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三十七講 非常君臣

關燈
在街頭巷尾自己設一個靈台,來祭祀他們無限懷念的丞相諸葛亮。

    這個時候就有人向朝廷提出來,說是不是可以在成都為諸葛亮立一個廟呢?結果是“後主不從”,又不批準。

    後來有人提出來,說這樣也不太好,因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不如把民間這些随意的祭祀由我們政府規範起來。

    這才勉強同意,在定軍山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個廟。

    那麼這個事情呢,是有争議的。

    有人說這個劉禅不批準為諸葛亮立廟,這也是制度規定的嘛。

    因為《襄陽記》的原文是:“朝議以禮秩不聽。

    ”就是根據禮法的規定,是不可以這樣做的,因此他是按制度辦。

    那麼我們要問的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制度當真就那麼重要嗎?比方說,劉備恢複了丞相制度,諸葛亮去世以後怎麼樣呢?劉禅把它廢了,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無丞相了。

    還有,諸葛亮定下來的北伐曹魏的國策,劉禅也廢了。

    那麼大的制度都可以改,如果劉禅是打心眼裡崇敬他的相父,他應該破例,他為什麼不做呢?我們就要弄清楚劉禅為什麼不爽,三個原因。

    第一,形同軟禁。

    劉禅繼位以後我估計就沒有出過宮,一直到諸葛亮去世以後,在建興十四年四月劉禅才去了一次都江堰。

    這個事情被《三國志》大書特書,講劉禅到了都江堰什麼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看了岷江的水。

    而且據說還有人議論,說丞相要是在世的話他能去嗎!你想劉禅17歲繼位,一個十七八歲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整天就在宮裡面不能到處走,看一看都江堰還要被人說成是玩物喪志,他爽嗎?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不免挨訓。

    這個我們去讀一下諸葛亮的《出師表》就知道,《出師表》怎麼教訓劉禅的?比方說:“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什麼意思呢?實際上就是說你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嘛,這是一個大人訓小孩子的口氣。

    而且我統計了一下,不長的一篇《出師表》十處提到先帝。

    一開始就是“先帝創業未半”,然後就說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來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稱之曰能”,陛下應該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如何如何報效先帝,全是講先帝。

    所以将心比心,他就等于對一個人說,你看你爸活着的時候什麼什麼,你爸原來如何如何,你爸是怎麼怎麼交待的。

    那别說是一個皇帝是吧,就是一個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個人整天在耳朵旁邊說你爸如何、你爸如何。

    我爸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朕如何?不爽嘛。

    我倒不是說諸葛亮這個說得對還是不對,我這裡沒有判斷對錯的問題,我隻是說劉禅不爽。

    第三個,難以親政。

    按照傳統的顧命或者托孤的規矩,這個政權遲早是要交還給皇帝的,隻是因為這個皇帝還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親,所以“謂之孤”。

    那他成年以後呢?他該不該由一個見習皇帝轉個正,變成一個在職皇帝呢?而你作為顧命大臣、托孤大臣,你的任務是輔政,而不是執政。

    而我們顯然看不到劉禅有親政的可能。

    有此三條,我估計他是不爽。

    當然也沒有反對,但是心裡面嘀咕不嘀咕,這難說,郁悶不郁悶,就不好說了。

     *易中天先生在這裡賣了一個小關子,我們幹脆把這層窗戶紙捅破,劉禅肯定是在心裡要犯嘀咕的,那肯定是非常郁悶的。

    别說劉禅是皇帝,就是一般人,老是被人訓斥,還沒有人身自由,也不讓做事,心裡能不嘀咕,能不郁悶嗎?那麼我們就有了一個疑問,諸葛亮為什麼要讓劉禅心裡嘀咕呢?諸葛亮還政于君不就完了嗎,自己還落得省事,他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通常的說法是,那很簡單,劉禅扶不起來嘛。

    不大家都說扶不起來的劉阿鬥嘛,智商低,能力差嘛。

    有沒有證據呢?也有,四條。

    第一條,輕信小人。

    他後來自己執政以後不就是在那兒重用小人嗎,宦官嗎?第二,不戰而降。

    第三條,忘恩負義。

    怎麼個忘恩負義呢?忘記趙雲救他之恩。

    景耀三年的時候,後主追谥前朝的幾位将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追了谥号,就是不谥趙雲。

    後來是姜維等人出來為趙雲打抱不平,才追谥趙雲一個尊号。

    這叫做忘恩負義。

    第四條,沒有心肝。

    劉禅後來是亡國了,投降了以後到了洛陽。

    到了洛陽以後司馬昭設宴招待他,演奏蜀國的音樂,表演蜀國的樂舞。

    當時蜀國跟過來的人全都痛哭流涕,隻有劉禅喜笑自若,開心得不得了。

    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禅,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禅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就從這來的嘛。

    說完這個話以後,他帶來的一個舊臣就跑去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