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三講 白衣渡江
關燈
小
中
大
關羽大意失荊州,多少年來一直被後世遺憾。
在關羽身上,曾有“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将”的傳奇,那麼為什麼關羽這一次會輸得如此慘?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孫權和曹操又在背後做了什麼動作,緻使關羽大敗?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白衣渡江。
在上一期節目中易中天先生講到,孫權集團曾多次派人向劉備讨回荊州,但都無功而返。
但事實上,荊州是曹、孫、劉三家都想要的兵家必争之地,誰都不會放棄對荊州的争奪。
在孫權集團這邊,原來極力主張聯合劉備的魯肅去世了,接替魯肅的是新一代的領袖呂蒙,而呂蒙是主張吞劉自大的。
因此,呂蒙接任後,孫權集團吞劉自大的呼聲日益高漲,荊州的問題也就顯得非常緊張。
呂蒙一上任就向孫權提出了奪回荊州的戰略方案;而鎮守荊州的關羽也決非等閑之輩。
那麼,呂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能夠從關羽的手中奪回荊州嗎?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白衣渡江”。
易中天: 說起來呂蒙和魯肅也是朋友,正如魯肅和周瑜是朋友,我覺得江東集團這點很好,雖然政見不同,但是不妨礙他們私下裡是朋友。
那麼呂蒙和魯肅的結識也還很有戲劇性。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故,魯肅接班,到陸口去上任,路過呂蒙的防地。
當時魯肅身邊就有人對他說,說将軍現在路過了呂将軍的防地,應該去看一看他,因為呂将軍現在非比從前了。
這話什麼意思呢?是說呂蒙這個人原來出身是比較貧賤的,出身貧賤,靠着自己勇敢作戰,一步一步地提升起來。
但是他文化程度低,也不愛讀書,甚至要給孫權寫一封信、打一個報告都要别人捉刀代筆,自己來口述,别人記錄再交上去。
這樣,當呂蒙做到一定的地位的時候,孫權就把呂蒙,還有另外一個人叫蔣欽的,叫過來,說你們現在都是做長官的人了,帶着很多的人馬,要負擔很重要的責任,再向以前那樣不讀書不識字恐怕不行,你們應該讀點書。
呂蒙說,哎呀,這個行軍打仗事兒挺多的,哪有時間讀書啊?孫權說:孤要你們讀書,難道是讓你們做學問,當博士嗎?不過是讓你們知道一些曆史罷了嘛!你們的事情多,難道還有孤的事情多嗎?還有光武帝,還有曹孟德的事情多嗎?想當年光武帝南征北戰,手不釋卷;看現在曹孟德轉戰南北,他也是手不釋卷,你們怎麼就做不到呢?呂蒙聽了孫權的教導以後,就回來開始讀書。
這個人天分極好。
其實讀書這個事啊,并不完全在于你讀了多少、下了多少苦功夫,很重要的是天分好不好,悟性高不高。
天分不好、悟性不高的人死讀書,讀書死,一點用都沒有。
呂蒙剛好是個天分好、悟性高的,讀了以後或然開朗。
已經是今非昔比,但是魯肅并不知道。
魯肅心裡面還是不大看得起呂蒙的,隻是想到呂蒙現在官職很大,又路過他的防地,不好意思不去看一下,就去看了一下。
那麼看了一下,呂蒙當時盛情款待了,酒過三巡以後呂蒙就舉起酒杯來問:将軍接替周帥,與關羽相鄰,怎樣對付關羽,将軍有想法沒有?魯肅因為不是不大看得起呂蒙嗎,也懶得跟他啰嗦,說:唉,随機應變吧,到時候看情況吧。
呂蒙說:恐怕不行吧,我們和劉備表面上是一家子,實際上關羽是熊虎,這不是個好對付的人,怎麼能夠不未雨未綢缪呢?現在呂蒙願意向将軍獻計,一二三四。
說了些什麼,不知道,史書上沒有記載。
但是我們知道魯肅聽了以後大為驚詫,沒想到呂蒙會說出這麼多的想法和道理來,聽着聽着這個身子就移過去了。
古人我們知道他是席地而坐,聽着聽着挪過去,挪過去以後摸着呂蒙的背說:子明啊子明啊,真沒想到你現在這麼有學問。
呂蒙說: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何況請大哥想想關羽是什麼人,關羽也是行軍打仗手不釋卷的啊,他也是當今的一個大英雄,他怎麼肯寄人籬下呢?他怎麼會不打我們的主意呢?最後的結果是升堂拜母,也就是魯肅進入呂蒙家的内室見了呂蒙的母親,意思就是成了兄弟了。
但是這兩個人朋友歸朋友,兄弟歸兄弟,他們的政見是不同的。
呂蒙雖然提出了很多怎樣對付關羽的主張,魯肅是默記在心,爛在肚子裡,既沒有說出來,也沒有使用,因為魯肅是主張維護這個孫劉聯盟的,他當然不會實施呂蒙的那一套計策。
但是到了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了,呂蒙接任了,情況就不一樣了。
于是呂蒙就向孫權密呈計策,那麼呂蒙向孫權說了什麼呢?說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對抗曹操是不是一定要依靠關羽?因為這就是魯肅的主張嘛,說曹操是更兇惡的敵人,
