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講 奪嫡之争
關燈
小
中
大
如何選擇的呢?
*通過剛才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操很清楚他要選的接班人是一個政治家,而不是一個軍事家,而曹彰作為一個将才,征四方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治國的話,曹操就很不放心了,于是曹操的太子人選範圍就縮小到曹植和曹丕。
在這二者之間,很多人都認為曹操首先選的是曹植。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首選曹植呢? 兩個理由,第一個是曹植有才。
曹植确實是有才,曹植小時候就很能寫文章,很能寫辭賦。
據說有一天,曹植很小的時候,曹操讀到曹植的文章,就問曹植,這個文章寫那麼漂亮,是不是人家幫你寫的?曹植馬上跪下來說,發言為詩,下筆成章,文章就是要自己寫,為什麼要别人寫啊?那不相信父親可以考我嘛,我當場寫。
确實很有才。
曹操也确實很喜歡曹植,這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我認為,恰恰因為曹操喜歡曹植,反倒證明了曹植不可能被選為太子,此話怎講? 我們要弄清楚古人立儲的原則。
因為我們知道,在古代政治制度是君主的世襲制,君主是要世襲的,傳給兒子或者是兄弟。
那麼選誰?有四個選項,叫做:立嫡、立長、立賢、立愛。
什麼意思呢?就是古代的君王,或者類似于君王君主吧,曹操這樣的,他們實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麼隻有妻才是正室,才可以和丈夫相匹配。
所以妻生的兒子叫嫡子,妾生的兒子叫庶子,選接班人的時候首先要從妻的兒子當中去選,這叫做“立嫡”。
那麼如果有好多嫡子,都是正妻生的,選誰呢?選年紀最大的,這叫做“立長”。
甚至沒有嫡子,都是庶子,你也要立長。
這叫做立子以嫡,或者立子以長,不以賢,就是不是看誰才能最好。
那麼如果這兩條原則你不能遵守,退一步,“立賢”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你選了一個最能幹的,還是對大家有好處的,這個社會輿論或者是其他的人都還能夠接受。
最不能接受的是“立愛”,就是你喜歡哪個兒子就立哪個兒子,這是最不能接受的。
想當年漢高祖劉邦本想立的太子是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滿朝反對,最後還是立了呂後生的劉盈嘛,就是劉邦那麼牛的人,他也拗不過這個東西。
所以你立曹植有立愛的嫌疑。
當然有人說了,曹操這個人,他也不按常理出牌,是吧,也講不清楚。
對,沒錯,但是曹操也還沒有到講不清楚到硬要和這條原則對着幹的地步,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有人說曹操立曹植,不是立愛,是立賢,因為曹植有才嘛。
但是我們也要分析,曹植是有才,什麼才?文才。
文章寫得好,詩寫得好,賦寫得好,不等于國家治理得好嘛,是不是,選儲君不是選作協主席啊,對不對?如果說他魏國選一個作協主席,我覺得曹植那當之無愧。
是,曹植二十三歲的時候,曹操是跟他有一番談話,說兒子啊,我二十三歲的時候,我就當了頓丘令,我那個時候所作所為到現在都不後悔,現在我留你守邺城,你要好自為之。
那麼曹植是不是好自為之了,我們不知道,但是看來表現是不錯的,因為《三國志·曹植傳》後面一句話是:“幾為太子者數矣”,就是好幾次差一點都被立太子,說明他表現還是不錯的。
但是應該說沒有突出表現,因為如果有突出表現的話,史書上一定有記載,它瞞不住這個事情。
而且從邏輯上講,也不大可能有突出表現,因為曹操在啊,曹操太強了,他那個兒子幾乎沒有什麼機會來突出表現。
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曹植如果是表現得非常好,他最後為什麼變差了,變得不好了?這個地方《三國志》記載用了春秋筆法,語焉不詳,含糊其辭,給人的感覺是好像在隐瞞什麼東西。
它的話說得非常簡單,是這樣說的,說曹植的表現和曹丕的表現剛好相反,曹植的表現是什麼呢?“任性而行,不自雕勵”,就是曹植非常任性,不檢點自己,不約束自己。
曹丕的表現是什麼呢?“禦之以術,矯情自飾”,就是曹丕他很工于心計,用各種各樣的權術來處理人際關系,把自己掩藏起來,不露出自己的真面貌,夾起尾巴做人。
結果曹操越來越喜歡曹丕,越來越不喜歡曹植。
那麼這可能是個原因,而從這裡我們也看出這兩個人的性格的不同,對吧。
那麼就我們來看,大家一般人來看,如果讓各位來選的話,我估計很多人會選曹植。
因為曹植可愛啊,率真啊,坦誠啊;而曹丕心裡頭不知道藏着什麼鬼主意,像曹丕那樣禦之以術、矯情自飾的人,不但是不可愛,而且還有點可怕,因為你搞不清楚他在想什麼。
但問題在于曹操現在不是要評選“誰是最可愛的人”,他要選擇的是“誰是最可靠的人”。
什麼可靠?政治上可靠,政治上可靠是什麼意思?保證他曹魏政權代代相傳。
