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講 奪嫡之争
關燈
小
中
大
治上必須可靠。
因為隻有選一個政治可靠的人,曹操的家業才能夠傳承下去。
曹植無疑是有才的,但最終由于性格上的原因而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公元217年,曹丕終于被正式立為太子,那麼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分析曹丕的當選呢? 我認為曹丕最後當選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剛才講的,工于心計。
第二個原因,文武雙全。
人家都知道說曹植有才,不知道曹丕也有才,而且是文武全才。
我們去讀《三國志》的這三個人的傳,你就會發現,曹彰的才能主要在軍事,是個武才;曹植的才能主要在文學,是文才;而曹丕是兩方面都有。
從文的角度來講,曹丕是建安時代“三曹”之一,曹操、曹植、曹丕,三大詩人嘛。
雖然他的詩比曹操、曹植相對而言寫得差一點,但是他是中國第一個寫七言詩的人,另外他有文藝理論,曹丕的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還是文藝理論家。
而且武功很好,他從小騎馬、射箭,功夫是相當了得的。
他有一天和一個叫鄧展的将軍讨論劍術,講着講着鄧展說,你說得是頭頭是道,曹丕說那我們比試比試嘛,順手抓了一根甘蔗,——那時候甘蔗剛剛引進中國,還是貴族才能吃的東西,——抓起一跟甘蔗扔過去,然後自己再抓一根,說來,啪啪啪幾下,把鄧展打倒。
全了,所以這也是原因啊。
第三個原因,就是曹丕身為長子。
這前面我已經講過了,長子又是嫡子,他這個地位是很高的。
當時曹操向文武百官征求意見,我們在上一集講到崔琰就是公開回答說立嫡以長,沒有争議,其他人也寫信給曹操說,這個原則不能破壞。
最好玩的是賈诩,曹操去征求賈诩的意見,說你看,這兩個兒子,我選誰好啊?……曹操說我問你呢,你怎麼不說話啊?他說我在想事兒,在想事。
曹操說,你想什麼事兒啊?賈诩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事。
什麼意思呢?就是袁紹和劉表共同犯了一個錯誤,選接班人的時候沒有立嫡長子,立的都是幼子,結果敗了,曹操馬上就明白了。
就是第三個原因。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丕身為長子,再加上文武全才,所以在太子之争中占有先天優勢,但這些不足以撼動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後來曹丕在與曹植的暗中較量中,有兩個關鍵人物為曹丕當選太子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這兩個人是誰呢?他們又是如何幫助曹丕的呢? *剛才易中天先生講到,曹丕當選為太子是具有先天優勢,但是我們知道,曹植也是很有才,再加上深得曹操寵愛,所以兩個人的競争也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因此,曹植和曹丕都在小心翼翼的接受着曹操的各方面考驗。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曹丕陣營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為曹丕當選太子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這兩個人是誰呢?他們為曹丕又是如何支招的呢? 第四個原因,高人指點。
曹丕和曹植在奪嫡的這個鬥争中都有自己的智囊,曹植這邊主要是三個人,一個叫丁儀,第二個叫丁廙,第三個人叫楊修;曹丕這邊呢,一個,叫吳質。
但是現在看起來,我們俗話說三個醜皮匠抵個諸葛亮,曹植這邊丁儀、丁廙、楊修這三個醜皮匠,他不但抵不了諸葛亮,他連吳質都抵不了。
吳質怎麼幫曹丕呢?給他定了兩條,第一個叫做輸誠,就是你要向你的父王表達你的誠意;第二叫設疑,你要讓你的父王懷疑他們。
有一次曹操遠征,大家都到城外去送行,這個曹植就出來念文章了,估計頭一天晚上已經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歌功頌德的、同時也表達依依不舍的、文采華麗的這篇文章,朗誦。
這一朗誦,果然文章寫的漂亮,大家覺得不錯,文章寫得好,曹操自己也很得意。
結果曹植心裡也舒服,曹操心裡也舒服,就曹丕不舒服,不知道怎麼辦,因為他寫不過曹植啊。
這時候吳質就在耳邊上說:“王當行,流涕可也。
”哭就可以了。
父王不是要遠征了嗎,遠征不是有風險嗎,你不是舍不得嗎?哭嘛。
曹丕馬上明白,啪,倒在地上,抱頭就痛哭,痛哭流涕,哭得感天動地,哭得曹操也流下眼淚,所有人都流下眼淚,陪着一起哭,大哭一場。
哭完了以後,曹植寫的漂亮文章全忘了。
你說那些華麗的辭藻誰記得住啊?所以我說吳質啊,質樸的“質”,他這個“質”,他不愧為叫吳質,他用做最質樸的,同時也是成本最低的,同時也是最直截了當的,同時也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獲得了勝利。
于是,散了以後大家都議論說,哎呀,看來還是五官中郎将的孝心可嘉啊!他是真有孝心啊,他真是孝子啊。
那一個人呢,就未免有點作秀啦,未免有點炫耀自己啦,大家也想不清楚到底他是舍不得父親呢,還是趁機來賣弄一下自己學問啊,搞不清楚了都。
所以我一再說,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最樸素的東西,最樸素的,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吳質因為經常要跟曹丕兩個人勾結嘛,又不能公開來往,于是曹丕弄了一個竹籠子,把他裝到車子裡面運到府裡去。
