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六講 永安托孤
關燈
小
中
大
隻有改朝換代,沒有輪番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劉備有此思想,豈不成為中國古代的一位華盛頓了?第三,就算劉備願意當華盛頓,諸葛亮也不敢當亞當斯。
你想想看,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曹操隻不過是架空了皇帝就被罵作漢賊,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劉阿鬥,該罵成什麼?這怎麼可能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劉備托孤之舉大加贊揚,認為劉備與諸葛亮是古往今來君臣和諧關系的最高典範。
劉備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帝王,能夠把皇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讓給異姓人,實在是難能可貴。
然而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所謂的托孤讓賢并不合情合理。
話說到底,就算是劉備真讓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
那麼,劉備的托孤之詞究竟蘊含着怎樣的玄機呢? 所以很早曆史上就有人對這段托孤表示質疑。
最先提出質疑的是孫盛,孫盛的評語說得很清楚,說劉備的托孤的這個說法是“詭僞之詞”。
“詭”就是詭詐,“僞”就是虛僞,是詭詐虛僞的話,非托孤之謂也,這不是托孤該說的話。
孫盛說,托孤時該說什麼話呢?應該坦誠。
而且孫盛說,托孤的關鍵在于選準了人,你托付一個人,你這個人選對了就行了,不要說這些東西。
孫盛說如果“所寄忠賢”,就是你選的人是一個忠誠的、賢能的人,用不着說什麼;如果你找的這個人找錯了,我們打個後面的比方,比方說找了一個司馬懿這樣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謀反嗎?孫盛說幸虧好啊,劉備運氣好,這個劉禅是個缺心眼的,這個諸葛亮威望又高,鎮得住,要不然滿朝都是閑言碎語。
這是孫盛的觀點。
今人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就說得更不客氣了。
張先生的《劉備傳》說,劉備的這個托孤之詞,“陰懷詭詐,其意甚明”。
張先生說,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很大的疑慮,正因為劉備猜忌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諸葛亮,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把諸葛亮逼到了沒有回旋的餘地,逼到牆角上,不得不跪下來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叫做陰懷詭詐,根本不是什麼心神無二。
*看來曆史上對劉備的托孤之詞也是各執一詞,這裡面就牽涉到對劉備為人的評價。
有的人說這是仁義之舉,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從劉備的托孤之詞讀出了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和諧的君臣關系。
但是也有人對這種君臣典範提出了質疑,認為劉備怎麼會把自己畢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讓給諸葛亮呢?所謂的托孤之詞是狡詐虛僞的圈套,是要逼迫諸葛亮表達對蜀漢的忠心。
那麼劉備在臨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兒子劉禅,親口對諸葛亮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一番話是發自真心的嗎,我們該如何理解呢?劉備真的會把蜀漢政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傳給諸葛亮嗎? 我們交待了這些說法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
關鍵在于什麼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什麼意思?對此,四川大學曆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說法,方先生說“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這個“取”不是要諸葛亮奪劉禅的皇位;是什麼呢?是“自己選取”,就是這個“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選取”的取。
你可以自己選,選什麼呢?再選一個皇帝。
從哪兒選?從劉備其他兒子裡面選。
也就是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是說:如果劉禅不行的話,就在他弟弟裡面你再挑一個。
也就是說劉備賦予諸葛亮的是廢立之權,并非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那麼這個解釋是講得通的,為什麼是講得通的呢?有三點理由:第一點,劉備有三個兒子,劉禅、劉永、劉理,那老大不行老二來,老二不行老三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劉備給他的兒子下了兩道诏書,一道是給劉禅的,要劉禅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诏書是給劉永的,說你們兄弟幾個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
兩道诏書,這說明劉備很可能是把劉永做了第二梯隊。
第三點就是,廢立之權已經是很大的權力了,作為一個那個時代的帝王,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已經很重了,不大可能說你取而代之這句話。
我比較傾向贊成方北辰先生這個解釋,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這四個字翻譯成什麼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劉備的托孤之詞引來了後人的無限猜測,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連康熙皇帝也曾有過評價。
劉備是一國之君,康熙同樣是皇帝,所以康熙對劉備托孤的評價就格外令人關注。
