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三十八講 難容水火

關燈
*易中天先生在以前的節目中曾經講到,劉備為了給關于報仇,發兵攻打吳國,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不久病逝于永安。

    在病逝之前,劉備精心安排了後事,留下了一個“亮正嚴副”的輔臣結構,也就是以諸葛亮為正,尚書令李嚴為副,共同輔佐幼主劉禅。

    從這個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也是蜀漢的重臣。

    但李嚴在劉備死後,不僅沒能起到輔臣的作用,在八年之後還被廢黜和流放。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講到,蜀漢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諸葛亮手中,幼主劉禅隻是名義上的皇帝。

    那麼,我們就面臨一個尖銳的問題: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想獨攬大權、排除異己,還是另有原因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難容水火”。

     上一集我們講了諸葛亮處理的第一種關系,就是他和劉禅的君臣關系。

    這一集我們要講諸葛亮如何處理他的同僚關系。

    而在諸葛亮的諸多同僚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嚴。

    李嚴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同為顧命,并受遺诏。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得非常清楚,劉備臨終之前“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也就是說劉備托孤的這樣一個結構,是一正一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

    而且,“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内外軍事。

    ”還有這麼一句話,這句話記載在《三國志·李嚴傳》裡面。

    這樣的一個托孤結構或者說輔臣結構,和孫策死後江東集團的情況非常相似。

    孫策托孤于誰呢?長史張昭;然後呢?周瑜為中護軍,和長史張昭共掌衆事。

    所以我們就可以來看一看這兩個結構的比較。

    在孫策那邊,是張昭為長史,周瑜為中護軍;在劉備這邊,是諸葛亮為丞相,李嚴為中都護。

    長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

    中護軍和中都護都是武官,主管軍事。

    也就是說,孫權這邊是張昭為正、周瑜為副,張昭為文、周瑜為武;在劉禅這邊,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諸葛亮為文,李嚴為武。

    周瑜與張昭共掌衆事,李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诏,這真是何其相似乃爾。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說他希望李嚴能夠起到當年周瑜的作用。

    李嚴的地位能不重要嗎?那麼我們要問,李嚴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嗎?沒有。

    李嚴不但沒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劉備托孤八年以後,被廢為平民,身敗名裂。

    這就留下了一個疑案,這應該說是蜀漢史上一個很大的疑案。

     *李嚴被廢,這應該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一件大事。

    諸葛亮的副手、蜀漢重臣李嚴,不僅沒能在官場上青雲直上,還落了一個被流放的下場。

    這可以說是蜀漢政壇的一次政治地震,背後肯定有讓人琢磨的說道。

    我們要分析幕後的原因,就要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理清楚,首先我們要知道,李嚴是為什麼被廢的?他又是怎樣被廢的呢? 我們這一集就要分析這個疑案。

    要分析這個疑案,我們首先就必須回答,李嚴是為什麼和怎麼被廢的。

    事情大概是這樣,蜀漢建興九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命令李平獨運軍糧。

    李平是誰呢?就是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已經改名叫李平了。

    為了讓我們的觀衆能聽得更方便一點,在我們這集電視節目裡面我們不用他的新名字李平,我們統稱李嚴。

    李嚴這個時候到了成都,受命代理丞相府的政務,而且負責給諸葛亮催辦督運軍糧。

    但是到了夏秋之季,天降大雨,運糧不濟,糧草運不到前方。

    這個時候李嚴也就是李平,就派人去跟諸葛亮講,這個糧草運不過去了,是不是就撤軍呢?諸葛亮同意了。

    因為我們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運不過去了這個仗就沒法打了,于是諸葛亮就撤軍了。

    那麼諸葛亮撤軍的消息一傳到成都,李嚴就故意裝作大驚小怪的樣子說:哎,丞相怎麼撤兵了?糧草很多呀,他怎麼回來了?然後又打一封報告給劉禅,說丞相這個撤兵是假的,僞退,目的是誘敵深入。

    等諸葛亮回到成都以後,就發現李嚴在那兒颠三倒四,于是諸葛亮就把李嚴跟他的所有來往的親筆的書信全部出示。

    《三國志·李嚴傳》的說法是:“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

    ”就是第一封信怎麼寫的,第二封信怎麼寫的,第三封信怎麼寫的,都是李嚴親筆所寫,拿給大家看。

    這樣一來怎麼樣呢?李嚴沒話說了,《李嚴傳》的說法是:“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怎麼意思呢?理屈詞窮,坦白交待,低頭認罪。

    那麼李嚴認罪以後,諸葛亮就上表後主,把李嚴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

    所以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