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講 奪嫡之争
關燈
小
中
大
曹操禁止他的兒子跟這些官員來往的,因為怕結黨營私。
但是來不及查。
這個事被曹丕知道,曹丕就問吳質怎麼辦呢這事。
吳質說好辦得很,如此如此這般,啊。
第二回,又過了幾天,曹丕又運來一個竹籠子來了,楊修看見了馬上向曹操報告,曹操馬上就攔下來,一查,打開一看裡面裝的綢子,沒有人。
于是曹操就懷疑了,你們是不是誣告啊?不相信曹植。
你看,這就是吳質的幫,吳質看準了兩條:第一條,曹操這個人雖然重才,但是更重情,所以你不要寫漂亮文章,你哭。
第二,曹操這個人多疑。
他看準了這兩條,曹丕就赢了。
而那三個臭皮匠呢,淨出馊主意。
上一集我講過,楊修是經常猜這個曹操提什麼問題,預先寫好答案的,他把這一招他也去教給曹植,也把答案寫好了,曹操寫個條子來,曹植就把答案交上去,想給曹操留下一個曹植才思敏捷這麼一個好印象。
誰知道這個楊修他沒有把握住節奏,曹操那邊的信剛送過來,他這邊答案馬上就交出去了。
曹操拿來一看說,我這兒子再聰明也沒這麼快啊。
結果露餡了,從此讨厭曹植。
不過相比較而言,幫助曹丕的人當中,最有分量的是賈诩。
當時曹丕也去請教了賈诩,說我該怎麼辦?賈诩非常淡然地說:“願将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
”這句話翻譯過來說,願将軍你弘揚道德,加強修養,實踐一個士人應該做的那些事情,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不要違背一個做兒子的該盡的孝道,那就夠了,你什麼都不用做。
這才叫高,表面上看賈诩好像在打官腔,說的都是官話、大話、套話,但是說到了根本上。
根本是什麼?做人。
我一再強調,你不管做什麼,你是做官、做生意、做學問,你歸根結底是做人,你去看三國時代這些成功了的人,無一例外的都是做人的成功。
你隻要守住你的本分,好好地做人,就行了,不要去玩花招,不要去耍那些小聰明,賈诩實際上就是這個意思。
曹丕就是按照賈诩的這個教導來做的,最後終于赢得了父皇的愛心,立他為太子。
*曹丕靠着賈诩的指導和吳質的幫助,最終讓曹操滿意,如願以償奪得了太子的位置,成為曹魏政權的接班人。
那麼曹丕能夠不辜負曹操的良苦用心,而使曹操的基業常青嗎? 據說,曹丕被立為太子以後,情不自禁,抱住一個議郎叫做辛毗的,當時有一個議郎叫做辛毗,曹丕一把抱住他的脖子說:辛君啊辛君啊,你知道我有多高興嗎!狐狸尾巴還是露出來了。
反倒是這個時候有兩個女人非常了不起,表現得很理智、很冷靜、很低調。
一個是曹丕的母親卞夫人,我們以前講過,當時手下的人就要卞夫人請客了,卞夫人很淡地說了一句,我沒把兒子教壞就心滿意足了,哪裡還敢慶祝?還有一個女人就是辛毗的女兒叫做憲英的,辛毗回家以後就把這個事講給憲英聽,憲英歎了一口氣說:唉,太子怎麼能夠這樣呢!什麼叫做太子?太子就是接替君王治理國家的人。
接替君王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君王去世啊,所以接替君王你要感到悲痛。
治理國家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你要擔很重的擔子,所以你應該感到畏懼。
一個人被立為太子以後,他的表現應該是悲痛和畏懼,而我們現在魏國的太子竟然是這樣地欣喜若狂,我看魏國的國運長不了。
了不起的女人。
而且,不幸被憲英言中了。
曹丕在公元220年接替了曹操的魏王的王位,而且在當年就逼漢獻帝禅位,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魏文帝。
然後在公元226年去世了,隻當了六年皇帝。
曹丕去世以後四十五年,魏國滅亡了。
确實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當然魏國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于說是因為曹丕那個時候得意忘形了一把,這個如果算原因的話也隻能算一個次要原因。
那麼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麼呢?就是曹丕在稱帝之前實行“九品中正制”。
這個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說起來很複雜,我簡單地說,把它簡單化一點,什麼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為官。
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兒子也做官,你的孫子也做官,隻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總歸有官做;而從來沒有做過官的人就很難做到官,這個就叫做九品中正制。
那麼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親曹操實行的“唯才是舉”這個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争取士族的支持。
那麼那個時候東漢末年已經形成士族,你像袁紹、楊修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為官的,它是一個政治勢力。
為了争取這些政治勢力的支持,曹丕實行了九品中正制。
最後他的政權落到誰手上呢?落到了一個世世代代就是士族的司馬家族的手上。
這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所以歸根結底說到興亡還是一個制度問題。
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時間來細說這些事。
我們現在要回過頭去看一看孫權和劉備,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孫、劉兩家結成聯盟打敗了曹操,那麼戰後如何呢?戰後孫權和劉備還能夠繼續組成鞏固的聯盟嗎?赤壁之戰以後,孫權和劉備他們又都做了些什麼事兒呢?請看下集——乘虛而入。
