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六講 永安托孤
關燈
小
中
大
識的呢?
劉備這樣說,是有意施壓呢,還是無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還是預設圈套?這個問題,隻有一個人能回答,他就是劉備。
隻有他自己心裡清楚,後世的任何解釋都是猜測,包括陳壽,包括孫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張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隻能猜測。
那麼既然都是猜測,那麼誰的猜測可能會準一點呢?那我們要弄清楚劉備是什麼人?劉備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麼人?也是帝王。
所以康熙皇帝的觀點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對劉備托孤之詞的判斷是什麼呢?三個字:“猜疑語”,他說這是一段猜疑的話。
而康熙皇帝說,劉備為什麼會說這種猜疑語呢?康熙認為這是三國時代的陋習,他說三國時代的人都是不說真話的,都是喜歡講一些猜疑、詭詐啊這些話。
最後他用兩個字表示他的鄙視:“鄙哉”。
那麼康熙的這個說法也隻是一家之言,我認為劉備這個說法倒不是什麼三國陋習,而是帝王心思。
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不管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系好到什麼程度,他也是君臣關系,他變不了我們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一個帝王對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們的頭腦裡都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劉備這樣的開國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我打下來的江山是絕不肯讓給别人的,我是一定要傳給兒子和孫子的。
包括劉備,包括孫策這樣還沒有當皇帝的,但是實際上也是一個君主的人,都是這種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們兩個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子弟還很年幼,孫權18歲,劉禅17歲,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這樣一個觀點,叫做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年紀輕輕的就出來當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臣、大将,他鎮得住嗎?如果他鎮不住,他們即将離開人世的父親和兄長能放心嗎?放心不下。
放心不下沒有辦法,就隻有托孤。
那麼托孤你選擇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關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強。
關系不好,你不敢托給他;關系好,威望不夠、能力不強,你托給他不中用啊。
但是誰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會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強,他就不會取而代之嗎?将心比心,他必定會産生這種疑問。
我在前面的節目裡已經講了,劉備和諸葛亮都是非同尋常的人,劉備是潛龍,諸葛亮是卧龍,這兩條龍在一起共事那麼多年,誰不知道誰啊? 這個時候,心裡面肯定都有一個疙瘩。
而托孤的時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地把話說開,把話說透。
說開說透以後,雙方釋然,各自放心。
劉備可以放心地去死,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這不是于國于民都有利嗎?這不是可以保證蜀漢政權至少十來二十年的安定團結嗎? *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為開國皇帝的劉備絕對不會把帝位讓給臣子諸葛亮的。
可是自己的兒子劉禅又沒有能力,為了讓自己的事業繼續發展下去,隻得開誠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諸葛亮,寄希望于諸葛亮能夠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
劉備臨終前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則很可能是對諸葛亮的試探。
那麼劉備這樣一句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話,究竟是對諸葛亮放心還是不放心呢?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究竟占有怎樣的位置呢?他們君臣之間究竟是怎樣一個關系呢? 托孤之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樣親密無間、如魚得水。
這兩個人關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顧茅廬之後、赤壁之戰之前。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已經有條件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了,但是我們奇怪地看到,史書上很少看到諸葛亮的身影,很少聽到他的聲音。
劉備入蜀帶的是誰?龐統。
攻打漢中帶的是誰?法正。
諸葛亮的工作是什麼?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鎮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總後勤部部長兼總裝備部部長。
當然,這個不意味着劉備不信任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貶低諸葛亮,不要在那兒胡思亂想。
因為諸葛亮這個時候承擔的是誰的工作呢?就是類似于當年蕭何的工作。
而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之後,蕭何是被定為第一功臣的。
盡管諸葛亮做的是這樣的是工作,他還是蜀漢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好解釋,不太好解釋,就是諸葛亮做了蜀漢的丞相以後,劉備沒讓他開府,就是他沒有自己的獨立辦事機構。
