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三十七講 非常君臣
關燈
小
中
大
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他是想發展壯大蜀漢政權的,我們也知道諸葛亮是沒有篡位野心的,那他為什麼遲遲不還政給劉禅呢?
那麼這現在就有問題了。
第一,劉備托孤說得很清楚:“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交待得清楚,兩種可能,他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他不能輔佐再怎麼辦。
那麼,根據前面分析看,劉禅也不是一個不可以輔佐的人,所以諸葛亮輔佐了他。
但畢竟你是輔佐,不是自取,為什麼不還政于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釋是這樣的,它的原文是這麼說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請相父去做,寡人隻做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了。
接着下面一句話是:“亮以禅未閑于政,遂總内外。
”這個“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熟悉。
就是諸葛亮也因為劉禅還熟悉行政事務,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這才總攬全局。
那麼我們要問,如果劉禅“閑”了呢?是啊,他現在是沒有經驗;他将來有經驗呢?再說了,你不給他實踐的機會,他哪來的經驗,他不是永遠沒經驗嗎?經驗隻能來自于實踐啊。
所以我曆來主張的,這個家長對小孩子不要管太多,不要怕他犯錯誤,讓他自己去學,哪怕他碰個釘子摔個跤,它也是人生的一個經驗教訓,他自然就會成長起來。
你老是說這孩子他小,他不會,他沒經驗,你老包辦代替,他永遠長不大。
這給人感覺這個時候諸葛亮就老是把劉禅包在自己的翅膀裡面保護他,當然心是好的,用心是好的,但是劉禅不能成長。
所以我們就要問到底是為什麼。
也隻能提出一點兒猜測性意見,我的猜測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種我猜,諸葛亮是想恢複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
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是什麼呢?就是皇帝作為全國統一的象征,不處理日常的具體的政治和軍事的事務;日常的政治的軍事的事務由三公,就是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合起來叫宰相,由他們來處理,五日一朝。
而且這個時候是三公會議已經把處理方案做好了,遞上去給皇帝,皇帝認可一下。
那麼說得再白一點,就是讓皇帝當橡皮圖章。
這個制度我稱之為虛君實相,皇帝是一個象征,實權在宰相那裡。
這個制度我個人認為是中國帝國史上最好的制度。
為什麼是最好的制度?因為它是一個可以問責的制度。
就是我們拿今天一家公司來比方,好的公司一定是董事長不管事的,管事的是總經理。
應該是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董事會選舉董事長,董事長任命總經理,然後這個公司就交給你了。
一旦你做壞了事情,董事會可以代表股東,就是産權的主體,問責于總經理,甚至可以罷免。
這就責任有人可問,有人可擔。
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裡面他講得也很清楚,請陛下授臣以什麼什麼之權,如果臣沒有做好的話,請陛下問責于臣。
這是一種最好的制度,但是這個制度後來給破壞了。
那麼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不是考慮到要恢複這樣一個西漢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那我也沒有證據,沒有證據說明他就是這麼想的,但是我覺得有這種可能。
第二個呢,就是任重道遠,不敢放手。
我們去讀《出師表》,《出師表》裡面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
恐托夫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就是諸葛亮接過了一個沉甸甸的擔子,他的責任心是很重很重的,他深怕有差錯,他不敢放手讓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去做。
這是第二種可能。
第三種可能呢,就是這個時候的蜀國是内外交困,危機四伏。
這個我們也是可以從《出師表》裡面讀出來的話外之音,《出師表》一開始就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話說得非常地嚴重,危急存亡。
但是通常的理解,都理解為外部的壓力,北邊有曹魏,虎視眈眈;東邊有孫吳,不懷好意。
而益州這個時候,也就是蜀漢這邊,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已經先後去世了,人才也匮缺。
所以感到很危急,這是通常的理解。
其實這個時候的蜀漢政權,還有一個危急,這就是他們的内部矛盾。
蜀漢政權的問題就在于它内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也正是這個内部矛盾最終導緻了蜀國的滅亡。
所以諸葛亮接過了劉備交付的這個重擔以後,除了要處理好他和後主劉禅的君臣關系以外,他還必須處理好蜀漢政權當中他的同僚們,那些來自不同的陣營、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團利益的這些人之間的關系。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導緻了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之間的嚴重分歧,最後導緻李嚴被廢。
