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二十三講 中流砥柱
關燈
小
中
大
來說,不要為了一個小女子得罪這樣一個強橫的人物,給我們家帶來災難,我嫁給他這是命,如果嫁非所人,算我命不好,吳家這才把女兒嫁給了孫堅,她怎麼可能又搭上一個妹妹呢?難道說孫權在求婚的時候對吳姑娘是這麼說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别人,一定要嫁給我,帶着你的嫁妝,領着你的妹妹,趕着馬車來?沒有這個可能,所以連吳國太這個人都是子虛烏有的,是編出來的。
第二點,形象不好。
在智激周瑜的這個故事裡面,周瑜、魯肅、諸葛亮三個人的形象都不好。
一開始是周瑜裝腔作勢,大唱投降論調。
魯肅和諸葛亮的反映是什麼呢?魯肅愕然,諸葛亮冷笑。
魯肅愕然是有道理的,因為魯肅知道周瑜的立場,知道周瑜是個主張抗戰的,而且周瑜在此之前還跟魯肅打了個招呼,說子敬你不要着急,我自然有辦法的,怎麼一見到諸葛亮周瑜就換了一個人呢?他愕然了,但是他應該過過腦子,想一想周瑜這是為什麼,他不過腦子,他跟着急,急得不得了,這哪像一個發表過東吳版“隆中對”政治家呢?諸葛亮形象也不好,諸葛亮什麼樣呢?冷笑,然後就對魯肅說,子敬啊,你這個人就是死心眼啊,幹嗎跟我們劉豫州學啊,你看我們劉豫州對抗曹操落個什麼下場啊?像公瑾兄多麼聰明啊,老婆、孩子也能夠保全,榮華富貴也能夠保全,什麼國家興亡管他的呢!說這麼一番話這像諸葛亮嗎? 第三點就是沒有必要。
我們要知道魯肅為什麼建議孫權召回周瑜,就因為周瑜是鐵杆鷹派。
周瑜這個鐵杆鷹派不是這一次才表現出來的,建安七年的時候,袁紹病死了,袁紹病死了以後袁氏家族就衰落了,曹操這個時候氣就粗了,那就寫封信給孫權,要他送一個人到曹操這兒來做人質,就是質子,當時孫權接到這封信以後也是拿不定主意,而張昭這些人好像哼哼叽叽的,意思就是那就送吧,曹操咱得罪不起啊。
誰反對?周瑜,周瑜慷慨陳辭,告訴孫權,不要送你的子弟了去做什麼人質,态度非常強硬和明朗。
也就是在這一回,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對孫權說,公瑾比伯符――就是孫策――隻小一個月,你要按照對兄長的這樣一個态度和禮節去對待公瑾。
所以周瑜是一個什麼人是很清楚的,或者有人要問,說周瑜以前是鷹派,這回難道就不能改成鴿派嗎?以前是主戰派,難道這回他就不會動搖動搖變成投降派了嗎?不可能。
為什麼呢?因為周瑜的這個态度,他不是一時的沖動。
周瑜和孫氏集團是一個什麼關系呢?第一,周瑜是孫策的鐵哥們兒。
《三國志?周瑜傳》上頭說法是“獨相友善”,就是當年周瑜和孫策兩個人同齡,孫策大一個月嘛,從小在一塊長大,而且就是他們兩個關系最好,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孫策後來接過了他父親孫堅的班,也是依靠袁術的,而袁術對于孫策出爾反爾,一再封官許願,又一再地變卦,孫策看見自己在袁術那兒沒有發展,獨立出來發展。
這個時候是周瑜将兵迎策,周瑜帶着自己的人馬去接應孫策,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孫策去逝以後,孫權接班,又是周瑜帶頭擁護孫權。
當時孫權還是一個将軍,就是孫權和張昭以及其他人包括和周瑜這些人的關系,不能叫做君臣關系,隻能叫上下級關系,但是周瑜帶頭行君臣禮。
第四點,就是周瑜不但自己忠于孫氏家族,而且還拉來了一個魯肅,魯肅投奔孫權是周瑜的推薦和勸說。
所以周瑜和孫權,和孫家是個什麼關系呢?就像諸葛亮和劉備的關系,那是拆不散的,那是鐵得很,那麼他不可能轉變立場,他一定是站在孫權的立場上來考慮這個問題,所以叫做沒有必要來智激一下。
第四點就是并無可能。
我們看看《三國演義》怎麼交待,《三國演義》是說周瑜大唱投降論調,諸葛亮說那我有一個好辦法,就是一仗也不用打,隻要一條船就夠了,一條船兩個人,周瑜問他哪兩個人,大喬、小喬啊,如何如何。
周瑜這才勃然大怒,我與老賊什麼勢不兩立之類的,老賊欺人太甚等等。
然後周瑜說其實我早就是主張對抗曹操的,剛才我說要投降是試探,算是把這個場就圓過去了。
那我們就來看試探,這個試探有沒有必要?為什麼要試探?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周瑜這個人小心眼,氣量狹窄啊,他信不過諸葛亮,他得試探一下啊。
但是我們不能光講性格,我們還要講道理啊,從道理上講,荊州集團或者說劉氏集團,和江東集團或者說孫氏集團,那是世仇,本來是敵人;本來是敵人,現在要聯合起來了,是要試探一下,不要說本來是敵人,就是素不相識的人或者從來沒有關系的兩個集團、兩個企業要合作一把,也得試探一下是不是。
