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四講 敗走麥城
關燈
小
中
大
這是一個俠義英雄的結束。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被殺,劉備集團不但痛失一員猛将,還永遠地失去了荊州。
那麼,一個曾經威震華夏的虎将,為什麼會一敗塗地?在劉備方面,誰該為關羽的死負責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品三國之――敗走麥城。
在上一期節目中易中天先生講到,由于曹操和孫權兩個集團暗中勾結,使關羽處于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關羽隻好從襄樊前線撤退,敗走麥城。
結果是關于被俘,然後被殺。
關羽之死,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的遺憾。
一個曾經是一等一的英雄,最終卻是這樣的下場。
那麼,在劉備集團當中,到底誰該為關羽的死負責任?劉備和諸葛亮對關羽的死有沒有責任?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敗走麥城”。
易中天: 我們知道,丢失荊州、關羽陣亡的前因是關羽攻打襄樊。
如果關羽不攻打襄樊,那麼呂蒙和孫權雖然早就有了奪回荊州、消滅關羽的這個想法,他是沒有機會實施的。
因此,我們要檢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發動襄樊戰争?我們先得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而這個問題呢,又牽扯到三個小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誰決定打襄樊? 對于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不同意見。
有不少史學家,包括我一再提到的張作耀先生在内,都認為是劉備和諸葛亮決定或者授意的。
張先生的說法是,關羽在劉備、諸葛亮的授意下發動了襄樊戰争,戰争發動以後,劉備和諸葛亮又既沒有配合行動,又沒有配套措施,也沒有給關羽增援,還沒有給關羽派去強有力的輔佐人物,以至于導緻了這一場戰争的徹底失敗。
因此,劉備、諸葛亮難逃其咎,這是一種觀點。
第二種觀點呢,以何茲全先生為代表。
何先生的說法是,關羽攻打襄樊,似乎事前沒有和劉備、諸葛亮商讨,也就是說這是關羽的自作主張。
我個人傾向于贊成何先生的意見,因為我們在《三國志》上查不到劉備或者諸葛亮授意、授權或者命令關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記載。
這麼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劉備下的命令,或者說是諸葛亮向劉備的建議,應該是有記載的。
所以我傾向于認為,襄樊戰争的發動是關羽的自作主張。
但是,劉備聽之任之,沒有反對。
因為劉備如果反對,也應該有記載;或者劉備根本就不同意、強烈反對,關羽就打不了這場戰争。
所以估計劉備的态度是聽任,或者是默許,甚至是贊成,隻能這麼推測了。
因此,劉備對此也應該負責任。
那麼諸葛亮有沒有責任呢?沒有,諸葛亮沒有任何責任。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諸葛亮不是劉備集團軍事行動的決策人。
雖然諸葛亮現在已經擔任了軍師将軍,但是這個軍師将軍和我們後世理解的那個軍師是不一樣的,或者說是不完全一樣的。
我們後世理解的軍師就是搖着鵝毛扇,在旁邊出謀劃策。
而諸葛亮的這個軍師将軍是什麼時候當的呢?是劉備得到了成都以後,任命他為軍師将軍,實際上是升了一級。
因為赤壁之戰以後諸葛亮的職務是軍師中郎将,現在升格為軍師将軍,任務是署左将軍府事。
因為劉備這個時候的正式職務是左将軍,左将軍他要開府,他有一個左将軍府,這個府裡面的事情由諸葛亮總理。
并且在劉備外出的時候“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去打漢中,諸葛亮替劉備看家,守着成都,供應糧草、供應援軍,這是他的工作、他的職務。
所以他沒有責任。
有一些曆史學家提出來說,諸葛亮難逃其咎,為什麼呢?因為關羽攻打襄樊是按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在行動,所以諸葛亮也有間接的責任。
我認為我不同意這個看法,為什麼呢?第一,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戰略規劃,不是實施方案,它是一個總體的規劃。
懂規劃的人都知道有總規、有詳規,還有實施方案。
何況諸葛亮并沒有向關羽直接下達命令要關羽去進攻襄樊,而且諸葛亮也沒有這個權力直接下達命令,他有什麼責任呢?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怎麼說的?諸葛亮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衆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這裡這個将軍指的是劉備了,這段話說得非常明确。
它包括兩個内容:第一是天下有變,那麼請問,關羽打襄樊的時候天下有變嗎?沒有。
第二,諸葛亮的這個戰略規劃也說得很清楚:“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衆以向宛、洛”,這個上将可能心目中指的也就是關羽吧,姑且這麼猜測吧;“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是兩路出兵,同時進攻。
那麼襄樊戰争的時候,兩路出兵了嗎?也沒有。
