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三十七講 非常君臣
關燈
小
中
大
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
好了,下一回司馬昭去問劉禅,說想念蜀國嗎?劉禅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
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麼聽着不像你說的,像那個誰誰誰說的。
劉禅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麼說的!我說劉禅如果是電視台的主持人,還要說猜對了,加十分!沒有心肝。
但是這些說法也是可以讨論的。
第一條,曆代皇帝身邊哪個沒有小人?漢文帝有,漢武帝也有,昭烈皇帝劉備身邊也有,很多學者就認為劉備身邊那個法正就是小人。
所以你不能說身邊有小人他就是差勁皇帝,對吧。
第二個,不戰而降,那劉璋也是不戰而降。
劉璋不戰而降降劉備就對了,劉禅不戰而降降了曹魏就錯了?這講不通吧。
第三個,不封趙雲,其實是繼承他的父親對趙雲的待遇。
有人說五虎上将,為什麼獨不封趙雲?我告訴你,沒有五虎上将,劉備當時封将軍的時候就封了四個:前将軍關羽、右将軍張飛、左将軍馬超、後将軍黃忠,四大将軍。
趙雲在劉備手上就是雜号将軍,不是名号将軍。
就是前後左右将軍叫名号将軍,其他七七八八的那些叫雜号将軍。
趙雲終其一生他都是一個雜号将軍。
那麼他第一次追谥的時候他肯定是要谥名号将軍,這也不能說是劉禅忘恩負義。
而且後來姜維他們提出這個問題來,劉禅也接受了,也追谥了趙雲,這應該叫做從善如流。
那麼第四個問題,當然這個,怎麼看他都是沒心肝。
——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其實是裝瘋賣傻。
這個時候你已經做了人家的俘虜了,所以劉禅說完這個話以後,左右皆笑,就像今天一樣哄堂大笑。
這一哄堂大笑,司馬昭就再不會起殺心了。
當然你說這劉禅降魏以後的這個表現,好看不好看?不好看,比起另一個亡國之君差多了。
另一個亡國之君就是孫吳的亡國之君孫皓,孫皓也是投降了的,然後也到了洛陽。
那個時候已經是晉朝了,皇帝是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炎一看孫皓進來,讓他坐:請坐,朕設了這個座位等你,可是等了很久了。
孫皓馬上說:臣在南方也設了個座位等陛下。
那倒是好像骨頭挺硬的。
但是孫皓是個暴君啊,相比較劉禅我覺得還應該算個仁君啊。
所以,也不能夠把劉禅貶那麼低。
*易中天先生認為劉禅是個仁君,有人又有說法了,如果說劉禅是仁君,那也正說明他懦弱,耳根子軟,不會用人,也沒有骨氣,根本就是弱智,“扶不起來的阿鬥”這句話沒說錯。
諸葛亮不把軍政大權交給劉禅,是因為他看懂了劉禅,知道劉禅不中用,所以隻好事事親曆親為。
那麼,劉禅真的就是一個不中用的弱智嗎? 實際上劉禅并不弱智。
有證據嗎?有。
第一,劉備臨終的時候給劉禅有一封诏書,诏書裡面提到了諸葛亮對劉禅的評價,什麼評價呢?四個字:“智量甚大”,翻譯成現在的話說就是非常聰明,非常有前途。
如果說劉禅是一個弱智,那豈不等于說諸葛亮說了假話?當然有人說,這是一種善意的假話,劉備因為快去世了嘛,怕劉備不放心,安慰安慰他。
就像我們醫生對病人一樣,這個病人已經病入膏肓了,可能過兩天就要死了,病人問醫生你看我還有救嗎?醫生說沒問題沒問題,是吧,你盡管放心治療,你這個肯定能治好。
其實治不好,這叫善意的謊言。
但是呢,看當時的情況,也不至于說是“智量甚大”,如果劉禅弱智的話,諸葛亮會用另一種方式來安慰劉備。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禅立馬就廢除了丞相制度。
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
又任命費祎為大将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
也就是把原來集權于諸葛亮一身的這個職務和權力,他一分為二分成了兩個人,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
這樣一種精緻的政治安排,難道是弱智的人能夠做出來的嗎?不可能。
而且後來蔣琬去世以後,劉禅幹脆自攝國政,自己主政,親政了,這也不像弱智的人的作為啊。
那麼還有一個證據是第三點,延熙元年的時候,北方出了一點事情。
按照諸葛亮當年的做法,肯定這個時候蜀國就要北伐了。
這個時候劉禅下诏給蔣琬說:這當然是天賜良機了,因為相父的隆中對策已經講過了,說天下有變我們就要怎麼怎麼樣,當然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不過你也不要輕舉妄動,“須吳舉動”,看看吳國動不動,要是吳國動了我們也動,我們兩國一起動,去打曹魏。
那麼,這樣的一種決策難道是弱智的人做的嗎?所以劉禅并不弱智。
*易中天先生舉的例子讓我們知道,所謂“扶不起來的阿鬥”這句老話看來站不住腳,劉禅不僅不是弱智,而且還很有頭腦。