在關羽身上,曾有“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将”的傳奇,那麼為什麼關羽這一次會輸得如此慘?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孫權和曹操又在背後做了什麼動作,緻使關羽大敗?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白衣渡江。
在上一期節目中易中天先生講到,孫權集團曾多次派人向劉備讨回荊州,但都無功而返。
但事實上,荊州是曹、孫、劉三家都想要的兵家必争之地,誰都不會放棄對荊州的争奪。
在孫權集團這邊,原來極力主張聯合劉備的魯肅去世了,接替魯肅的是新一代的領袖呂蒙,而呂蒙是主張吞劉自大的。
因此,呂蒙接任後,孫權集團吞劉自大的呼聲日益高漲,荊州的問題也就顯得非常緊張。
呂蒙一上任就向孫權提出了奪回荊州的戰略方案;而鎮守荊州的關羽也決非等閑之輩。
那麼,呂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能夠從關羽的手中奪回荊州嗎?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白衣渡江”。
易中天: 說起來呂蒙和魯肅也是朋友,正如魯肅和周瑜是朋友,我覺得江東集團這點很好,雖然政見不同,但是不妨礙他們私下裡是朋友。
那麼呂蒙和魯肅的結識也還很有戲劇性。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故,魯肅接班,到陸口去上任,路過呂蒙的防地。
當時魯肅身邊就有人對他說,說将軍現在路過了呂将軍的防地,應該去看一看他,因為呂将軍現在非比從前了。
這話什麼意思呢?是說呂蒙這個人原來出身是比較貧賤的,出身貧賤,靠着自己勇敢作戰,一步一步地提升起來。
但是他文化程度低,也不愛讀書,甚至要給孫權寫一封信、打一個報告都要别人捉刀代筆,自己來口述,别人記錄再交上去。
這樣,當呂蒙做到一定的地位的時候,孫權就把呂蒙,還有另外一個人叫蔣欽的,叫過來,說你們現在都是做長官的人了,帶着很多的人馬,要負擔很重要的責任,再向以前那樣不讀書不識字恐怕不行,你們應該讀點書。
呂蒙說,哎呀,這個行軍打仗事兒挺多的,哪有時間讀書啊?孫權說:孤要你們讀書,難道是讓你們做學問,當博士嗎?不過是讓你們知道一些曆史罷了嘛!你們的事情多,難道還有孤的事情多嗎?還有光武帝,還有曹孟德的事情多嗎?想當年光武帝南征北戰,手不釋卷;看現在曹孟德轉戰南北,他也是手不釋卷,你們怎麼就做不到呢?呂蒙聽了孫權的教導以後,就回來開始讀書。
這個人天分極好。
其實讀書這個事啊,并不完全在于你讀了多少、下了多少苦功夫,很重要的是天分好不好,悟性高不高。
天分不好、悟性不高的人死讀書,讀書死,一點用都沒有。
呂蒙剛好是個天分好、悟性高的,讀了以後或然開朗。
已經是今非昔比,但是魯肅并不知道。
魯肅心裡面還是不大看得起呂蒙的,隻是想到呂蒙現在官職很大,又路過他的防地,不好意思不去看一下,就去看了一下。
那麼看了一下,呂蒙當時盛情款待了,酒過三巡以後呂蒙就舉起酒杯來問:将軍接替周帥,與關羽相鄰,怎樣對付關羽,将軍有想法沒有?魯肅因為不是不大看得起呂蒙嗎,也懶得跟他啰嗦,說:唉,随機應變吧,到時候看情況吧。
呂蒙說:恐怕不行吧,我們和劉備表面上是一家子,實際上關羽是熊虎,這不是個好對付的人,怎麼能夠不未雨未綢缪呢?現在呂蒙願意向将軍獻計,一二三四。
說了些什麼,不知道,史書上沒有記載。
但是我們知道魯肅聽了以後大為驚詫,沒想到呂蒙會說出這麼多的想法和道理來,聽着聽着這個身子就移過去了。
古人我們知道他是席地而坐,聽着聽着挪過去,挪過去以後摸着呂蒙的背說:子明啊子明啊,真沒想到你現在這麼有學問。
呂蒙說: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何況請大哥想想關羽是什麼人,關羽也是行軍打仗手不釋卷的啊,他也是當今的一個大英雄,他怎麼肯寄人籬下呢?他怎麼會不打我們的主意呢?最後的結果是升堂拜母,也就是魯肅進入呂蒙家的内室見了呂蒙的母親,意思就是成了兄弟了。
但是這兩個人朋友歸朋友,兄弟歸兄弟,他們的政見是不同的。
呂蒙雖然提出了很多怎樣對付關羽的主張,魯肅是默記在心,爛在肚子裡,既沒有說出來,也沒有使用,因為魯肅是主張維護這個孫劉聯盟的,他當然不會實施呂蒙的那一套計策。
但是到了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了,呂蒙接任了,情況就不一樣了。
于是呂蒙就向孫權密呈計策,那麼呂蒙向孫權說了什麼呢?說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對抗曹操是不是一定要依靠關羽?因為這就是魯肅的主張嘛,說曹操是更兇惡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