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講 奪嫡之争
關燈
小
中
大
在曹操的晚年,接班人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日程,曹彰、曹植、曹丕等人的奪嫡之争也異常激烈。
為此,曹操甚至不惜采取非常手段,三兄弟之間為了太子之位也是勾心鬥角、各顯其能。
那麼曹操選擇接班人的标準是什麼呢?太子之位究竟會花落誰家?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奪嫡之争。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和劉備、孫權逐漸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了。
公元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随後又被封為魏王,此時的曹操一切待遇與皇帝無異,隻不過無皇帝之名而已。
這時,不少官吏都勸曹操自立為帝,曹操處于政治上的考慮沒有這樣做,他采取了聽天由命的态度,但到手的權利卻必須代代相傳。
在這種情況下,立誰為王太子,也就是基業的繼承人,成為很重要的問題了。
而在曹操的衆多兒子中間,最有希望繼承曹操權利的,就是曹彰、曹植和曹丕。
于是,為了太子之位,他們憑借各自優勢,開始了明争暗奪的鬥争。
那麼,曹彰、曹植和曹丕究竟誰會最終勝出呢?這勝出的背後,又蘊含着怎樣的玄機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奪嫡之争”。
易中天: 到了曹操的晚年,接班人問題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曹操要選擇一個繼承他的權力和職位的人,選誰呢?據不完全統計,曹操有十五個老婆,二十五個兒子,這還是查得到的。
在這二十五個兒子當中,原本最有希望接班的是長子曹昂,長子嘛;但是,他在建安二年,在征張繡的戰争中犧牲了。
曹操還有一個非常喜歡的孩子,曹沖,就是稱象的那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去世了,病故。
當時曹操哭得是死去活來,這個時候曹丕就上前安慰父親,曹操當時就說了這樣一句話:“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沖兒死了是我的不幸,是你們這些人的幸運,因為你們這些人就有希望當太子了。
那麼,曹操說的“汝曹”,或者說你們這些人指誰呢?一般認為主要指三個人,那就是曹丕、曹彰和曹植。
為什麼是這三個人呢?因為第一,這三個人都是卞夫人的兒子。
我們知道曹操的元配是丁夫人,丁夫人後來跟曹操離異了,曹操就把卞夫人升為正妻。
那麼按照傳統的禮法,正妻的兒子是最有條件做接班人的,那麼這三個都是,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這三個人都有水平,都有能力,表現也都很好。
所以所謂奪嫡之争,主要是在曹操的卞夫人生的這三個兒子當中展開。
那麼曹操在這三個兒子當中又選誰呢?一般認為,曹操最先排除出去的是曹彰。
為什麼是曹彰呢?因為曹彰好像不大合适做政治領袖。
曹彰這個人在曹操的兒子當中也是很優秀的,他的相貌也比較特别,他的胡子是黃的,叫做黃須兒,非常勇敢,每次曹操派他出去打仗,他都能夠凱旋而歸。
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曹操又派曹彰出去打仗,曹操就跟他講了:彰兒啊,在家為父子,出門為君臣,你可是領了将命出去的,這個軍中的規矩你是知道的,好自為之啊。
那麼曹彰出去以後,确實是奮勇作戰,身先士卒,凱旋而歸。
回到邺城的時候,曹彰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超常規地獎勵他手下的将士,大賞;第二就是見了曹操以後,彙報工作的時候把所有的功勞都歸于部下。
那麼這個主意是誰出的?曹丕出的,因為曹彰回來的時候先見的曹丕,曹丕就說,你最好不要貪功,你把功勞歸于部下。
那麼有曆史學家分析說,曹丕這是使壞,怕曹彰功勞太大了,對他有威脅。
沒想到這下子他幫了曹彰的忙,曹彰這麼一彙報,曹操非常高興。
把手伸過去,抓着曹彰的胡子說:我這個黃胡子的兒子,大有進步嘛。
但是曹彰他有一個什麼問題呢?有勇無謀,不愛讀書。
這個人是不讀書的,為此曹操教導過他,說我們曹家的子弟都是要讀書的,你現在身為将帥,一點書都不讀怎麼行呢?然後開一個書單,說你讀什麼讀什麼讀什麼。
曹彰說,諾。
出來以後跟他的哥們兒說,哎呀,父親都說什麼啊?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厮殺在疆場,建功立業,怎麼能夠在家裡邊弄幾本破書讀讀讀,讀個博士!講清楚,這個時候的博士不是我們今天的這個博士,漢代的博士是官職,現在的博士是學位,但是漢代的博士确實是要有學問的人才能做這個官。
還有一次曹操問他的幾個兒子,說你們都有些什麼志向?曹彰說:“好為将”,說我這個人就想當一個将軍。
曹操說,那你當一個将軍又怎麼樣呢?曹彰說,當将軍怎麼樣,披堅執銳,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賞罰分明。
曹操說,好好好,那你就當将軍吧。
《三國志·曹彰傳》的記載是:“太祖大笑”,笑了。
而在我看來,立曹彰為儲的念頭也就一笑了之了。
*據史書記載,曹彰性格剛猛,善于作戰,曾為曹操掃平四方,立下過漢馬功勞。
但是由于曹彰隻是想當一個将軍,而最先被篩選了出去。
因為曹操選擇接班人第一個标準,就是尋找一個善于搞政治的人。
