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三十九講 痛失臂膀

關燈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然而,這又是一段疑雲重重的曆史。

    馬谡是馬良之弟,是蜀國有名的人才,深得諸葛亮的賞識,但最終卻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馬谡該不該殺?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谡,他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難言之隐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痛失臂膀。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攻打曹魏。

    深受諸葛亮器重的參軍馬谡,被派往駐守戰略要地街亭。

    而馬谡在街亭違背諸葛亮的部署,不聽從副将王平的勸告,主觀武斷,在遠離水源的山上安營紮寨。

    結果曹魏大軍蜂擁而至圍困孤山,蜀軍大敗,馬谡失魂落魄、灰頭土臉地逃回大營,緻使街亭失守,這就是著名的馬谡“失街亭”的故事。

    事後諸葛亮上表劉禅,免去自己的丞相職務,降級三等,并且處斬了主要責任人馬谡,這就是有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谡”的故事。

     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當中卻折射出衆多複雜的問題。

    馬谡該不該殺?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谡?僅僅是因為他丢失了街亭嗎?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痛失臂膀”。

     易中天: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這個事,觀衆朋友是相當地熟悉。

    相當地熟悉為什麼還要講?因為這裡面的問題是相當地多。

     首先第一條,馬谡是不是被諸葛亮殺了,就弄不清楚。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馬谡竟然是下落不明。

    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在《三國志》當中,馬谡是沒有傳的,那麼馬谡的結局隻能到别人的傳裡面去看。

    《諸葛亮傳》的說法是:“戮谡已謝衆。

    ”也就是說馬谡被諸葛亮殺了。

    這個事有個旁證,在王平傳,《王平傳》說:“丞相亮既誅馬谡”,也說馬谡被諸葛亮殺了。

    《馬良傳》的說法是:“谡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就馬谡被諸葛亮關進了監獄,病死在監獄裡面;諸葛亮得到消息以後,哭了。

    第三種說法見于向朗傳,《向朗傳》的原文是:“谡逃亡,朗知情不舉。

    ”按照這個說法馬谡是跑了。

    也就是說關于馬谡的結局有三種說法:被諸葛亮殺了,病死在獄中,跑了。

    三種說法都見于《三國志》,也就是說同一個人陳壽,同一本書《三國志》,三種說法。

    曆史的真相真是很難弄得明白。

     所以我一再強調,我給大家展示的是曆史形象,曆史形象不等于曆史真相。

    不過這三種說法我覺得也還可以調和統一起來,估計是怎麼回事呢?是馬谡丢了街亭以後,心裡一慌,就跑了。

    這個向朗呢,知情不舉,沒有舉報。

    但是後來馬谡,或者是被捉拿歸案,或者投案自首,這個沒有依據,反正又被諸葛亮抓起來,關進了大獄裡面,而且下達了死刑命令。

    沒有執行,死在獄中了。

    有這個可能。

    因此,諸葛亮揮淚斬馬谡的說法,還是可以成立。

    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我們就會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第一,馬谡該不該殺?第二,諸葛亮想不想殺?第三,諸葛亮為什麼要殺?第四,諸葛亮殺馬谡為什麼要流淚? 我們先說第一個問題:馬谡該不該殺?我的看法是,可殺可不殺。

     為什麼可殺呢?他畢竟丢了街亭,丢了街亭就導緻了第一次北伐戰争的半途而廢。

    而這次北伐戰争本來是有可能要成功一把的,因為當時諸葛亮出兵的時候,曹魏方面沒有準備。

    根據裴注的記載,當時曹魏隻知道蜀中有一個劉備,那是很厲害的,不知道還有誰也會打仗。

    所以毫無準備,等到諸葛亮一出兵,朝野震驚,而且三郡皆反,有三個郡都反了曹魏,而投降了諸葛亮。

    那麼這個時候,利用這樣一個大好形勢,向前進軍,有可能是取得一些勝利的成果。

    而馬谡壞了事,這是他該殺的一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勝敗乃兵家常事,人才乃制勝之本,如果說一個将軍打了敗仗就要殺他,那這個就沒有法做了,這個事情。

    你打一次敗仗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你有多少将軍殺?所以晉代的曆史學家習鑿齒就說,諸葛亮不能夠戰勝曹魏是理所當然的,為什麼呢?殺了人才嘛。

    你蜀國人才本來就少,本來就不如曹魏,你還要殺,你這不是叫做親者痛、仇者快嗎?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兩軍交戰,一方殺自己的大将,對方就高興了。

    而且處分失敗的将軍有各種辦法,比方說降級啊,重罰呀,多少軍棍啊,罰其軍前戴罪立功啊,都是辦法嘛,為什麼要殺呢?所以是可殺可不殺。

     *馬谡街亭失守,導緻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争半途而廢,同時蜀漢方面也失去了一員大将。

    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講,對于蜀漢絕對是一個重大損失。

    而根據史學家的分析,勝敗乃兵家常事,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