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二十三講 中流砥柱
關燈
小
中
大
經過魯肅和諸葛亮的勸說,孫權審時度勢,反複掂量,決定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但是,進行這樣一場風險很大的戰争,不能不探讨軍事上的可能性。
那麼,是誰為孫權做了可行性分析?孫權最後又是怎樣決策和部署的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中流砥柱。
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進而想統一全國,便揮師南下,直逼荊州。
結果是劉表病故,劉琮投降,劉備逃竄,敗于當陽。
志得意滿的曹操決定順江東下,消滅劉備,威逼東吳。
面對強敵,東吳集團的謀臣将士們十分驚恐,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迎曹”,隻有以魯肅為首的少數人力主“抗曹”。
此時,走投無路的劉備隻有聯合孫權才有一線生機,便派諸葛亮出使東吳展開外交活動聯孫抗曹。
經過魯肅和諸葛亮的透徹分析,孫權清楚地意識到投降曹操決無出路,而對抗曹操就隻有聯合劉備。
然而,來勢洶洶曹操号稱八十萬衆,水陸并進雙管齊下,在此危難時刻,誰能為東吳集團挑起大梁,率領孫劉聯軍奪取勝利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将為您精彩講述《易中天品三國》之“中流砥柱”。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到魯肅和諸葛亮都給孫權算了賬,魯肅算清了政治賬,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諸葛亮算清了聯盟賬,就是聯盟劉備對抗曹操完全有可能。
但是我講到諸葛亮算賬的時候,我說了諸葛亮有幾個賬沒算,其中一個就有戰敗了怎麼辦?那麼這個賬魯肅也沒算,魯肅為什麼也沒算這個賬呢?因為用不着,魯肅算清了一個賬就是你孫權投降曹操沒有歸宿,戰敗了一樣,也就是你投降和戰敗的結果是一樣的,那麼相比較而言還不如打它一仗,說不定打赢了呢;就算打敗了,因為失敗而沒有歸宿比投降沒有歸宿要光榮得多,所以用不着算戰敗了怎麼辦這筆賬。
那麼魯肅替孫權算清了政治賬,但魯肅沒有算軍事賬;諸葛亮算了軍事賬,但這是另一方的意見,不是孫權集團内部的意見,孫權還必須聽取本集團内部對于這個問題的意見。
而這一點魯肅想到了,因此魯肅建議孫權立即召回周瑜。
這個時候周瑜因為有任務,正在去鄱陽的路上,孫權接受了魯肅的這個建議,立即把周瑜從去鄱陽的路上召了回來,聽取周瑜的意見。
那麼這個事情在《三國演義》裡面另有說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說法有五點不同:第一點,《三國演義》說建議召回周瑜的不是魯肅,是吳國太。
為什麼魯肅不能提出這個建議來呢?因為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魯肅先說服了孫權,但是孫權還很猶豫,魯肅建議孫權聽取諸葛亮的意見,孫權和諸葛亮談話,這個順序和《資治通鑒》不同,但是更合理。
那麼就有了諸葛亮的舌戰群儒,舌戰群儒以後諸葛亮又和孫權談話,孫權聽了以後做出了決定要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這個時候張昭這些人又跑去找孫權說,哎呀,這下子你可中了孔明先生的計了,這劉備和諸葛亮是想把咱們拉下水啊,孫權又猶豫起來了。
那麼這個時候魯肅再來提出召回周瑜的這個建議就有問題了,因為魯肅現在已經有裡通外國的嫌疑,沒有公信力;另外按照羅貫中的定位,魯肅是一個忠厚老實到無用程度的這麼一個人,他想不出這個辦法來。
這就要有一個人來說,這個人就是吳國太,這是第一點不同。
第二點不同,是《三國演義》說周瑜也不是孫權召回來的,是他自己回來的,他聽說曹操要順江東下,着急,自己回來的,這是第二點不同。
第三點不同,是周瑜回來以後沒有馬上去見孫權,而是在自己的府中接見了或者說會見了江東的文臣武将。
然後這兩撥人就紛紛發表不同的意見,叫做文要降,武要戰,紛紛不定,而周瑜不表态,态度暧昧,等這些人走了以後周瑜冷笑。
第四點不同,是周瑜在會見了這些文臣武将以後,又見了諸葛亮,而且是主張投降,這個時候才有了下面的一場戲――智激周瑜。
第五點就是周瑜成為一個主戰派,是諸葛亮智激的結果。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的軍事首腦周瑜一開始并沒有替孫權排憂解難,反而大唱投降論調,他最終決定主戰是諸葛亮智激的結果。
易中天先生對智激周瑜這個故事有四點評價:子虛烏有、形象不好、沒有必要、并無可能。
那麼,說“智激周瑜”既無必要又無可能的根據是什麼呢? 那麼對于《三國演義》的這樣一個描述我有四點評價:第一點是子虛烏有。
就是整個的這個故事都是史書上沒有記載的,包括吳國太這個人。
吳國太是什麼人呢?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孫堅母親吳夫人的妹妹和吳夫人一起嫁給孫堅的,這個事情于史無據,而且我認為在理論上也不大可能。
