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三十九講 痛失臂膀

關燈
是代理丞相,那麼原來該管的那些事、該有的權力照舊。

    根據這樣一個結果,有人就批評諸葛亮是作秀,那麼這個說法我覺得是不懂政治,也不懂曆史,中國古代的政治它信奉的是儒家的學說,儒家的學說有個規矩叫什麼?叫有經有權。

    經就是不能變的,權就是可以變的。

    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政策要有原則性,也要有靈活性。

    那麼一場軍事行動失敗了,作為統帥肯定要承擔領導責任,但不等于把這個統帥殺掉或者廢掉,統率殺掉、廢掉這個仗還怎麼打?所以處分是要處分的,但是不能因為這個處分影響到大局。

     第二點,敢于認錯。

    諸葛亮為此上了一道疏文,叫做《街亭自貶疏》,這篇疏文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檢讨書。

    諸葛亮這個《街亭自貶疏》是很實在的,實在在什麼地方呢?第一,他承擔了全部責任。

    就包括馬谡丢失的街亭,包括趙雲在箕谷的失誤,本來都不該他負責人的,諸葛亮全部承擔下來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呢,諸葛亮實實在在地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呢?四個字:“授任無方”,就是我作為統帥我用人用錯了。

    第三點,他建立了問責制度。

    就是規定以後但凡出師不利,主帥一定要承擔領導責任。

    第四點,他采取了改正的措施。

    從此以後數次北伐,諸葛亮都親臨前線,坐鎮指揮。

    所以是實實在在地認錯。

    一個人啊,不可能不犯錯誤,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包括諸葛亮,難得的是能夠承認錯誤、改正錯誤。

    隻要能夠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就是了不起的人。

    在這一點上曹操、諸葛亮都做得非常好。

     第三點,賞罰分明。

    馬谡丢失了街亭,負直接責任,而且損失慘重:殺。

    趙雲箕谷失利,但是事出有因,因為敵強我弱,而且趙雲的指揮應該還是得當的:降級。

    王平是馬谡的副手,在馬谡進行軍事部署的時候,王平一而再再而三地勸阻馬谡,而且在馬谡丢失街亭以後,王平采取了很多正确的措施,保全了軍隊:賞,王平晉級。

    王平是這次戰争當中唯一沒有受處分、反而受獎勵的将領。

    那麼本人作為統帥,負領導責任:貶。

    殺谡,降雲,賞平,貶己,叫做賞罰分明。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街亭失利之後,諸葛亮的善後處理非常得當,做得好,做得對,應該大書特書。

    但是我們也就因此有了一個問題:既然做得對,為什麼要哭呢? *馬谡的街亭之失,使諸葛亮失去了一次統一中原的重要機會,也給蜀漢方面增加了許多不利的因素。

    而從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來看,馬谡失街亭後,諸葛亮對各方的處理都非常得當,體現了諸葛亮的一貫風格和态度,不免讓人心生敬畏之情。

    其中,有一個細節讓人迷惑不解,在處決馬谡時,諸葛亮是失聲痛哭、淚流滿面。

    這是痛失愛将的惋惜,還是另有隐情呢?諸葛亮為什麼哭呢? 陳迩冬先生對此有一個解釋,認為諸葛亮的哭有四個原因:惜馬谡,馬谡殺了可惜;悼将士,因為戰争失敗了,有很多戰士犧牲了,要悼念他們;恨自己;思先帝。

    為什麼恨自己、思先帝呢?因為劉備生前曾特地交待過,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劉備說先生啊,馬谡這個人是個誇誇其談的,這個人是不可以重用的,你一定要注意。

    沒注意,錯用了,恨自己沒有聽先帝的話,追思先帝的英名。

    四個原因。

     那麼嚴冷先生也提出了一個原因,嚴冷先生的《三國史話》裡面提出來,說諸葛亮斬馬谡為什麼揮淚呢?要從《三國志·諸葛亮傳》的那五個字去找原因。

    哪五個字呢?“戮谡已謝衆”。

    也就是說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谡?是為了平息衆怒。

    按照嚴冷先生的觀點,諸葛亮殺馬谡不僅是嚴明軍紀,也是平息衆怒。

    為什麼要平息衆怒呢?因為諸葛亮重用馬谡是違衆的。

    當時讨論誰做先鋒的問題的時候,大家都主張用誰呢?一個是魏延,一個是吳壹。

    但是諸葛亮不用,偏要用馬谡。

    當然諸葛亮是統帥,是丞相,他要用馬谡大家沒有話說;如果用了馬谡,馬谡打赢了以後大家也沒有話說;那麼現在你用了一個不該用的人,你打輸了,你打敗了,這個話怎麼說?何況大家想一想,魏延是什麼人?先帝寵信,劉備是非常喜歡魏延的。

    吳壹是什麼人?當今國舅。

    馬谡是什麼人?先帝說清楚了,“不可大用”。

    也就是說諸葛亮的重用馬谡是既違旨,違背了先帝的遺旨,又違衆。

    那大家就要問了,你為什麼啊?你為什麼要又違旨,又違衆呢?就他是你小兄弟是不是,任人唯親了吧?還有呢,你現在打敗了仗,要不要追究責任啊?要不要追究你這位統帥的領導責任呢?沒有辦法,隻好把馬谡殺了,謝衆。

    因為是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