那麼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夠猜到劉備的心裡去呢?易中天先生對劉備的托孤之詞又是如何認
你想想看,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曹操隻不過是架空了皇帝就被罵作漢賊,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劉阿鬥,該罵成什麼?這怎麼可能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劉備托孤之舉大加贊揚,認為劉備與諸葛亮是古往今來君臣和諧關系的最高典範。
劉備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帝王,能夠把皇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讓給異姓人,實在是難能可貴。
然而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所謂的托孤讓賢并不合情合理。
話說到底,就算是劉備真讓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
那麼,劉備的托孤之詞究竟蘊含着怎樣的玄機呢? 所以很早曆史上就有人對這段托孤表示質疑。
最先提出質疑的是孫盛,孫盛的評語說得很清楚,說劉備的托孤的這個說法是“詭僞之詞”。
“詭”就是詭詐,“僞”就是虛僞,是詭詐虛僞的話,非托孤之謂也,這不是托孤該說的話。
孫盛說,托孤時該說什麼話呢?應該坦誠。
而且孫盛說,托孤的關鍵在于選準了人,你托付一個人,你這個人選對了就行了,不要說這些東西。
孫盛說如果“所寄忠賢”,就是你選的人是一個忠誠的、賢能的人,用不着說什麼;如果你找的這個人找錯了,我們打個後面的比方,比方說找了一個司馬懿這樣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謀反嗎?孫盛說幸虧好啊,劉備運氣好,這個劉禅是個缺心眼的,這個諸葛亮威望又高,鎮得住,要不然滿朝都是閑言碎語。
這是孫盛的觀點。
今人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就說得更不客氣了。
張先生的《劉備傳》說,劉備的這個托孤之詞,“陰懷詭詐,其意甚明”。
張先生說,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很大的疑慮,正因為劉備猜忌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諸葛亮,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把諸葛亮逼到了沒有回旋的餘地,逼到牆角上,不得不跪下來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叫做陰懷詭詐,根本不是什麼心神無二。
*看來曆史上對劉備的托孤之詞也是各執一詞,這裡面就牽涉到對劉備為人的評價。
有的人說這是仁義之舉,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從劉備的托孤之詞讀出了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和諧的君臣關系。
但是也有人對這種君臣典範提出了質疑,認為劉備怎麼會把自己畢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讓給諸葛亮呢?所謂的托孤之詞是狡詐虛僞的圈套,是要逼迫諸葛亮表達對蜀漢的忠心。
那麼劉備在臨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兒子劉禅,親口對諸葛亮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一番話是發自真心的嗎,我們該如何理解呢?劉備真的會把蜀漢政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傳給諸葛亮嗎? 我們交待了這些說法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
關鍵在于什麼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什麼意思?對此,四川大學曆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說法,方先生說“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這個“取”不是要諸葛亮奪劉禅的皇位;是什麼呢?是“自己選取”,就是這個“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選取”的取。
你可以自己選,選什麼呢?再選一個皇帝。
從哪兒選?從劉備其他兒子裡面選。
也就是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是說:如果劉禅不行的話,就在他弟弟裡面你再挑一個。
也就是說劉備賦予諸葛亮的是廢立之權,并非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那麼這個解釋是講得通的,為什麼是講得通的呢?有三點理由:第一點,劉備有三個兒子,劉禅、劉永、劉理,那老大不行老二來,老二不行老三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劉備給他的兒子下了兩道诏書,一道是給劉禅的,要劉禅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诏書是給劉永的,說你們兄弟幾個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
兩道诏書,這說明劉備很可能是把劉永做了第二梯隊。
第三點就是,廢立之權已經是很大的權力了,作為一個那個時代的帝王,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已經很重了,不大可能說你取而代之這句話。
我比較傾向贊成方北辰先生這個解釋,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這四個字翻譯成什麼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劉備的托孤之詞引來了後人的無限猜測,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連康熙皇帝也曾有過評價。
劉備是一國之君,康熙同樣是皇帝,所以康熙對劉備托孤的評價就格外令人關注。
那麼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夠猜到劉備的心裡去呢?易中天先生對劉備的托孤之詞又是如何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