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三十八講 難容水火

關燈
在蜀漢的這個政治舞台上時間并不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人物,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那麼李嚴被廢的這個過程呢,情節可疑。

    為什麼可疑呢?第一點,犯罪動機不明,就是我們弄不清楚李嚴為什麼要這樣做。

    《三國志》的說法是這樣十二個字:“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

    ”什麼意思呢?是因為他自己軍糧運不過去了,他想推卸責任,嫁禍于人。

    那麼“解己不辦之責”這句話是說得通的。

    “顯亮不進之愆”,就是要故意顯示是諸葛亮不想北伐,膽小怕事撤軍的。

    這個不大講得通,因為李嚴給劉禅的表文裡說得很清楚,丞相不是不敢打仗,他是僞退,是為了誘敵深入,你不能說這個誘敵深入是給諸葛亮栽贓的。

    所以犯罪動機不明。

    第二點,作案手法拙劣。

    就用這樣一個前言不搭後語的這麼一套說辭,你就能把諸葛亮陷害了?那諸葛亮也太好陷害了。

    而且你這樣一個前後矛盾的說法,你如果存心要陷害諸葛亮,那你隻能口傳,你怎麼能留下把柄呢?親筆書信,你難道沒有想到将來諸葛亮會把你的這些親筆書信都拿出來個大家看嗎?李嚴連這都想不到嗎?可疑。

    第三,隻有一面之詞。

    就是我們現在的史書上查不到李嚴自己的任何說法。

    所以北京大學教授田餘慶先生說,此案李嚴的所作所為,田先生給了八個字的評價:“過于乖謬,不符常情”。

    而且田先生還說,頗疑其間另有文章。

    我覺得田先生這個懷疑是很在理的。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是一種暗箱操作的秘密政治,公布出來的材料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

    我們也懷疑這個案子的後面還有更深的東西,現在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

    不過這也不是太要緊,為什麼呢?第一個,李嚴确實是“辭窮情竭”,确實沒有話說,這個我相信肯定還是真的。

    第二,諸葛亮廢黜李嚴不是他的單獨行動,而是聯合了當時朝中的大臣二十多人聯名上書,提出廢除李嚴。

    在這封表文上簽字的,我們說幾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人名,魏延、楊儀、鄧芝、劉巴、費袆、姜維,這些人可是不同派别的。

    不同政治派别的人聯合上書要廢李嚴,應該說是李嚴犯了一個比較大的案子。

    結果李嚴就被廢為平民,流放梓潼。

    三年以後,也就是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李嚴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以後,發病而死。

     *綜合以上易中天先生所講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疑案,甚至可以說是蜀漢曆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疑案。

    在這場政治風波中,是諸葛亮在玩弄權術、排斥異己,還是李嚴争權奪利、自取滅亡?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我們有必要看一看諸葛亮和李嚴成為托孤大臣之後他們之間權力、地位的比較,我們還要看看李嚴在被廢之前的表現。

    通過這兩件事情,我們能夠看到什麼樣的玄機呢? 我們知道劉備托孤是在永安,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把諸葛亮和李嚴從成都召來托孤。

    托孤以後,諸葛亮就回到了成都,李嚴就留在了永安。

    劉禅繼位以後,諸葛亮封武鄉侯。

    李嚴封都鄉侯;而且假節,就是授予他尚方寶劍;加光祿勳,就是再給他加一個榮譽職務。

    到了建興四年的時候,李嚴由輔漢将軍晉升為前将軍。

    輔漢将軍就是我們上一集說的雜号将軍,前将軍就是上一集說的名号将軍,就是從副教授升為正教授了。

    到了蜀漢建興八年,李嚴又升了一把,升為骠騎将軍,後來還到了成都。

    那麼應該說,從劉備托孤到李嚴被廢,這個人是步步高升。

    但是實際上如何呢?實際上他和諸葛亮相比是處處不如。

    我們也來看一個表,這是劉備托孤以後李嚴和諸葛亮權力、地位的比較。

    諸葛亮怎麼樣呢?返回成都,主持朝政,“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

    李嚴如何呢?留鎮永安,遠離朝廷。

    那麼這樣一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王朝的大事小事都由諸葛亮說了算。

    而李嚴呢,無法參與朝政,難以輔佐少主,疏遠了官場的關系,失去了表現的機會。

    因為他長期在外面,遠離了政治中心,這樣他逐漸地就被政治中心所遺忘、所抛棄。

    這是第一點不如。

    第二點,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領益州牧;而李嚴呢,李嚴當了前将軍以後曾經要求當一個刺史,沒有得到批準。

    第三點不如呢,諸葛亮是開府治事的。

    我一再強調開府不開府有很大的區别,開府就意味着有自己獨立的辦公系統和獨立的權力,而李嚴是沒有的。

    而且李嚴提出了這個要求,也沒有得到批準。

    所以李嚴表面上步步高升,實際上處處不如。

    因此李嚴和諸葛亮的關系,是表面上相安無事,實際上離心離德。

    諸葛亮要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