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三十九講 痛失臂膀

關燈
馬谡可以采取其他各種方法,不一定非要選擇殺頭的辦法。

    但是諸葛亮卻斷然處斬了馬谡,這是為什麼?諸葛亮到底想不想殺馬谡? 我的結論是,不想殺。

    有證據嗎?有,流淚就是證據。

    如果說諸葛亮覺得這個人就是該殺的,非殺不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一聲令下,推出轅門斬首。

    但是他流淚,說明他不想殺。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想殺呢?三個原因。

     第一,馬谡是親信。

    馬谡是什麼人呢?馬谡是馬良的弟弟,馬良五兄弟,都是人才。

    而馬良很早就追随了劉備,而且和諸葛亮的私交非常之好,是稱兄道弟的。

    後來馬良在戰争中陣亡了,那麼這個弟弟呢,就算烈屬,諸葛亮對馬良這個弟弟馬谡也非常之好。

    馬谡在監獄裡面曾經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裡面有這樣的說法:“明公視谡猶子,谡視明公猶父。

    ”就是丞相看待我馬谡,就像看待自己的親兒子;我馬谡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親。

    有人說這個比方不恰當,為什麼呢?因為馬谡是馬良的弟弟,馬良是叫諸葛亮哥的,怎麼成了爸了呢?這個也是可以講得通的,因為中國古代有一個說法叫做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和馬谡的關系就是如父的長兄,這是有感情的。

     第二點,馬谡是人才。

    根據《三國志·馬良傳》的記載,馬谡這個人才氣過人,好論軍計,非常有才華。

    而且熟讀兵書,也喜歡讨論戰争這一類的問題。

    諸葛亮對他是“深加器異”,非常地器重。

    諸葛亮經常把馬谡叫過來談話,一談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晝達夜。

    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日理萬機的人,因為大事小事都要他過問,而且他做事的風格就是事必躬親,每個事情他都要親自去打理的,沒有時間聊天,不是閑人。

    怎麼會和馬谡一談就談一天呢?說明馬谡這個談話當中确實有過人的見解。

    而且也有證據,諸葛亮南征南中的時候,馬谡去送行,送得很遠。

    分别的時候諸葛亮拉着馬谡的手說,兄弟啊,我們都策劃了好幾年了,也談了很多的想法,現在我馬上就要出征了,你一定有更重要的話說吧,更好的主意給我出吧?馬谡說了十六個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就是你要讓南方臣服,更多的是要靠德,靠感化,而不是靠武力的威脅。

    諸葛亮采納了馬谡的建議,這才有了後面的七擒孟獲。

    當然,馬谡沒有這個建議,我估計諸葛亮也會這樣做,但是至少說明馬谡還能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他不是一個完全沒有用的人。

     第三點,馬谡有威望。

    據史書記載,殺馬谡的時候,十萬之衆為之垂涕,十萬人哭了,不是諸葛亮一個人哭了。

    說明馬谡這個人在群衆中是有威望的。

    是親信,是人才,有威望,諸葛亮不想殺他。

     好了,既然諸葛亮不想殺馬谡,馬谡又是可殺可不殺的,那麼我們就要問:為什麼要殺呢? *根據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無論論才氣還是論威望,馬谡都出類拔萃,而且從私人關系上講,馬谡和諸葛亮私交非常好,是一個有勇有謀又深得諸葛亮信任的人才。

    但是諸葛亮在處置馬谡時,鐵面無私,不留任何情面。

    而易中天先生分析,從内心願望來講,諸葛亮是不想殺馬谡的,此時他是做了一個痛苦的抉擇。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其中有什麼隐情呢? 這個問題,蔣琬也問過諸葛亮。

    馬谡被殺以後,蔣琬到了漢中,蔣琬就對諸葛亮說,丞相啊,“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說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我們還要打很多很多的仗,丞相就把這樣一個難得人才殺了,難道不可惜嗎?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回答的呢?諸葛亮流着眼淚,又一次哭了,留着眼淚說了十六個字:“四海分裂,兵交方始。

    若複廢法,何用讨賊?”什麼意思呢?就是諸葛亮說,請想一想孫武當年為什麼能夠百戰百勝?就因為軍紀嚴明哪。

    現在天下大亂,四海分裂,戰争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停止下來的;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如果把軍法給廢了,請問我們用什麼,我們憑借什麼,我們靠什麼去戰勝敵人呢?那麼根據諸葛亮的這一個回答,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來,就是:諸葛亮殺馬谡,是為了依法治蜀。

     依法治國,或者依法治蜀,是諸葛亮治理蜀國的一個重要的思想。

    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諸葛亮在蜀國實行的是法治。

    而且在這方面諸葛亮堪稱千古楷模,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點,嚴于律己。

    諸葛亮在殺馬谡的同時也上表朝廷,要求處分自己,提出的處分的辦法是自貶三等。

    這個報告打到劉禅那兒,那麼劉禅批準,将諸葛亮降為右将軍,但是行丞相事,所總統如故。

    雖然是右将軍,但是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