而他曹魏政權這個時候是不穩固的,對不對,那邊還有兩個敵人,一個孫權,一個劉備,朝廷内部也在鬧哄哄的,他這個時候就不能選一個任性的人、一個坦誠的人、一個性情中人,他得選一個工于心計的人,才能保證他這份家業傳下去啊。
*曹操選接班人,首先是選一個搞政治的人,其次還需要政
在這二者之間,很多人都認為曹操首先選的是曹植。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首選曹植呢? 兩個理由,第一個是曹植有才。
曹植确實是有才,曹植小時候就很能寫文章,很能寫辭賦。
據說有一天,曹植很小的時候,曹操讀到曹植的文章,就問曹植,這個文章寫那麼漂亮,是不是人家幫你寫的?曹植馬上跪下來說,發言為詩,下筆成章,文章就是要自己寫,為什麼要别人寫啊?那不相信父親可以考我嘛,我當場寫。
确實很有才。
曹操也确實很喜歡曹植,這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我認為,恰恰因為曹操喜歡曹植,反倒證明了曹植不可能被選為太子,此話怎講? 我們要弄清楚古人立儲的原則。
因為我們知道,在古代政治制度是君主的世襲制,君主是要世襲的,傳給兒子或者是兄弟。
那麼選誰?有四個選項,叫做:立嫡、立長、立賢、立愛。
什麼意思呢?就是古代的君王,或者類似于君王君主吧,曹操這樣的,他們實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麼隻有妻才是正室,才可以和丈夫相匹配。
所以妻生的兒子叫嫡子,妾生的兒子叫庶子,選接班人的時候首先要從妻的兒子當中去選,這叫做“立嫡”。
那麼如果有好多嫡子,都是正妻生的,選誰呢?選年紀最大的,這叫做“立長”。
甚至沒有嫡子,都是庶子,你也要立長。
這叫做立子以嫡,或者立子以長,不以賢,就是不是看誰才能最好。
那麼如果這兩條原則你不能遵守,退一步,“立賢”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你選了一個最能幹的,還是對大家有好處的,這個社會輿論或者是其他的人都還能夠接受。
最不能接受的是“立愛”,就是你喜歡哪個兒子就立哪個兒子,這是最不能接受的。
想當年漢高祖劉邦本想立的太子是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滿朝反對,最後還是立了呂後生的劉盈嘛,就是劉邦那麼牛的人,他也拗不過這個東西。
所以你立曹植有立愛的嫌疑。
當然有人說了,曹操這個人,他也不按常理出牌,是吧,也講不清楚。
對,沒錯,但是曹操也還沒有到講不清楚到硬要和這條原則對着幹的地步,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有人說曹操立曹植,不是立愛,是立賢,因為曹植有才嘛。
但是我們也要分析,曹植是有才,什麼才?文才。
文章寫得好,詩寫得好,賦寫得好,不等于國家治理得好嘛,是不是,選儲君不是選作協主席啊,對不對?如果說他魏國選一個作協主席,我覺得曹植那當之無愧。
是,曹植二十三歲的時候,曹操是跟他有一番談話,說兒子啊,我二十三歲的時候,我就當了頓丘令,我那個時候所作所為到現在都不後悔,現在我留你守邺城,你要好自為之。
那麼曹植是不是好自為之了,我們不知道,但是看來表現是不錯的,因為《三國志·曹植傳》後面一句話是:“幾為太子者數矣”,就是好幾次差一點都被立太子,說明他表現還是不錯的。
但是應該說沒有突出表現,因為如果有突出表現的話,史書上一定有記載,它瞞不住這個事情。
而且從邏輯上講,也不大可能有突出表現,因為曹操在啊,曹操太強了,他那個兒子幾乎沒有什麼機會來突出表現。
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曹植如果是表現得非常好,他最後為什麼變差了,變得不好了?這個地方《三國志》記載用了春秋筆法,語焉不詳,含糊其辭,給人的感覺是好像在隐瞞什麼東西。
它的話說得非常簡單,是這樣說的,說曹植的表現和曹丕的表現剛好相反,曹植的表現是什麼呢?“任性而行,不自雕勵”,就是曹植非常任性,不檢點自己,不約束自己。
曹丕的表現是什麼呢?“禦之以術,矯情自飾”,就是曹丕他很工于心計,用各種各樣的權術來處理人際關系,把自己掩藏起來,不露出自己的真面貌,夾起尾巴做人。
結果曹操越來越喜歡曹丕,越來越不喜歡曹植。
那麼這可能是個原因,而從這裡我們也看出這兩個人的性格的不同,對吧。
那麼就我們來看,大家一般人來看,如果讓各位來選的話,我估計很多人會選曹植。
因為曹植可愛啊,率真啊,坦誠啊;而曹丕心裡頭不知道藏着什麼鬼主意,像曹丕那樣禦之以術、矯情自飾的人,不但是不可愛,而且還有點可怕,因為你搞不清楚他在想什麼。
但問題在于曹操現在不是要評選“誰是最可愛的人”,他要選擇的是“誰是最可靠的人”。
什麼可靠?政治上可靠,政治上可靠是什麼意思?保證他曹魏政權代代相傳。
而他曹魏政權這個時候是不穩固的,對不對,那邊還有兩個敵人,一個孫權,一個劉備,朝廷内部也在鬧哄哄的,他這個時候就不能選一個任性的人、一個坦誠的人、一個性情中人,他得選一個工于心計的人,才能保證他這份家業傳下去啊。
*曹操選接班人,首先是選一個搞政治的人,其次還需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