場,堅持北伐,堅持讨賊;但是另一方面在具體行動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做到萬無一失。
你要知道諸葛亮統帥的十萬大軍是蜀國的命脈所在,是蜀國的命根子啊,我不能孤注一擲把這十萬大軍投入在戰場上,賭它一把,豪賭一把。
這種豪賭是土匪幹的事情,孔明先生不會幹,所以諸葛亮是不能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這個風險太大了。
對此,王夫之也有一個結論,王夫之說:“公蓋有不得己焉者,特未可一一與魏延輩語也。
”就是諸葛亮在做北伐的決策的時候,有很多不得己的地方,有很多難言之隐,這樣一些複雜的清況,這樣一種複雜的形勢是不可以和魏延這些人說清楚的,我不能公開告訴魏。
說不清,魏延也聽不懂。
何況這個時候諸葛亮也需要有魏延這樣的堅定的抗曹分子,因為我現在高舉的是漢賊不兩立、北定中原、還于舊都這樣的旗幟,我也有人打先鋒啊,有這麼個楞頭青天天說要滅曹魏不是很好嘛,我幹嘛跟他說穿啊。
[畫外音]通過以上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不難看出,諸葛亮的政治賬是把蜀國内部的矛盾轉移到戰争上,然後靠北伐來振奮蜀國的士氣,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一直對他的政治理想耿耿于懷,不肯罷休,而作為蜀國後期唯一的猛将魏延,很可能就是他死後的北伐繼承人,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在臨死之前設有把北伐的接力棒交給魏延呢? 那麼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諸葛亮臨終之前,為什麼要跟楊儀他們說,這個魏延恐怕是不會聽命令的,他要是不聽命令你們走你們的,别管他,為什麼?現在我想大家應該明白了吧。
就因為魏延是個堅定不移的抗曹分子,不但不是反賊,而且是堅決的抗曹分子,諸葛亮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而且諸葛亮很了解魏延這個人,這個人自命不凡,自視很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老覺得不得志,仗沒打過瘾,但是諸葛亮威望太高,他沒辦法。
現在諸葛亮去世了,什麼楊儀啊,什麼姜維啊,什麼費祎啊,這些人你還鎮得住魏延?魏延聽你的?他才不會聽呢,隻好讓他去,沒有辦法,留不住,擋不住嘛,所以諸葛亮的遺命說的很清楚,“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就是你們走你們的,不管他;沒有說魏延如果不聽命令,你就殺了他。
因為諸葛亮心裡很清楚,魏延絕不是反賊,隻是沒辦法而己,因為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把大軍撤回成都,把蜀漢政權保衛起來,隻有保住了蜀漢,将來的什麼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或許還有一絲希望,你如果連蜀漢都保不住了,你一點希望都沒有了。
為了顧全大局,這個時候也隻好說随魏延去吧,我認為這就是諸葛亮一片良苦用心。
他臨終時候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漢。
但是諸葛亮去世三十年後,蜀漢還是亡了,而且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國是最早滅亡的。
那麼蜀漢為什麼又會最早滅亡呢?請看下集:無力回天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不去攻打曹魏,也是要亡的,大漢王朝也是要亡的;與其坐在這兒等死,我不如去拼他一下。
如果說這個話因為《後出師表》的作者存疑,你不能認定是諸葛亮的意思的話,那麼《華陽國志》的八個字,我覺得是可以采信的,就是“以弱為強,猶可自保”,而且王夫之,王夫之大家知道是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在他的《讀通鑒論》裡面就幹脆把諸葛亮北伐的原因鎖定為四個字,就是“以攻為守”。
而且這個以攻為守包括兩個内容,用王夫之的話來說就是“鞏固以存”和“待時以進”,就是說,以攻為守的結果是什麼呢?一方面,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另一方面,萬一在進攻的過程中有個機會呢。
機遇隻給有準備的人。
為了抓住機遇,必須使蜀漢政權時刻保持戰争狀态。
這是第二點,小國更要圖強。
第三個原因,理想必須堅持。