但是既然要試探,第一這個試探應該是雙向的,雙方都要試探一下,諸葛亮為什麼不試探?因為他既第一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去試探,這個時候已經走投無路
第二點,形象不好。
在智激周瑜的這個故事裡面,周瑜、魯肅、諸葛亮三個人的形象都不好。
一開始是周瑜裝腔作勢,大唱投降論調。
魯肅和諸葛亮的反映是什麼呢?魯肅愕然,諸葛亮冷笑。
魯肅愕然是有道理的,因為魯肅知道周瑜的立場,知道周瑜是個主張抗戰的,而且周瑜在此之前還跟魯肅打了個招呼,說子敬你不要着急,我自然有辦法的,怎麼一見到諸葛亮周瑜就換了一個人呢?他愕然了,但是他應該過過腦子,想一想周瑜這是為什麼,他不過腦子,他跟着急,急得不得了,這哪像一個發表過東吳版“隆中對”政治家呢?諸葛亮形象也不好,諸葛亮什麼樣呢?冷笑,然後就對魯肅說,子敬啊,你這個人就是死心眼啊,幹嗎跟我們劉豫州學啊,你看我們劉豫州對抗曹操落個什麼下場啊?像公瑾兄多麼聰明啊,老婆、孩子也能夠保全,榮華富貴也能夠保全,什麼國家興亡管他的呢!說這麼一番話這像諸葛亮嗎? 第三點就是沒有必要。
我們要知道魯肅為什麼建議孫權召回周瑜,就因為周瑜是鐵杆鷹派。
周瑜這個鐵杆鷹派不是這一次才表現出來的,建安七年的時候,袁紹病死了,袁紹病死了以後袁氏家族就衰落了,曹操這個時候氣就粗了,那就寫封信給孫權,要他送一個人到曹操這兒來做人質,就是質子,當時孫權接到這封信以後也是拿不定主意,而張昭這些人好像哼哼叽叽的,意思就是那就送吧,曹操咱得罪不起啊。
誰反對?周瑜,周瑜慷慨陳辭,告訴孫權,不要送你的子弟了去做什麼人質,态度非常強硬和明朗。
也就是在這一回,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對孫權說,公瑾比伯符――就是孫策――隻小一個月,你要按照對兄長的這樣一個态度和禮節去對待公瑾。
所以周瑜是一個什麼人是很清楚的,或者有人要問,說周瑜以前是鷹派,這回難道就不能改成鴿派嗎?以前是主戰派,難道這回他就不會動搖動搖變成投降派了嗎?不可能。
為什麼呢?因為周瑜的這個态度,他不是一時的沖動。
周瑜和孫氏集團是一個什麼關系呢?第一,周瑜是孫策的鐵哥們兒。
《三國志?周瑜傳》上頭說法是“獨相友善”,就是當年周瑜和孫策兩個人同齡,孫策大一個月嘛,從小在一塊長大,而且就是他們兩個關系最好,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孫策後來接過了他父親孫堅的班,也是依靠袁術的,而袁術對于孫策出爾反爾,一再封官許願,又一再地變卦,孫策看見自己在袁術那兒沒有發展,獨立出來發展。
這個時候是周瑜将兵迎策,周瑜帶着自己的人馬去接應孫策,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孫策去逝以後,孫權接班,又是周瑜帶頭擁護孫權。
當時孫權還是一個将軍,就是孫權和張昭以及其他人包括和周瑜這些人的關系,不能叫做君臣關系,隻能叫上下級關系,但是周瑜帶頭行君臣禮。
第四點,就是周瑜不但自己忠于孫氏家族,而且還拉來了一個魯肅,魯肅投奔孫權是周瑜的推薦和勸說。
所以周瑜和孫權,和孫家是個什麼關系呢?就像諸葛亮和劉備的關系,那是拆不散的,那是鐵得很,那麼他不可能轉變立場,他一定是站在孫權的立場上來考慮這個問題,所以叫做沒有必要來智激一下。
第四點就是并無可能。
我們看看《三國演義》怎麼交待,《三國演義》是說周瑜大唱投降論調,諸葛亮說那我有一個好辦法,就是一仗也不用打,隻要一條船就夠了,一條船兩個人,周瑜問他哪兩個人,大喬、小喬啊,如何如何。
周瑜這才勃然大怒,我與老賊什麼勢不兩立之類的,老賊欺人太甚等等。
然後周瑜說其實我早就是主張對抗曹操的,剛才我說要投降是試探,算是把這個場就圓過去了。
那我們就來看試探,這個試探有沒有必要?為什麼要試探?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周瑜這個人小心眼,氣量狹窄啊,他信不過諸葛亮,他得試探一下啊。
但是我們不能光講性格,我們還要講道理啊,從道理上講,荊州集團或者說劉氏集團,和江東集團或者說孫氏集團,那是世仇,本來是敵人;本來是敵人,現在要聯合起來了,是要試探一下,不要說本來是敵人,就是素不相識的人或者從來沒有關系的兩個集團、兩個企業要合作一把,也得試探一下是不是。
但是既然要試探,第一這個試探應該是雙向的,雙方都要試探一下,諸葛亮為什麼不試探?因為他既第一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去試探,這個時候已經走投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