那麼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間又是
為此,曹操甚至不惜采取非常手段,三兄弟之間為了太子之位也是勾心鬥角、各顯其能。
那麼曹操選擇接班人的标準是什麼呢?太子之位究竟會花落誰家?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奪嫡之争。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和劉備、孫權逐漸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了。
公元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随後又被封為魏王,此時的曹操一切待遇與皇帝無異,隻不過無皇帝之名而已。
這時,不少官吏都勸曹操自立為帝,曹操處于政治上的考慮沒有這樣做,他采取了聽天由命的态度,但到手的權利卻必須代代相傳。
在這種情況下,立誰為王太子,也就是基業的繼承人,成為很重要的問題了。
而在曹操的衆多兒子中間,最有希望繼承曹操權利的,就是曹彰、曹植和曹丕。
于是,為了太子之位,他們憑借各自優勢,開始了明争暗奪的鬥争。
那麼,曹彰、曹植和曹丕究竟誰會最終勝出呢?這勝出的背後,又蘊含着怎樣的玄機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奪嫡之争”。
易中天: 到了曹操的晚年,接班人問題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曹操要選擇一個繼承他的權力和職位的人,選誰呢?據不完全統計,曹操有十五個老婆,二十五個兒子,這還是查得到的。
在這二十五個兒子當中,原本最有希望接班的是長子曹昂,長子嘛;但是,他在建安二年,在征張繡的戰争中犧牲了。
曹操還有一個非常喜歡的孩子,曹沖,就是稱象的那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去世了,病故。
當時曹操哭得是死去活來,這個時候曹丕就上前安慰父親,曹操當時就說了這樣一句話:“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沖兒死了是我的不幸,是你們這些人的幸運,因為你們這些人就有希望當太子了。
那麼,曹操說的“汝曹”,或者說你們這些人指誰呢?一般認為主要指三個人,那就是曹丕、曹彰和曹植。
為什麼是這三個人呢?因為第一,這三個人都是卞夫人的兒子。
我們知道曹操的元配是丁夫人,丁夫人後來跟曹操離異了,曹操就把卞夫人升為正妻。
那麼按照傳統的禮法,正妻的兒子是最有條件做接班人的,那麼這三個都是,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這三個人都有水平,都有能力,表現也都很好。
所以所謂奪嫡之争,主要是在曹操的卞夫人生的這三個兒子當中展開。
那麼曹操在這三個兒子當中又選誰呢?一般認為,曹操最先排除出去的是曹彰。
為什麼是曹彰呢?因為曹彰好像不大合适做政治領袖。
曹彰這個人在曹操的兒子當中也是很優秀的,他的相貌也比較特别,他的胡子是黃的,叫做黃須兒,非常勇敢,每次曹操派他出去打仗,他都能夠凱旋而歸。
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曹操又派曹彰出去打仗,曹操就跟他講了:彰兒啊,在家為父子,出門為君臣,你可是領了将命出去的,這個軍中的規矩你是知道的,好自為之啊。
那麼曹彰出去以後,确實是奮勇作戰,身先士卒,凱旋而歸。
回到邺城的時候,曹彰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超常規地獎勵他手下的将士,大賞;第二就是見了曹操以後,彙報工作的時候把所有的功勞都歸于部下。
那麼這個主意是誰出的?曹丕出的,因為曹彰回來的時候先見的曹丕,曹丕就說,你最好不要貪功,你把功勞歸于部下。
那麼有曆史學家分析說,曹丕這是使壞,怕曹彰功勞太大了,對他有威脅。
沒想到這下子他幫了曹彰的忙,曹彰這麼一彙報,曹操非常高興。
把手伸過去,抓着曹彰的胡子說:我這個黃胡子的兒子,大有進步嘛。
但是曹彰他有一個什麼問題呢?有勇無謀,不愛讀書。
這個人是不讀書的,為此曹操教導過他,說我們曹家的子弟都是要讀書的,你現在身為将帥,一點書都不讀怎麼行呢?然後開一個書單,說你讀什麼讀什麼讀什麼。
曹彰說,諾。
出來以後跟他的哥們兒說,哎呀,父親都說什麼啊?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厮殺在疆場,建功立業,怎麼能夠在家裡邊弄幾本破書讀讀讀,讀個博士!講清楚,這個時候的博士不是我們今天的這個博士,漢代的博士是官職,現在的博士是學位,但是漢代的博士确實是要有學問的人才能做這個官。
還有一次曹操問他的幾個兒子,說你們都有些什麼志向?曹彰說:“好為将”,說我這個人就想當一個将軍。
曹操說,那你當一個将軍又怎麼樣呢?曹彰說,當将軍怎麼樣,披堅執銳,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賞罰分明。
曹操說,好好好,那你就當将軍吧。
《三國志·曹彰傳》的記載是:“太祖大笑”,笑了。
而在我看來,立曹彰為儲的念頭也就一笑了之了。
*據史書記載,曹彰性格剛猛,善于作戰,曾為曹操掃平四方,立下過漢馬功勞。
但是由于曹彰隻是想當一個将軍,而最先被篩選了出去。
因為曹操選擇接班人第一個标準,就是尋找一個善于搞政治的人。
那麼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間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