但是來不及查。
這個事被曹丕知道,曹丕就問吳質怎麼辦呢這事。
吳質說好辦得很,如此如此這般,啊。
第二回,又過了幾天,曹丕又運來一個竹籠子來了,楊修看見了馬上向曹操報告,曹操馬上就攔下來,一查,打開一看裡面裝的綢子,沒有人。
于是曹操就懷疑了,你們是不是誣告啊?不相信曹植。
你看,這就是吳質的幫,吳質看準了兩條:第一條,曹操這個人雖然重才,但是更重情,所以你不要寫漂亮文章,你哭。
第二,曹操這個人多疑。
他看準了這兩條,曹丕就赢了。
而那三個臭皮匠呢,淨出馊主意。
上一集我講過,楊修是經常猜這個曹操提什麼問題,預先寫好答案的,他把這一招他也去教給曹植,也把答案寫好了,曹操寫個條子來,曹植就把答案交上去,想給曹操留下一個曹植才思敏捷這麼一個好印象。
誰知道這個楊修他沒有把握住節奏,曹操那邊的信剛送過來,他這邊答案馬上就交出去了。
曹操拿來一看說,我這兒子再聰明也沒這麼快啊。
結果露餡了,從此讨厭曹植。
不過相比較而言,幫助曹丕的人當中,最有分量的是賈诩。
當時曹丕也去請教了賈诩,說我該怎麼辦?賈诩非常淡然地說:“願将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
”這句話翻譯過來說,願将軍你弘揚道德,加強修養,實踐一個士人應該做的那些事情,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不要違背一個做兒子的該盡的孝道,那就夠了,你什麼都不用做。
這才叫高,表面上看賈诩好像在打官腔,說的都是官話、大話、套話,但是說到了根本上。
根本是什麼?做人。
我一再強調,你不管做什麼,你是做官、做生意、做學問,你歸根結底是做人,你去看三國時代這些成功了的人,無一例外的都是做人的成功。
你隻要守住你的本分,好好地做人,就行了,不要去玩花招,不要去耍那些小聰明,賈诩實際上就是這個意思。
曹丕就是按照賈诩的這個教導來做的,最後終于赢得了父皇的愛心,立他為太子。
*曹丕靠着賈诩的指導和吳質的幫助,最終讓曹操滿意,如願以償奪得了太子的位置,成為曹魏政權的接班人。
那麼曹丕能夠不辜負曹操的良苦用心,而使曹操的基業常青嗎? 據說,曹丕被立為太子以後,情不自禁,抱住一個議郎叫做辛毗的,當時有一個議郎叫做辛毗,曹丕一把抱住他的脖子說:辛君啊辛君啊,你知道我有多高興嗎!狐狸尾巴還是露出來了。
反倒是這個時候有兩個女人非常了不起,表現得很理智、很冷靜、很低調。
一個是曹丕的母親卞夫人,我們以前講過,當時手下的人就要卞夫人請客了,卞夫人很淡地說了一句,我沒把兒子教壞就心滿意足了,哪裡還敢慶祝?還有一個女人就是辛毗的女兒叫做憲英的,辛毗回家以後就把這個事講給憲英聽,憲英歎了一口氣說:唉,太子怎麼能夠這樣呢!什麼叫做太子?太子就是接替君王治理國家的人。
接替君王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君王去世啊,所以接替君王你要感到悲痛。
治理國家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你要擔很重的擔子,所以你應該感到畏懼。
一個人被立為太子以後,他的表現應該是悲痛和畏懼,而我們現在魏國的太子竟然是這樣地欣喜若狂,我看魏國的國運長不了。
了不起的女人。
而且,不幸被憲英言中了。
曹丕在公元220年接替了曹操的魏王的王位,而且在當年就逼漢獻帝禅位,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魏文帝。
然後在公元226年去世了,隻當了六年皇帝。
曹丕去世以後四十五年,魏國滅亡了。
确實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當然魏國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于說是因為曹丕那個時候得意忘形了一把,這個如果算原因的話也隻能算一個次要原因。
那麼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麼呢?就是曹丕在稱帝之前實行“九品中正制”。
這個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說起來很複雜,我簡單地說,把它簡單化一點,什麼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為官。
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兒子也做官,你的孫子也做官,隻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總歸有官做;而從來沒有做過官的人就很難做到官,這個就叫做九品中正制。
那麼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親曹操實行的“唯才是舉”這個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争取士族的支持。
那麼那個時候東漢末年已經形成士族,你像袁紹、楊修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為官的,它是一個政治勢力。
為了争取這些政治勢力的支持,曹丕實行了九品中正制。
最後他的政權落到誰手上呢?落到了一個世世代代就是士族的司馬家族的手上。
這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所以歸根結底說到興亡還是一個制度問題。
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時間來細說這些事。
我們現在要回過頭去看一看孫權和劉備,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孫、劉兩家結成聯盟打敗了曹操,那麼戰後如何呢?戰後孫權和劉備還能夠繼續組成鞏固的聯盟嗎?赤壁之戰以後,孫權和劉備他們又都做了些什麼事兒呢?請看下集——乘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