那麼李嚴被廢又是怎麼回事?在李嚴被廢的事件當中,隐含着蜀漢政權怎樣的内部危機和隐憂呢?請看下集——難容水火。
第一,劉備托孤說得很清楚:“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交待得清楚,兩種可能,他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他不能輔佐再怎麼辦。
那麼,根據前面分析看,劉禅也不是一個不可以輔佐的人,所以諸葛亮輔佐了他。
但畢竟你是輔佐,不是自取,為什麼不還政于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釋是這樣的,它的原文是這麼說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請相父去做,寡人隻做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了。
接着下面一句話是:“亮以禅未閑于政,遂總内外。
”這個“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熟悉。
就是諸葛亮也因為劉禅還熟悉行政事務,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這才總攬全局。
那麼我們要問,如果劉禅“閑”了呢?是啊,他現在是沒有經驗;他将來有經驗呢?再說了,你不給他實踐的機會,他哪來的經驗,他不是永遠沒經驗嗎?經驗隻能來自于實踐啊。
所以我曆來主張的,這個家長對小孩子不要管太多,不要怕他犯錯誤,讓他自己去學,哪怕他碰個釘子摔個跤,它也是人生的一個經驗教訓,他自然就會成長起來。
你老是說這孩子他小,他不會,他沒經驗,你老包辦代替,他永遠長不大。
這給人感覺這個時候諸葛亮就老是把劉禅包在自己的翅膀裡面保護他,當然心是好的,用心是好的,但是劉禅不能成長。
所以我們就要問到底是為什麼。
也隻能提出一點兒猜測性意見,我的猜測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種我猜,諸葛亮是想恢複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
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是什麼呢?就是皇帝作為全國統一的象征,不處理日常的具體的政治和軍事的事務;日常的政治的軍事的事務由三公,就是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合起來叫宰相,由他們來處理,五日一朝。
而且這個時候是三公會議已經把處理方案做好了,遞上去給皇帝,皇帝認可一下。
那麼說得再白一點,就是讓皇帝當橡皮圖章。
這個制度我稱之為虛君實相,皇帝是一個象征,實權在宰相那裡。
這個制度我個人認為是中國帝國史上最好的制度。
為什麼是最好的制度?因為它是一個可以問責的制度。
就是我們拿今天一家公司來比方,好的公司一定是董事長不管事的,管事的是總經理。
應該是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董事會選舉董事長,董事長任命總經理,然後這個公司就交給你了。
一旦你做壞了事情,董事會可以代表股東,就是産權的主體,問責于總經理,甚至可以罷免。
這就責任有人可問,有人可擔。
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裡面他講得也很清楚,請陛下授臣以什麼什麼之權,如果臣沒有做好的話,請陛下問責于臣。
這是一種最好的制度,但是這個制度後來給破壞了。
那麼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不是考慮到要恢複這樣一個西漢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那我也沒有證據,沒有證據說明他就是這麼想的,但是我覺得有這種可能。
第二個呢,就是任重道遠,不敢放手。
我們去讀《出師表》,《出師表》裡面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
恐托夫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就是諸葛亮接過了一個沉甸甸的擔子,他的責任心是很重很重的,他深怕有差錯,他不敢放手讓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去做。
這是第二種可能。
第三種可能呢,就是這個時候的蜀國是内外交困,危機四伏。
這個我們也是可以從《出師表》裡面讀出來的話外之音,《出師表》一開始就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話說得非常地嚴重,危急存亡。
但是通常的理解,都理解為外部的壓力,北邊有曹魏,虎視眈眈;東邊有孫吳,不懷好意。
而益州這個時候,也就是蜀漢這邊,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已經先後去世了,人才也匮缺。
所以感到很危急,這是通常的理解。
其實這個時候的蜀漢政權,還有一個危急,這就是他們的内部矛盾。
蜀漢政權的問題就在于它内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也正是這個内部矛盾最終導緻了蜀國的滅亡。
所以諸葛亮接過了劉備交付的這個重擔以後,除了要處理好他和後主劉禅的君臣關系以外,他還必須處理好蜀漢政權當中他的同僚們,那些來自不同的陣營、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團利益的這些人之間的關系。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導緻了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之間的嚴重分歧,最後導緻李嚴被廢。
那麼李嚴被廢又是怎麼回事?在李嚴被廢的事件當中,隐含着蜀漢政權怎樣的内部危機和隐憂呢?請看下集——難容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