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四講 敗走麥城
關燈
小
中
大
諸葛亮的戰略規劃;相反,在我看來,關羽的行動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規劃。
關羽沒有很好地領會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匆匆忙忙地就出兵了。
結果呢?使諸葛亮這個一旦天下有變就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消滅曹魏的這個設想,永遠沒有辦法實現了。
所以不能夠因為諸葛亮有一個“隆中對策”,就把襄樊戰争失敗的責任加在諸葛亮身上,這對諸葛亮是很不公平的。
那麼這裡頭又有一個問題,既然如此,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呢?這個問題我們姑且留一個懸念,以後再講。
第二個小問題,為什麼要打襄樊? 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呂思勉先生的觀點是認為這是配合劉備在漢中的行動。
呂先生說:“逐利之兵,亦宜同時并出,首尾相應。
故劉備之兵未還,關羽之師已起矣。
”因為劉備在打漢中,所以關羽這邊配合行動打襄樊,牽制曹操。
這個說法呢,我有點疑問。
所以我比較傾向于贊同另一種觀點,那就是得寸進尺。
劉備在漢中取得了勝利,稱了漢中王,關羽當了前将軍,這時候劉備集團覺得自己很了不得,那麼再幹一下。
那漢中你看也沒怎麼打,曹操不也就走了嗎?曹操也沒那麼可怕嘛,也沒那麼恐懼嘛。
所以,關羽的這個得寸進尺,我們從好的方面、從肯定的方面講,叫做乘勝前進、再接再厲;那說得不好聽呢,就叫貪得無厭、自不量力。
那麼究竟是乘勝前進、再接再厲,還是貪得無厭、自不量力呢?我們就要回答下面一個小問題,就是該不該打襄樊?這個問題學術界又有兩種相反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該打,該打也包括兩個内容:第一個内容叫必打,怎麼叫必打呢?就是襄樊這個地方劉備集團遲早是要打的,因為襄樊是荊州的治所所在地,隻有拿下襄樊才能全部地據有荊州;那麼現在荊州幾個重要的地方,江陵這個地方已經是劉備的了,襄樊還是曹操的,那麼必須把它拿下,這叫做必打。
第二就是能打,為什麼能打呢?第一,前一年,南陽地區爆發了反對曹操的起義,說明曹操在荊州北部的統治是不穩定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劉備剛剛在漢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士氣正旺,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呢,就是孫權這個時候正在東邊攻打合肥,可以和孫權的軍事行動相呼應。
這叫做能打。
必打加能打等于該打,這是一派意見。
另一派意見仍然以何茲全先生為代表,何先生的說法是,關羽發動的襄樊戰争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的一次軍事冒險。
為什麼這樣講?有以下理由:第一,劉備剛剛取得了漢中,現在要做的事情是穩定局勢、休養生息、鞏固成果,這個時候不宜有任何軍事行動,要把腳跟站穩了再說,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關羽的這個行動不符合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和戰略設計,不是天下有變,也不是兩路出兵。
第三點呢,就是關羽的力量貌似強大,其實有限,其實沒有人們說得想象得那麼強大。
水淹七軍之後關羽降于禁、斬龐德,也就如此而已,再無進展。
沒有孫權在後面插一刀子的結果,何先生估計的結果是關羽退回江陵,江陵保得住,腦袋也保得住,但是拿不下襄樊。
因此,何先生認為這場戰争是不該打的。
現在我們可以對第一個大問題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襄樊戰争是關羽自作主張發動的,劉備沒有授意也沒有授權,但同時也沒有反對。
第二,關羽發動襄樊戰争的原因是勝利沖昏頭腦,錯誤估計形勢。
第三點,關羽發動這場戰争,時機不對,準備不足。
歸根結底,是因為他本人,他個人剛愎自用、驕傲自滿、好大喜功。
*襄樊戰役對于關羽來說,是個永遠的遺憾。
易中天先生認為,在襄樊戰役的發動上關羽本人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他自作主張發動的這次戰争是對形勢的錯誤估計,再加上關羽本人的性格剛愎自用,緻使戰争的失敗,荊州丢失。
但是與此同時,一個問題又浮出水面,荊州是曹、孫、劉三家的必争之地,如此重要的地方劉備為什麼如此大意,單單派關羽鎮守?劉備的用意何在呢? 當時劉備讓關羽都督荊州,是不是用錯了人?這個問題也是不好回答的,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首先講該的一面。
劉備當時采納龐統的建議,出兵去奪取益州,要留一個人守荊州,當時留下的人很多,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他們都留下來了。
後來劉備打益州的時候兵力不夠,把諸葛亮、張飛、趙雲都調到前線,最後留下是關羽。
那麼留的這個人對不對?至少可以肯定地說,當時的情況下是對的。
