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六講 永安托孤
關燈
小
中
大
劉備在彌留之際把自己的兒子劉禅托付給諸葛亮,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後人常把這看作是劉備的忠厚和對諸葛亮的信任。
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劉備的狡詐,是為了防止諸葛亮專權、篡權,而給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鎖。
那麼劉備的托孤究竟是體現劉備的仁義,還是劉備的詭詐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永安托付。
上一集講到,公元222年陸遜在猇亭大敗劉備,火燒劉備七百裡連營,緻使劉備狼狽逃到永安。
此後,劉備再也沒有回成都,最後在憂憤之中染病不起。
公元223年,劉備召諸葛亮到永安宮安排後事,其核心問題就是蜀國的江山該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
關于這個問題的交代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劉備托孤是三國史上一件大事,就是這件事把蜀國政權一分為二:前期領導人是劉備,後期的主心骨是諸葛亮。
那麼在這個重大曆史時刻,劉備究竟是如何把蜀漢政權平穩過渡的呢?劉備托孤的目的和真實想法究竟是什麼呢?後世人對劉備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讀的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将為您精彩講述《易中天品三國》之“永安托孤”。
易中天: 劉備兵敗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
章武三年的春天,劉備安排了後事。
這個後事的安排,記載在《三國志?先主傳》,原文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也就是說,劉備托孤兩個人,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
詳細的情況記載在《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個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們必須再講一遍。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意思就是說,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
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我這個兒子是不中用的,請先生自行其是。
諸葛亮淚流面,哭着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意思就是說,臣一定盡到一個顧命大臣的輔佐的職責,以忠貞不二來報效陛下,直至獻出我的生命。
于是劉備下诏劉禅,說,你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
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白帝城托孤。
但是據有學者考證,劉備的托孤是在永安縣的永安宮,不是在白帝城,所以我們稱為永安托孤。
對于這個故事,曆史上有不同的評價,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
在這一集我就把這兩種觀點都講給大家,然後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陳壽的評價非常高,陳壽在《三國志·先主傳》的評語裡面說,劉備“舉國托孤于諸葛亮,心神無貳。
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
”所謂“心神無貳”就是沒有任何保留,也沒有任何犯忌。
也就是說君臣關系在這裡達到了最大公無私,這樣的一個境界,是古往今來君臣關系的最高典範,這是陳壽的評價。
那麼陳壽為什麼會做出這個評價呢?問題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上。
那麼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陳壽沒有說,我不能亂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說如果我這個兒子不中用,請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漢的皇帝好了。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但是難能可貴,簡直就是偉大。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的傳統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襲制,這個世襲制至少從夏商周就開始了,秦以後是君主世襲官僚不世襲,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襲。
在這樣的漫長的世襲制的傳統中,居然有一個人來打破這樣一個傳統,讓賢于能夠安邦定國的人,那當然是大公無私啊。
因為這意味着,他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棄自己皇族這個家族的利益,放棄按照傳統觀念是上天賦予他的天賦的神權。
因為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權天授、君權神授,上天和神授給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讓給賢能的人,這是何等的偉大! 問題是,這可能嗎?我的結論是:不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呢?第一,史無前例。
中國曆史上沒有哪個皇帝是心甘情願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傳給自己子孫的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的,沒有過。
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這個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哪怕他的兒子是個蠢貨,是個弱智,是個殘疾,他都不會讓出去的,怎麼會出來一個例外?第二,就算劉備是個例外,我也不知道他這種思想從何而來。
因為中國古代從來
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劉備的狡詐,是為了防止諸葛亮專權、篡權,而給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鎖。
那麼劉備的托孤究竟是體現劉備的仁義,還是劉備的詭詐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永安托付。
上一集講到,公元222年陸遜在猇亭大敗劉備,火燒劉備七百裡連營,緻使劉備狼狽逃到永安。
此後,劉備再也沒有回成都,最後在憂憤之中染病不起。
公元223年,劉備召諸葛亮到永安宮安排後事,其核心問題就是蜀國的江山該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
關于這個問題的交代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劉備托孤是三國史上一件大事,就是這件事把蜀國政權一分為二:前期領導人是劉備,後期的主心骨是諸葛亮。
那麼在這個重大曆史時刻,劉備究竟是如何把蜀漢政權平穩過渡的呢?劉備托孤的目的和真實想法究竟是什麼呢?後世人對劉備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讀的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将為您精彩講述《易中天品三國》之“永安托孤”。
易中天: 劉備兵敗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
章武三年的春天,劉備安排了後事。
這個後事的安排,記載在《三國志?先主傳》,原文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也就是說,劉備托孤兩個人,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
詳細的情況記載在《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個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們必須再講一遍。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意思就是說,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
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我這個兒子是不中用的,請先生自行其是。
諸葛亮淚流面,哭着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意思就是說,臣一定盡到一個顧命大臣的輔佐的職責,以忠貞不二來報效陛下,直至獻出我的生命。
于是劉備下诏劉禅,說,你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
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白帝城托孤。
但是據有學者考證,劉備的托孤是在永安縣的永安宮,不是在白帝城,所以我們稱為永安托孤。
對于這個故事,曆史上有不同的評價,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
在這一集我就把這兩種觀點都講給大家,然後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陳壽的評價非常高,陳壽在《三國志·先主傳》的評語裡面說,劉備“舉國托孤于諸葛亮,心神無貳。
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
”所謂“心神無貳”就是沒有任何保留,也沒有任何犯忌。
也就是說君臣關系在這裡達到了最大公無私,這樣的一個境界,是古往今來君臣關系的最高典範,這是陳壽的評價。
那麼陳壽為什麼會做出這個評價呢?問題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上。
那麼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陳壽沒有說,我不能亂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說如果我這個兒子不中用,請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漢的皇帝好了。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但是難能可貴,簡直就是偉大。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的傳統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襲制,這個世襲制至少從夏商周就開始了,秦以後是君主世襲官僚不世襲,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襲。
在這樣的漫長的世襲制的傳統中,居然有一個人來打破這樣一個傳統,讓賢于能夠安邦定國的人,那當然是大公無私啊。
因為這意味着,他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棄自己皇族這個家族的利益,放棄按照傳統觀念是上天賦予他的天賦的神權。
因為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權天授、君權神授,上天和神授給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讓給賢能的人,這是何等的偉大! 問題是,這可能嗎?我的結論是:不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呢?第一,史無前例。
中國曆史上沒有哪個皇帝是心甘情願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傳給自己子孫的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的,沒有過。
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這個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哪怕他的兒子是個蠢貨,是個弱智,是個殘疾,他都不會讓出去的,怎麼會出來一個例外?第二,就算劉備是個例外,我也不知道他這種思想從何而來。
因為中國古代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