因為吳夫人嫁給孫堅帶有被迫性質,因為孫堅年輕的時候名聲不是太好,而且吳家感覺他性格也不太好,不願意嫁給他,這個時候吳姑娘出
但是,進行這樣一場風險很大的戰争,不能不探讨軍事上的可能性。
那麼,是誰為孫權做了可行性分析?孫權最後又是怎樣決策和部署的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中流砥柱。
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進而想統一全國,便揮師南下,直逼荊州。
結果是劉表病故,劉琮投降,劉備逃竄,敗于當陽。
志得意滿的曹操決定順江東下,消滅劉備,威逼東吳。
面對強敵,東吳集團的謀臣将士們十分驚恐,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迎曹”,隻有以魯肅為首的少數人力主“抗曹”。
此時,走投無路的劉備隻有聯合孫權才有一線生機,便派諸葛亮出使東吳展開外交活動聯孫抗曹。
經過魯肅和諸葛亮的透徹分析,孫權清楚地意識到投降曹操決無出路,而對抗曹操就隻有聯合劉備。
然而,來勢洶洶曹操号稱八十萬衆,水陸并進雙管齊下,在此危難時刻,誰能為東吳集團挑起大梁,率領孫劉聯軍奪取勝利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将為您精彩講述《易中天品三國》之“中流砥柱”。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到魯肅和諸葛亮都給孫權算了賬,魯肅算清了政治賬,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諸葛亮算清了聯盟賬,就是聯盟劉備對抗曹操完全有可能。
但是我講到諸葛亮算賬的時候,我說了諸葛亮有幾個賬沒算,其中一個就有戰敗了怎麼辦?那麼這個賬魯肅也沒算,魯肅為什麼也沒算這個賬呢?因為用不着,魯肅算清了一個賬就是你孫權投降曹操沒有歸宿,戰敗了一樣,也就是你投降和戰敗的結果是一樣的,那麼相比較而言還不如打它一仗,說不定打赢了呢;就算打敗了,因為失敗而沒有歸宿比投降沒有歸宿要光榮得多,所以用不着算戰敗了怎麼辦這筆賬。
那麼魯肅替孫權算清了政治賬,但魯肅沒有算軍事賬;諸葛亮算了軍事賬,但這是另一方的意見,不是孫權集團内部的意見,孫權還必須聽取本集團内部對于這個問題的意見。
而這一點魯肅想到了,因此魯肅建議孫權立即召回周瑜。
這個時候周瑜因為有任務,正在去鄱陽的路上,孫權接受了魯肅的這個建議,立即把周瑜從去鄱陽的路上召了回來,聽取周瑜的意見。
那麼這個事情在《三國演義》裡面另有說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說法有五點不同:第一點,《三國演義》說建議召回周瑜的不是魯肅,是吳國太。
為什麼魯肅不能提出這個建議來呢?因為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魯肅先說服了孫權,但是孫權還很猶豫,魯肅建議孫權聽取諸葛亮的意見,孫權和諸葛亮談話,這個順序和《資治通鑒》不同,但是更合理。
那麼就有了諸葛亮的舌戰群儒,舌戰群儒以後諸葛亮又和孫權談話,孫權聽了以後做出了決定要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這個時候張昭這些人又跑去找孫權說,哎呀,這下子你可中了孔明先生的計了,這劉備和諸葛亮是想把咱們拉下水啊,孫權又猶豫起來了。
那麼這個時候魯肅再來提出召回周瑜的這個建議就有問題了,因為魯肅現在已經有裡通外國的嫌疑,沒有公信力;另外按照羅貫中的定位,魯肅是一個忠厚老實到無用程度的這麼一個人,他想不出這個辦法來。
這就要有一個人來說,這個人就是吳國太,這是第一點不同。
第二點不同,是《三國演義》說周瑜也不是孫權召回來的,是他自己回來的,他聽說曹操要順江東下,着急,自己回來的,這是第二點不同。
第三點不同,是周瑜回來以後沒有馬上去見孫權,而是在自己的府中接見了或者說會見了江東的文臣武将。
然後這兩撥人就紛紛發表不同的意見,叫做文要降,武要戰,紛紛不定,而周瑜不表态,态度暧昧,等這些人走了以後周瑜冷笑。
第四點不同,是周瑜在會見了這些文臣武将以後,又見了諸葛亮,而且是主張投降,這個時候才有了下面的一場戲――智激周瑜。
第五點就是周瑜成為一個主戰派,是諸葛亮智激的結果。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的軍事首腦周瑜一開始并沒有替孫權排憂解難,反而大唱投降論調,他最終決定主戰是諸葛亮智激的結果。
易中天先生對智激周瑜這個故事有四點評價:子虛烏有、形象不好、沒有必要、并無可能。
那麼,說“智激周瑜”既無必要又無可能的根據是什麼呢? 那麼對于《三國演義》的這樣一個描述我有四點評價:第一點是子虛烏有。
就是整個的這個故事都是史書上沒有記載的,包括吳國太這個人。
吳國太是什麼人呢?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孫堅母親吳夫人的妹妹和吳夫人一起嫁給孫堅的,這個事情于史無據,而且我認為在理論上也不大可能。
因為吳夫人嫁給孫堅帶有被迫性質,因為孫堅年輕的時候名聲不是太好,而且吳家感覺他性格也不太好,不願意嫁給他,這個時候吳姑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