為什麼是對的呢?因為關羽這個人,作為留守荊州的人選,他有三個優點:第一是忠誠,這個不
關羽沒有很好地領會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匆匆忙忙地就出兵了。
結果呢?使諸葛亮這個一旦天下有變就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消滅曹魏的這個設想,永遠沒有辦法實現了。
所以不能夠因為諸葛亮有一個“隆中對策”,就把襄樊戰争失敗的責任加在諸葛亮身上,這對諸葛亮是很不公平的。
那麼這裡頭又有一個問題,既然如此,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呢?這個問題我們姑且留一個懸念,以後再講。
第二個小問題,為什麼要打襄樊? 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呂思勉先生的觀點是認為這是配合劉備在漢中的行動。
呂先生說:“逐利之兵,亦宜同時并出,首尾相應。
故劉備之兵未還,關羽之師已起矣。
”因為劉備在打漢中,所以關羽這邊配合行動打襄樊,牽制曹操。
這個說法呢,我有點疑問。
所以我比較傾向于贊同另一種觀點,那就是得寸進尺。
劉備在漢中取得了勝利,稱了漢中王,關羽當了前将軍,這時候劉備集團覺得自己很了不得,那麼再幹一下。
那漢中你看也沒怎麼打,曹操不也就走了嗎?曹操也沒那麼可怕嘛,也沒那麼恐懼嘛。
所以,關羽的這個得寸進尺,我們從好的方面、從肯定的方面講,叫做乘勝前進、再接再厲;那說得不好聽呢,就叫貪得無厭、自不量力。
那麼究竟是乘勝前進、再接再厲,還是貪得無厭、自不量力呢?我們就要回答下面一個小問題,就是該不該打襄樊?這個問題學術界又有兩種相反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該打,該打也包括兩個内容:第一個内容叫必打,怎麼叫必打呢?就是襄樊這個地方劉備集團遲早是要打的,因為襄樊是荊州的治所所在地,隻有拿下襄樊才能全部地據有荊州;那麼現在荊州幾個重要的地方,江陵這個地方已經是劉備的了,襄樊還是曹操的,那麼必須把它拿下,這叫做必打。
第二就是能打,為什麼能打呢?第一,前一年,南陽地區爆發了反對曹操的起義,說明曹操在荊州北部的統治是不穩定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劉備剛剛在漢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士氣正旺,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呢,就是孫權這個時候正在東邊攻打合肥,可以和孫權的軍事行動相呼應。
這叫做能打。
必打加能打等于該打,這是一派意見。
另一派意見仍然以何茲全先生為代表,何先生的說法是,關羽發動的襄樊戰争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的一次軍事冒險。
為什麼這樣講?有以下理由:第一,劉備剛剛取得了漢中,現在要做的事情是穩定局勢、休養生息、鞏固成果,這個時候不宜有任何軍事行動,要把腳跟站穩了再說,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關羽的這個行動不符合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和戰略設計,不是天下有變,也不是兩路出兵。
第三點呢,就是關羽的力量貌似強大,其實有限,其實沒有人們說得想象得那麼強大。
水淹七軍之後關羽降于禁、斬龐德,也就如此而已,再無進展。
沒有孫權在後面插一刀子的結果,何先生估計的結果是關羽退回江陵,江陵保得住,腦袋也保得住,但是拿不下襄樊。
因此,何先生認為這場戰争是不該打的。
現在我們可以對第一個大問題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襄樊戰争是關羽自作主張發動的,劉備沒有授意也沒有授權,但同時也沒有反對。
第二,關羽發動襄樊戰争的原因是勝利沖昏頭腦,錯誤估計形勢。
第三點,關羽發動這場戰争,時機不對,準備不足。
歸根結底,是因為他本人,他個人剛愎自用、驕傲自滿、好大喜功。
*襄樊戰役對于關羽來說,是個永遠的遺憾。
易中天先生認為,在襄樊戰役的發動上關羽本人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他自作主張發動的這次戰争是對形勢的錯誤估計,再加上關羽本人的性格剛愎自用,緻使戰争的失敗,荊州丢失。
但是與此同時,一個問題又浮出水面,荊州是曹、孫、劉三家的必争之地,如此重要的地方劉備為什麼如此大意,單單派關羽鎮守?劉備的用意何在呢? 當時劉備讓關羽都督荊州,是不是用錯了人?這個問題也是不好回答的,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首先講該的一面。
劉備當時采納龐統的建議,出兵去奪取益州,要留一個人守荊州,當時留下的人很多,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他們都留下來了。
後來劉備打益州的時候兵力不夠,把諸葛亮、張飛、趙雲都調到前線,最後留下是關羽。
那麼留的這個人對不對?至少可以肯定地說,當時的情況下是對的。
為什麼是對的呢?因為關羽這個人,作為留守荊州的人選,他有三個優點:第一是忠誠,這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