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二十六講 得寸進尺
關燈
小
中
大
看了一下,說了這麼一句話,說這小子是放肆地把我放在爐子上烤。
*曹操已經是享受了皇帝的待遇,擁有了皇帝的權力,隻是沒有皇帝的名分,孫權的勸進表應該說并不是空穴來風。
但曹操卻認為孫權這是不懷好意,沒安什麼好心,是要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
曹操為什麼要這麼說?他真實的想法是什麼?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樣認為的呢? 所以我認為,曹操的真實的想法,恐怕最後是采取了這樣的一個态度——“聽天由命”。
就是說,他說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做個周文王,這句話也未必就是确确實實地暗示他的兒子代漢自立;而是說如果真的天命在我這,那你就去代,如果天命不眷顧我,你就别代,你就繼續做你的魏王,做你的丞相,我們隻要掌握政權就行了。
他是這樣的一種兩手的打算,是聽天由命。
但是,該做的事兒必須做,步子一步都不能停下來,所以才有了這樣一系列的活動,或者說這一系列的得寸進尺。
先是“如蕭何故事”,然後是“封魏公”,然後“晉魏王”,然後享受皇帝的一切禮遇待遇,一步都不停。
那麼這一系列的行動或者說活動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封魏公”,這是個轉折點。
為什麼是一個轉折點呢?表面上看起來,封公和封侯隻是在爵位上升了一級,因為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
但是你要知道漢代這個時候,公爵和侯爵它有個本質的區别,就是侯爵它最多有封邑、有封地,而公爵可以獨立建國,可以建立自己的國家,他可以建宗廟和社稷。
事實上曹操封了魏公以後也建了宗廟和社稷,在魏郡。
社稷是什麼呢?社稷就是社壇和稷壇,社壇是祭祀土地神的,稷壇是祭祀五谷神的。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所以我們先民認為誰掌握了土地和糧食,誰就掌握了一個國家,就掌握了國家的政權,所以社稷是國家政權的象征。
一個家族如果能夠建立一個國家的話,那麼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廟、建社稷壇,叫做建廟立國;如果要消滅一個國家的話,那麼打進它的首都以後一定要把它的宗廟和社稷壇給它毀了,叫做毀廟滅國。
那麼曹操封了魏公以後,在邺城建立他魏國的宗廟和社稷,就表明他已經建立了一個獨立公國。
我們現在還不能叫它獨立王國,因為曹操是公爵嘛,獨立公國。
那麼這樣一個建議是誰提出來的呢?是董昭提出來的。
那麼這是董昭的創意,還是曹操的授意呢?我們現在搞不清楚。
但是可以肯定,這是曹操想做的事情。
曹操在此以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做了三件事情:一個是擴地,就是把他的封地由十五個城變成了三十個城;第二件事情叫做并州,就是把天下的十四州并成了九州,并成了九州以後,并州、幽州、司州的四個郡歸了他冀州,就是曹操把地盤擴大了;第三個就是造輿論。
那麼造輿論呢,那當然用不着曹操自己動手,也用不着自己動口,有的是人幫他造,比方說董昭啊。
那麼董昭這個人其實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我們注意曹操迎奉天子到許縣,就是董昭的主意。
董昭在三國史上隻算一個次要人物,但是每次都出現在關鍵時刻。
那麼董昭就大造輿論,然後群臣聯名上書給皇帝,請求給曹操封為魏公。
于是皇帝就派一個叫郗慮的人,郗慮當時官職是禦史大夫,也就是副總理兼監察部部長這麼一個職務,持節策命,封曹操為魏公,同時擔任大漢王朝的丞相,同時還兼任冀州牧。
就是他的面子越來越大,實惠全部都保留了,這當然是曹操想要的事情了。
但是曹操要作秀,三讓。
策命來了以後曹操馬上上表,說這個待遇是隻有周公才能享受的啊,我曹操怎麼敢當呢?不敢當,不敢當。
于是,以荀攸為首的三十多個人就寫信給曹操說,曹公啊,你怎麼不敢當呢?敢當,敢當!您老人家的功勞比周公大多了,我們都是熟讀曆史的人,我們知道曆史上找不到比你功勞更大的人,請你一定要當魏公。
曹操說,那這樣的話,那不好意思我就接受這些封地,魏公這個稱号我是絕對不敢當的。
那麼荀攸他們又寫信去說了,說曹公這樣做就不好了嘛,對不對,給你加封這個公爵,這是皇上的意思嘛,也是我們文武百官的意思嘛,你這樣推三推四的,那就不夠意思了嘛。
為了給皇上面子,也給我們一點面子,委屈您老人家,就當個魏公吧!惡心啊,真是不爽,也不像曹操的為人,但是必須這麼做,因為這是規矩,這是慣例,這是必須要走的程序。
如果你不讓三回,馬上就接過來,你看吧,馬上就有人罵他厚顔無恥,你都不讓一讓,你就當之無愧了? 何況,曹操封魏公,他還有一條叫“加九錫”,九錫就是九種特殊的待遇,一般加了九錫以後就離篡位差不太多了。
加九錫、建宗廟、建社稷,這件事情認真說起來,在當時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為它就是篡位的一種征兆。
事實上,除了荀攸、董昭這些人勸進以外,反對派也還是大有人在的。
尤其是讓曹操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和他關系最密切,最受他尊重,而且一直跟着他,既為他出謀劃策,又為他出生入死的人,就相當于曹操集團的諸葛亮的這樣一個地位和作用的這個人,表示了反對。
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為什麼要反對?他反對了以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請看下集——進退失據。