這個事被楊修發現了,楊修馬上就去報告曹操,因為
因為隻有選一個政治可靠的人,曹操的家業才能夠傳承下去。
曹植無疑是有才的,但最終由于性格上的原因而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公元217年,曹丕終于被正式立為太子,那麼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分析曹丕的當選呢? 我認為曹丕最後當選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剛才講的,工于心計。
第二個原因,文武雙全。
人家都知道說曹植有才,不知道曹丕也有才,而且是文武全才。
我們去讀《三國志》的這三個人的傳,你就會發現,曹彰的才能主要在軍事,是個武才;曹植的才能主要在文學,是文才;而曹丕是兩方面都有。
從文的角度來講,曹丕是建安時代“三曹”之一,曹操、曹植、曹丕,三大詩人嘛。
雖然他的詩比曹操、曹植相對而言寫得差一點,但是他是中國第一個寫七言詩的人,另外他有文藝理論,曹丕的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還是文藝理論家。
而且武功很好,他從小騎馬、射箭,功夫是相當了得的。
他有一天和一個叫鄧展的将軍讨論劍術,講着講着鄧展說,你說得是頭頭是道,曹丕說那我們比試比試嘛,順手抓了一根甘蔗,——那時候甘蔗剛剛引進中國,還是貴族才能吃的東西,——抓起一跟甘蔗扔過去,然後自己再抓一根,說來,啪啪啪幾下,把鄧展打倒。
全了,所以這也是原因啊。
第三個原因,就是曹丕身為長子。
這前面我已經講過了,長子又是嫡子,他這個地位是很高的。
當時曹操向文武百官征求意見,我們在上一集講到崔琰就是公開回答說立嫡以長,沒有争議,其他人也寫信給曹操說,這個原則不能破壞。
最好玩的是賈诩,曹操去征求賈诩的意見,說你看,這兩個兒子,我選誰好啊?……曹操說我問你呢,你怎麼不說話啊?他說我在想事兒,在想事。
曹操說,你想什麼事兒啊?賈诩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事。
什麼意思呢?就是袁紹和劉表共同犯了一個錯誤,選接班人的時候沒有立嫡長子,立的都是幼子,結果敗了,曹操馬上就明白了。
就是第三個原因。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丕身為長子,再加上文武全才,所以在太子之争中占有先天優勢,但這些不足以撼動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後來曹丕在與曹植的暗中較量中,有兩個關鍵人物為曹丕當選太子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這兩個人是誰呢?他們又是如何幫助曹丕的呢? *剛才易中天先生講到,曹丕當選為太子是具有先天優勢,但是我們知道,曹植也是很有才,再加上深得曹操寵愛,所以兩個人的競争也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因此,曹植和曹丕都在小心翼翼的接受着曹操的各方面考驗。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曹丕陣營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為曹丕當選太子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這兩個人是誰呢?他們為曹丕又是如何支招的呢? 第四個原因,高人指點。
曹丕和曹植在奪嫡的這個鬥争中都有自己的智囊,曹植這邊主要是三個人,一個叫丁儀,第二個叫丁廙,第三個人叫楊修;曹丕這邊呢,一個,叫吳質。
但是現在看起來,我們俗話說三個醜皮匠抵個諸葛亮,曹植這邊丁儀、丁廙、楊修這三個醜皮匠,他不但抵不了諸葛亮,他連吳質都抵不了。
吳質怎麼幫曹丕呢?給他定了兩條,第一個叫做輸誠,就是你要向你的父王表達你的誠意;第二叫設疑,你要讓你的父王懷疑他們。
有一次曹操遠征,大家都到城外去送行,這個曹植就出來念文章了,估計頭一天晚上已經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歌功頌德的、同時也表達依依不舍的、文采華麗的這篇文章,朗誦。
這一朗誦,果然文章寫的漂亮,大家覺得不錯,文章寫得好,曹操自己也很得意。
結果曹植心裡也舒服,曹操心裡也舒服,就曹丕不舒服,不知道怎麼辦,因為他寫不過曹植啊。
這時候吳質就在耳邊上說:“王當行,流涕可也。
”哭就可以了。
父王不是要遠征了嗎,遠征不是有風險嗎,你不是舍不得嗎?哭嘛。
曹丕馬上明白,啪,倒在地上,抱頭就痛哭,痛哭流涕,哭得感天動地,哭得曹操也流下眼淚,所有人都流下眼淚,陪着一起哭,大哭一場。
哭完了以後,曹植寫的漂亮文章全忘了。
你說那些華麗的辭藻誰記得住啊?所以我說吳質啊,質樸的“質”,他這個“質”,他不愧為叫吳質,他用做最質樸的,同時也是成本最低的,同時也是最直截了當的,同時也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獲得了勝利。
于是,散了以後大家都議論說,哎呀,看來還是五官中郎将的孝心可嘉啊!他是真有孝心啊,他真是孝子啊。
那一個人呢,就未免有點作秀啦,未免有點炫耀自己啦,大家也想不清楚到底他是舍不得父親呢,還是趁機來賣弄一下自己學問啊,搞不清楚了都。
所以我一再說,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最樸素的東西,最樸素的,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吳質因為經常要跟曹丕兩個人勾結嘛,又不能公開來往,于是曹丕弄了一個竹籠子,把他裝到車子裡面運到府裡去。
這個事被楊修發現了,楊修馬上就去報告曹操,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