所以不能說關羽的襄樊之戰是實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被殺,劉備集團不但痛失一員猛将,還永遠地失去了荊州。
那麼,一個曾經威震華夏的虎将,為什麼會一敗塗地?在劉備方面,誰該為關羽的死負責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品三國之――敗走麥城。
在上一期節目中易中天先生講到,由于曹操和孫權兩個集團暗中勾結,使關羽處于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關羽隻好從襄樊前線撤退,敗走麥城。
結果是關于被俘,然後被殺。
關羽之死,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的遺憾。
一個曾經是一等一的英雄,最終卻是這樣的下場。
那麼,在劉備集團當中,到底誰該為關羽的死負責任?劉備和諸葛亮對關羽的死有沒有責任?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敗走麥城”。
易中天: 我們知道,丢失荊州、關羽陣亡的前因是關羽攻打襄樊。
如果關羽不攻打襄樊,那麼呂蒙和孫權雖然早就有了奪回荊州、消滅關羽的這個想法,他是沒有機會實施的。
因此,我們要檢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發動襄樊戰争?我們先得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而這個問題呢,又牽扯到三個小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誰決定打襄樊? 對于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不同意見。
有不少史學家,包括我一再提到的張作耀先生在内,都認為是劉備和諸葛亮決定或者授意的。
張先生的說法是,關羽在劉備、諸葛亮的授意下發動了襄樊戰争,戰争發動以後,劉備和諸葛亮又既沒有配合行動,又沒有配套措施,也沒有給關羽增援,還沒有給關羽派去強有力的輔佐人物,以至于導緻了這一場戰争的徹底失敗。
因此,劉備、諸葛亮難逃其咎,這是一種觀點。
第二種觀點呢,以何茲全先生為代表。
何先生的說法是,關羽攻打襄樊,似乎事前沒有和劉備、諸葛亮商讨,也就是說這是關羽的自作主張。
我個人傾向于贊成何先生的意見,因為我們在《三國志》上查不到劉備或者諸葛亮授意、授權或者命令關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記載。
這麼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劉備下的命令,或者說是諸葛亮向劉備的建議,應該是有記載的。
所以我傾向于認為,襄樊戰争的發動是關羽的自作主張。
但是,劉備聽之任之,沒有反對。
因為劉備如果反對,也應該有記載;或者劉備根本就不同意、強烈反對,關羽就打不了這場戰争。
所以估計劉備的态度是聽任,或者是默許,甚至是贊成,隻能這麼推測了。
因此,劉備對此也應該負責任。
那麼諸葛亮有沒有責任呢?沒有,諸葛亮沒有任何責任。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諸葛亮不是劉備集團軍事行動的決策人。
雖然諸葛亮現在已經擔任了軍師将軍,但是這個軍師将軍和我們後世理解的那個軍師是不一樣的,或者說是不完全一樣的。
我們後世理解的軍師就是搖着鵝毛扇,在旁邊出謀劃策。
而諸葛亮的這個軍師将軍是什麼時候當的呢?是劉備得到了成都以後,任命他為軍師将軍,實際上是升了一級。
因為赤壁之戰以後諸葛亮的職務是軍師中郎将,現在升格為軍師将軍,任務是署左将軍府事。
因為劉備這個時候的正式職務是左将軍,左将軍他要開府,他有一個左将軍府,這個府裡面的事情由諸葛亮總理。
并且在劉備外出的時候“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去打漢中,諸葛亮替劉備看家,守着成都,供應糧草、供應援軍,這是他的工作、他的職務。
所以他沒有責任。
有一些曆史學家提出來說,諸葛亮難逃其咎,為什麼呢?因為關羽攻打襄樊是按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在行動,所以諸葛亮也有間接的責任。
我認為我不同意這個看法,為什麼呢?第一,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戰略規劃,不是實施方案,它是一個總體的規劃。
懂規劃的人都知道有總規、有詳規,還有實施方案。
何況諸葛亮并沒有向關羽直接下達命令要關羽去進攻襄樊,而且諸葛亮也沒有這個權力直接下達命令,他有什麼責任呢?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怎麼說的?諸葛亮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衆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這裡這個将軍指的是劉備了,這段話說得非常明确。
它包括兩個内容:第一是天下有變,那麼請問,關羽打襄樊的時候天下有變嗎?沒有。
第二,諸葛亮的這個戰略規劃也說得很清楚:“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衆以向宛、洛”,這個上将可能心目中指的也就是關羽吧,姑且這麼猜測吧;“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是兩路出兵,同時進攻。
那麼襄樊戰争的時候,兩路出兵了嗎?也沒有。
所以不能說關羽的襄樊之戰是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