那麼我們就更加奇怪了,諸葛亮
好了,下一回司馬昭去問劉禅,說想念蜀國嗎?劉禅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
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麼聽着不像你說的,像那個誰誰誰說的。
劉禅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麼說的!我說劉禅如果是電視台的主持人,還要說猜對了,加十分!沒有心肝。
但是這些說法也是可以讨論的。
第一條,曆代皇帝身邊哪個沒有小人?漢文帝有,漢武帝也有,昭烈皇帝劉備身邊也有,很多學者就認為劉備身邊那個法正就是小人。
所以你不能說身邊有小人他就是差勁皇帝,對吧。
第二個,不戰而降,那劉璋也是不戰而降。
劉璋不戰而降降劉備就對了,劉禅不戰而降降了曹魏就錯了?這講不通吧。
第三個,不封趙雲,其實是繼承他的父親對趙雲的待遇。
有人說五虎上将,為什麼獨不封趙雲?我告訴你,沒有五虎上将,劉備當時封将軍的時候就封了四個:前将軍關羽、右将軍張飛、左将軍馬超、後将軍黃忠,四大将軍。
趙雲在劉備手上就是雜号将軍,不是名号将軍。
就是前後左右将軍叫名号将軍,其他七七八八的那些叫雜号将軍。
趙雲終其一生他都是一個雜号将軍。
那麼他第一次追谥的時候他肯定是要谥名号将軍,這也不能說是劉禅忘恩負義。
而且後來姜維他們提出這個問題來,劉禅也接受了,也追谥了趙雲,這應該叫做從善如流。
那麼第四個問題,當然這個,怎麼看他都是沒心肝。
——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其實是裝瘋賣傻。
這個時候你已經做了人家的俘虜了,所以劉禅說完這個話以後,左右皆笑,就像今天一樣哄堂大笑。
這一哄堂大笑,司馬昭就再不會起殺心了。
當然你說這劉禅降魏以後的這個表現,好看不好看?不好看,比起另一個亡國之君差多了。
另一個亡國之君就是孫吳的亡國之君孫皓,孫皓也是投降了的,然後也到了洛陽。
那個時候已經是晉朝了,皇帝是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炎一看孫皓進來,讓他坐:請坐,朕設了這個座位等你,可是等了很久了。
孫皓馬上說:臣在南方也設了個座位等陛下。
那倒是好像骨頭挺硬的。
但是孫皓是個暴君啊,相比較劉禅我覺得還應該算個仁君啊。
所以,也不能夠把劉禅貶那麼低。
*易中天先生認為劉禅是個仁君,有人又有說法了,如果說劉禅是仁君,那也正說明他懦弱,耳根子軟,不會用人,也沒有骨氣,根本就是弱智,“扶不起來的阿鬥”這句話沒說錯。
諸葛亮不把軍政大權交給劉禅,是因為他看懂了劉禅,知道劉禅不中用,所以隻好事事親曆親為。
那麼,劉禅真的就是一個不中用的弱智嗎? 實際上劉禅并不弱智。
有證據嗎?有。
第一,劉備臨終的時候給劉禅有一封诏書,诏書裡面提到了諸葛亮對劉禅的評價,什麼評價呢?四個字:“智量甚大”,翻譯成現在的話說就是非常聰明,非常有前途。
如果說劉禅是一個弱智,那豈不等于說諸葛亮說了假話?當然有人說,這是一種善意的假話,劉備因為快去世了嘛,怕劉備不放心,安慰安慰他。
就像我們醫生對病人一樣,這個病人已經病入膏肓了,可能過兩天就要死了,病人問醫生你看我還有救嗎?醫生說沒問題沒問題,是吧,你盡管放心治療,你這個肯定能治好。
其實治不好,這叫善意的謊言。
但是呢,看當時的情況,也不至于說是“智量甚大”,如果劉禅弱智的話,諸葛亮會用另一種方式來安慰劉備。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禅立馬就廢除了丞相制度。
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
又任命費祎為大将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
也就是把原來集權于諸葛亮一身的這個職務和權力,他一分為二分成了兩個人,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
這樣一種精緻的政治安排,難道是弱智的人能夠做出來的嗎?不可能。
而且後來蔣琬去世以後,劉禅幹脆自攝國政,自己主政,親政了,這也不像弱智的人的作為啊。
那麼還有一個證據是第三點,延熙元年的時候,北方出了一點事情。
按照諸葛亮當年的做法,肯定這個時候蜀國就要北伐了。
這個時候劉禅下诏給蔣琬說:這當然是天賜良機了,因為相父的隆中對策已經講過了,說天下有變我們就要怎麼怎麼樣,當然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不過你也不要輕舉妄動,“須吳舉動”,看看吳國動不動,要是吳國動了我們也動,我們兩國一起動,去打曹魏。
那麼,這樣的一種決策難道是弱智的人做的嗎?所以劉禅并不弱智。
*易中天先生舉的例子讓我們知道,所謂“扶不起來的阿鬥”這句老話看來站不住腳,劉禅不僅不是弱智,而且還很有頭腦。
那麼我們就更加奇怪了,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