我一再說過,諸葛亮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隻要有一丁點機會,都會抓住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理想主義者的共同特點。
問題是,諸葛亮的理想沒變,而形勢變了,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設計将來“北定中原,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這樣一個條件是什麼呢?是劉備集團能夠跨有荊、益,就是荊州和益州都在手上;然後兩路出兵,一路從荊州出發,一路從益州出發;而且還要有個時機,就是天下有變。
這是很科學的,一個很科學的規劃。
現在這個形勢沒有了,首先是曹魏非速亡之國,沒有“天下有變”這個條件,另外荊州丢了,所以理想沒變形勢變了,形勢變了策略要變,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他必須繼續高舉“漢賊不兩立”的旗幟,堅持這個政治立場,堅持北伐,堅持讨賊;但是另一方面在具體行動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做到萬無一失。
你要知道諸葛亮統帥的十萬大軍是蜀國的命脈所在,是蜀國的命根子啊,我不能孤注一擲把這十萬大軍投入在戰場上,賭它一把,豪賭一把。
這種豪賭是土匪幹的事情,孔明先生不會幹,所以諸葛亮是不能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這個風險太大了。
對此,王夫之也有一個結論,王夫之說:“公蓋有不得己焉者,特未可一一與魏延輩語也。
”就是諸葛亮在做北伐的決策的時候,有很多不得己的地方,有很多難言之隐,這樣一些複雜的清況,這樣一種複雜的形勢是不可以和魏延這些人說清楚的,我不能公開告訴魏。
說不清,魏延也聽不懂。
何況這個時候諸葛亮也需要有魏延這樣的堅定的抗曹分子,因為我現在高舉的是漢賊不兩立、北定中原、還于舊都這樣的旗幟,我也有人打先鋒啊,有這麼個楞頭青天天說要滅曹魏不是很好嘛,我幹嘛跟他說穿啊。
[畫外音]通過以上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不難看出,諸葛亮的政治賬是把蜀國内部的矛盾轉移到戰争上,然後靠北伐來振奮蜀國的士氣,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一直對他的政治理想耿耿于懷,不肯罷休,而作為蜀國後期唯一的猛将魏延,很可能就是他死後的北伐繼承人,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在臨死之前設有把北伐的接力棒交給魏延呢? 那麼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諸葛亮臨終之前,為什麼要跟楊儀他們說,這個魏延恐怕是不會聽命令的,他要是不聽命令你們走你們的,别管他,為什麼?現在我想大家應該明白了吧。
就因為魏延是個堅定不移的抗曹分子,不但不是反賊,而且是堅決的抗曹分子,諸葛亮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而且諸葛亮很了解魏延這個人,這個人自命不凡,自視很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老覺得不得志,仗沒打過瘾,但是諸葛亮威望太高,他沒辦法。
現在諸葛亮去世了,什麼楊儀啊,什麼姜維啊,什麼費祎啊,這些人你還鎮得住魏延?魏延聽你的?他才不會聽呢,隻好讓他去,沒有辦法,留不住,擋不住嘛,所以諸葛亮的遺命說的很清楚,“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就是你們走你們的,不管他;沒有說魏延如果不聽命令,你就殺了他。
因為諸葛亮心裡很清楚,魏延絕不是反賊,隻是沒辦法而己,因為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把大軍撤回成都,把蜀漢政權保衛起來,隻有保住了蜀漢,将來的什麼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或許還有一絲希望,你如果連蜀漢都保不住了,你一點希望都沒有了。
為了顧全大局,這個時候也隻好說随魏延去吧,我認為這就是諸葛亮一片良苦用心。
他臨終時候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漢。
但是諸葛亮去世三十年後,蜀漢還是亡了,而且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國是最早滅亡的。
那麼蜀漢為什麼又會最早滅亡呢?請看下集: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