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三十八講 難容水火

關燈
除新舊界限。

    這樣蜀漢政權才能夠長之久安。

    所以我們再來看這張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對于蜀漢政權來說,劉備親信組成的荊州集團必須是政權主體,劉璋舊部組成的東州集團是團結對象,本土士族組成的益州集團是防範對象。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劉備才做了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這樣一個輔臣結構。

    因為,李嚴是個什麼人呢?李嚴剛好是這個系統的,就是劉璋舊部東州集團這個系統的一個團結對象。

    李嚴是荊州南陽人,他是荊州人,原來在劉表的手下工作。

    後來曹操南下奪得荊州以後,李嚴不願意投靠曹操,就往西入蜀,投靠了劉璋。

    那麼劉備帶兵入蜀,去奪劉璋的地盤的時候,李嚴又投降了劉備。

    也就是說李嚴是在劉璋舊部當中,和荊州集團關系最密切的。

    一方面他靠攏荊州集團,另一方面他人又是東州集團的人。

    或者用主客、新舊關系來說,他是舊人、是主人,又是和新人、和客人關系特别好。

    再加上本人特别有能力,那麼選他來做一個副手,是再合适不過了,這就是劉備托孤時候的想法。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劉備臨終托孤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輔臣架構,是一個保持各方平衡、精心設計的政治安排。

    按說這個煞費苦心的安排,本來是可以保持蜀漢政權的内部穩固。

    那麼,回到我們這一集一直貫穿的一個老問題上,李嚴為什麼又被廢掉了呢?易中天先生在前面分析了,不是諸葛亮的問題,不是劉備後事安排的問題,那麼剩下的隻有從李嚴本人身上找原因了。

    李嚴本人有問題嗎? 但是李嚴這個人有問題。

    有什麼問題呢?第一個,自視甚高,難于共事,這個人性格不好。

    當時有一句名諺叫做“難可狎,李鱗甲”,什麼意思呢?就說李嚴這個人肚子裡面有龍鱗,這龍鱗的特點是什麼?你隻能順着摸,你不能倒着來。

    所以李嚴這個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

    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呢,效法蘇張,朝秦暮楚。

    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在這個新人和舊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之間,他擺來擺去,甚至有點挑撥離間,搞是非。

    由于有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在彈劾李嚴的時候,是把新人和舊人都聯合起來聯名。

    為什麼要聯名?就是說我們新人、舊人沒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撥離間。

    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擁兵自重,分庭抗禮。

    李嚴留駐永安,後來又到了江州,就是現在的重慶,然後在那兒就不走了。

    然後在那兒就自己築城,自己擴軍,要求劃出五郡之地來單獨成立一個州。

    本來蜀漢它隻有一個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個州出來,叫巴州。

    這在諸葛亮看來,他挑釁了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後來居上的這個原則,就是我們新人,我們荊州集團一定要占據蜀漢政權的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他挑釁了這個原則;第二個他挑釁了統一原則,因為他實際上是搞分裂。

    所以,諸葛亮一定要拔掉這顆釘子。

    本來劉備安排李嚴為副的時候,是希望他起到一個中介作用,希望他充當一個潤滑劑。

    結果他沒有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反而成了當中一根刺了。

    那這根刺肯定是要拔掉的。

    從大局着想,從蜀漢政權的長之久安、安定團結出發,這樣一顆釘子一定要拔掉。

    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拔這顆釘子了,隻不過是在等待機會而已。

    那麼李嚴既然犯了這麼一個低級錯誤,那就對不起了,請你回家養老去吧。

    那麼除了這些原因以外,我認為諸葛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

    因為諸葛亮接過來的是這麼一個攤子,是這樣一個分着層次的、由三股勢力組成的這麼一個政權,這樣一個政權是有着内部矛盾的和内部危機,有着隐憂的。

    那麼要把這三部分人團結起來,諸葛亮認為隻有一個辦法,就是依法治蜀。

    什麼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論親疏遠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荊州集團的、是東州集團的、是益州集團的,在國法面前人人平等。

    我們大家都按規矩辦,我們一碗水端平,這樣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

    而依法治蜀時諸葛亮執政期間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舉措。

    為了真正地實現依法治蜀,真正做到執法公平、賞罰嚴明,諸葛亮也廢黜了一些屬于自己這邊的人,甚至還殺了自己最喜歡的人,比方說馬谡。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背後其實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那麼馬谡到底該不該死,馬谡到底該不該殺?諸葛亮殺馬谡的時候,為什麼會流淚呢?請看下集——痛失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