*曹操已經是享受了皇帝的待遇,擁有了皇帝的權力,隻是沒有皇帝的名分,孫權的勸進表應該說并不是空穴來風。
但曹操卻認為孫權這是不懷好意,沒安什麼好心,是要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
曹操為什麼要這麼說?他真實的想法是什麼?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樣認為的呢? 所以我認為,曹操的真實的想法,恐怕最後是采取了這樣的一個态度——“聽天由命”。
就是說,他說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做個周文王,這句話也未必就是确确實實地暗示他的兒子代漢自立;而是說如果真的天命在我這,那你就去代,如果天命不眷顧我,你就别代,你就繼續做你的魏王,做你的丞相,我們隻要掌握政權就行了。
他是這樣的一種兩手的打算,是聽天由命。
但是,該做的事兒必須做,步子一步都不能停下來,所以才有了這樣一系列的活動,或者說這一系列的得寸進尺。
先是“如蕭何故事”,然後是“封魏公”,然後“晉魏王”,然後享受皇帝的一切禮遇待遇,一步都不停。
那麼這一系列的行動或者說活動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封魏公”,這是個轉折點。
為什麼是一個轉折點呢?表面上看起來,封公和封侯隻是在爵位上升了一級,因為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
但是你要知道漢代這個時候,公爵和侯爵它有個本質的區别,就是侯爵它最多有封邑、有封地,而公爵可以獨立建國,可以建立自己的國家,他可以建宗廟和社稷。
事實上曹操封了魏公以後也建了宗廟和社稷,在魏郡。
社稷是什麼呢?社稷就是社壇和稷壇,社壇是祭祀土地神的,稷壇是祭祀五谷神的。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所以我們先民認為誰掌握了土地和糧食,誰就掌握了一個國家,就掌握了國家的政權,所以社稷是國家政權的象征。
一個家族如果能夠建立一個國家的話,那麼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廟、建社稷壇,叫做建廟立國;如果要消滅一個國家的話,那麼打進它的首都以後一定要把它的宗廟和社稷壇給它毀了,叫做毀廟滅國。
那麼曹操封了魏公以後,在邺城建立他魏國的宗廟和社稷,就表明他已經建立了一個獨立公國。
我們現在還不能叫它獨立王國,因為曹操是公爵嘛,獨立公國。
那麼這樣一個建議是誰提出來的呢?是董昭提出來的。
那麼這是董昭的創意,還是曹操的授意呢?我們現在搞不清楚。
但是可以肯定,這是曹操想做的事情。
曹操在此以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做了三件事情:一個是擴地,就是把他的封地由十五個城變成了三十個城;第二件事情叫做并州,就是把天下的十四州并成了九州,并成了九州以後,并州、幽州、司州的四個郡歸了他冀州,就是曹操把地盤擴大了;第三個就是造輿論。
那麼造輿論呢,那當然用不着曹操自己動手,也用不着自己動口,有的是人幫他造,比方說董昭啊。
那麼董昭這個人其實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我們注意曹操迎奉天子到許縣,就是董昭的主意。
董昭在三國史上隻算一個次要人物,但是每次都出現在關鍵時刻。
那麼董昭就大造輿論,然後群臣聯名上書給皇帝,請求給曹操封為魏公。
于是皇帝就派一個叫郗慮的人,郗慮當時官職是禦史大夫,也就是副總理兼監察部部長這麼一個職務,持節策命,封曹操為魏公,同時擔任大漢王朝的丞相,同時還兼任冀州牧。
就是他的面子越來越大,實惠全部都保留了,這當然是曹操想要的事情了。
但是曹操要作秀,三讓。
策命來了以後曹操馬上上表,說這個待遇是隻有周公才能享受的啊,我曹操怎麼敢當呢?不敢當,不敢當。
于是,以荀攸為首的三十多個人就寫信給曹操說,曹公啊,你怎麼不敢當呢?敢當,敢當!您老人家的功勞比周公大多了,我們都是熟讀曆史的人,我們知道曆史上找不到比你功勞更大的人,請你一定要當魏公。
曹操說,那這樣的話,那不好意思我就接受這些封地,魏公這個稱号我是絕對不敢當的。
那麼荀攸他們又寫信去說了,說曹公這樣做就不好了嘛,對不對,給你加封這個公爵,這是皇上的意思嘛,也是我們文武百官的意思嘛,你這樣推三推四的,那就不夠意思了嘛。
為了給皇上面子,也給我們一點面子,委屈您老人家,就當個魏公吧!惡心啊,真是不爽,也不像曹操的為人,但是必須這麼做,因為這是規矩,這是慣例,這是必須要走的程序。
如果你不讓三回,馬上就接過來,你看吧,馬上就有人罵他厚顔無恥,你都不讓一讓,你就當之無愧了? 何況,曹操封魏公,他還有一條叫“加九錫”,九錫就是九種特殊的待遇,一般加了九錫以後就離篡位差不太多了。
加九錫、建宗廟、建社稷,這件事情認真說起來,在當時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為它就是篡位的一種征兆。
事實上,除了荀攸、董昭這些人勸進以外,反對派也還是大有人在的。
尤其是讓曹操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和他關系最密切,最受他尊重,而且一直跟着他,既為他出謀劃策,又為他出生入死的人,就相當于曹操集團的諸葛亮的這樣一個地位和作用的這個人,表示了反對。
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為什麼要反對?他反對了以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請看下集——進退失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