這個問題,我們以後的節目裡還要再說,開府是在劉禅的時代。
當然這個也可以解釋,說這個時候蜀漢剛剛建國,體制還不完善
隻有他自己心裡清楚,後世的任何解釋都是猜測,包括陳壽,包括孫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張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隻能猜測。
那麼既然都是猜測,那麼誰的猜測可能會準一點呢?那我們要弄清楚劉備是什麼人?劉備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麼人?也是帝王。
所以康熙皇帝的觀點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對劉備托孤之詞的判斷是什麼呢?三個字:“猜疑語”,他說這是一段猜疑的話。
而康熙皇帝說,劉備為什麼會說這種猜疑語呢?康熙認為這是三國時代的陋習,他說三國時代的人都是不說真話的,都是喜歡講一些猜疑、詭詐啊這些話。
最後他用兩個字表示他的鄙視:“鄙哉”。
那麼康熙的這個說法也隻是一家之言,我認為劉備這個說法倒不是什麼三國陋習,而是帝王心思。
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不管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系好到什麼程度,他也是君臣關系,他變不了我們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一個帝王對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們的頭腦裡都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劉備這樣的開國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我打下來的江山是絕不肯讓給别人的,我是一定要傳給兒子和孫子的。
包括劉備,包括孫策這樣還沒有當皇帝的,但是實際上也是一個君主的人,都是這種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們兩個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子弟還很年幼,孫權18歲,劉禅17歲,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這樣一個觀點,叫做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年紀輕輕的就出來當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臣、大将,他鎮得住嗎?如果他鎮不住,他們即将離開人世的父親和兄長能放心嗎?放心不下。
放心不下沒有辦法,就隻有托孤。
那麼托孤你選擇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關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強。
關系不好,你不敢托給他;關系好,威望不夠、能力不強,你托給他不中用啊。
但是誰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會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強,他就不會取而代之嗎?将心比心,他必定會産生這種疑問。
我在前面的節目裡已經講了,劉備和諸葛亮都是非同尋常的人,劉備是潛龍,諸葛亮是卧龍,這兩條龍在一起共事那麼多年,誰不知道誰啊? 這個時候,心裡面肯定都有一個疙瘩。
而托孤的時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地把話說開,把話說透。
說開說透以後,雙方釋然,各自放心。
劉備可以放心地去死,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這不是于國于民都有利嗎?這不是可以保證蜀漢政權至少十來二十年的安定團結嗎? *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為開國皇帝的劉備絕對不會把帝位讓給臣子諸葛亮的。
可是自己的兒子劉禅又沒有能力,為了讓自己的事業繼續發展下去,隻得開誠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諸葛亮,寄希望于諸葛亮能夠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
劉備臨終前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則很可能是對諸葛亮的試探。
那麼劉備這樣一句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話,究竟是對諸葛亮放心還是不放心呢?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究竟占有怎樣的位置呢?他們君臣之間究竟是怎樣一個關系呢? 托孤之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樣親密無間、如魚得水。
這兩個人關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顧茅廬之後、赤壁之戰之前。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已經有條件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了,但是我們奇怪地看到,史書上很少看到諸葛亮的身影,很少聽到他的聲音。
劉備入蜀帶的是誰?龐統。
攻打漢中帶的是誰?法正。
諸葛亮的工作是什麼?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鎮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總後勤部部長兼總裝備部部長。
當然,這個不意味着劉備不信任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貶低諸葛亮,不要在那兒胡思亂想。
因為諸葛亮這個時候承擔的是誰的工作呢?就是類似于當年蕭何的工作。
而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之後,蕭何是被定為第一功臣的。
盡管諸葛亮做的是這樣的是工作,他還是蜀漢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好解釋,不太好解釋,就是諸葛亮做了蜀漢的丞相以後,劉備沒讓他開府,就是他沒有自己的獨立辦事機構。
這個問題,我們以後的節目裡還要再說,開府是在劉禅的時代。
當然這個也可以解釋,說這個時候蜀漢剛剛建國,體制還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