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二十六講 得寸進尺

關燈


    而且由于他大權獨攬,所以他比皇帝還皇帝。

    那麼到了這個份上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曹操要當皇帝了,他隻剩下一個名字了嘛。

    曹操要篡漢自立,或者說代漢自立了。

     *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進行了三次戰争,即破馬超、韓遂,征孫權,伐張魯。

    在這三次戰争中,因為曹操要急着回到後方進行政治活動,所以都有半途而廢之嫌。

    可以說曹操是三次放棄了軍事牌,在後方卻是三次打赢了政治牌,他的政治地位一升再升,最後幾乎和皇帝的權力相當。

    此時曹操如果要稱帝,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那麼他為什麼最終沒有稱帝呢? *擁有和皇帝一樣的政治待遇,并且大權獨攬,曹操除了名義上不是皇帝,已經是事實上漢朝的最高統治者。

    這個時候,曹操不管是篡漢自立,還是代漢自立,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但在這樣有利的局面下,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當皇帝,這是為什麼呢? 比較通行的說法,認為曹操審時度勢、知難而退,把代漢自立的這樣一個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曹丕。

    這個也是有根據的,根據《三國志》裴松之的注,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以陳群、桓階、夏侯惇為代表的一些人向曹操勸進,勸曹操當皇帝。

    陳群他們的觀點是這樣的,說大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普天之下沒有一寸土地、一個子民是漢王朝的,留它幹什麼?夏侯惇的觀點是,皇帝是什麼?皇帝就是萬民之主,什麼人是萬民之主?能夠拯救人民的,能夠安撫人民的就是萬民之主。

    現在誰在拯救和安撫人民?曹公啊,為什麼不能當?可是曹操沒有接受。

    曹操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說:“施于有政,是益為政”,什麼意思呢?就是隻要對政治産生影響,那就是執政,不一定要有一個執政的名分。

    然後他又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如果說天命确實在我們曹家,那我就做個周文王吧。

    因為我們都知道,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已經有了這個天下的三分之二的地盤他都沒有去推翻殷王朝;但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是滅掉了殷纣王,取而代之的。

    所以大家都說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我做周文王,兒子做周武王吧,都是這麼認為的。

     但是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不同意。

    呂先生說,曹操說吾為周文王,正見得曹操不肯篡漢;至于說他把這個任務留給了兒子,呂先生用了四個字來評價:“豈非夢呓”?他說你們這是說夢話。

    這個地方我是不太弄得懂、弄得清楚,我對呂先生是最為敬重的,我以前的講座也多次引用呂先生的觀點。

    但是我覺得,說曹操沒有把這個事兒留給他兒子,好像也不大說的過去。

     那麼我的看法是這樣,這個曹操當不當皇帝的事情,我總結了“四有”,就是“有想法,有資格,有條件,有障礙”。

    當然說曹操有這個想法是我的主觀推測,講清楚,因為他有沒有這個想法,天知道呢,又不能找他來問,也沒記載。

    但是,你說這個人做到那個份上了以後都不想,好像總是不太說得過去吧,對不對。

    第二,有資格,這個也不用讨論了。

    有條件,那更不用讨論了。

    那麼有什麼障礙呢?張作耀先生的《曹操評傳》裡面講了四個障礙。

     第一,曹操青年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說這個“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我們回顧一下我們這個節目前面講過的《一錯再錯》,我們講到董卓廢立、袁紹另立、袁術自立,都在皇帝問題上犯了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

    而且這三件事情曹操都是不以為然的,而且曹操認為随随便便換皇帝是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

    這個觀點可能到他晚年他還有。

    第二點,就是曹操世受漢恩,他們這個家族世世代代都受到大漢王朝的恩寵的,他報恩的思想可能還是有的,至少不忍心下手。

    第三點,就是曹操一直信誓旦旦,說我曹某人就是想做個齊桓公、晉文公,我絕不會篡漢的。

    賭咒發誓那麼多次,最後他不能自己打自己耳光啊,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就是曹操盤算了一下,發現他稱皇帝不合算,為什麼呢?他太清楚劉備、孫權是什麼人了,他非常清楚隻要我曹某人一稱帝,劉備、孫權馬上跟進,最後篡漢的罪名我曹某人背上,他們安安全全地去當皇帝,這不能便宜這兩個小子,對吧。

    第二點,我曹操雖然現在不是皇帝,但我代表中央啊,劉備、孫權這些人,他再怎麼說他隻能算是地方。

    如果我當了皇帝,他們也跟着當皇帝,那他們地方變中央了,我跟他們的關系就不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是對方的關系,是國與國的關系,是對等的關系,這也不合算。

     這個就是張作耀先生總結出來的四個原因,我可以把它總結為十二個字,就是“不吉利,想報恩,難改口,不合算”。

    但是我私下裡以為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就是曹操自慚形穢,他形象不好,長得太差了,個子又矮,估計臉蛋也不怎麼樣。

    這個現在聽起來很可笑,有人要攻擊我說又信口開河了,其實要知道一點曆史的人就知道,那個時候是确實很重形象的,如果一個人形象太差了當皇帝,下面就會議論,議論的話叫做“望之不似人君”,看上去不像,這恐怕也是個原因。

     所以建安二十四年,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引《魏略》這本書的記載,說這一年孫權上了一封勸進表,勸曹操當皇帝。

    那麼曹操把孫權的這封信拿來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