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二十三講 中流砥柱
關燈
小
中
大
,除了聯合孫權沒有别的選擇,試什麼探呢?所以諸葛亮不試探,他不試探孫權,他不試探周瑜,他不試探魯肅,他隻是極力地進行說明的工作。
那麼既然諸葛亮用不着試探,周瑜這邊也用不着試探,你試探他什麼?就是你不能為試探為試探,你試探要有内容,你試探他什麼?立場,态度,誠意?根本不成問題,完全用不着試探,所以這也是沒有必要。
因為周瑜的這個立場、這個觀點、這個态度魯肅是知道的,這才建議孫權召回周瑜。
如果周瑜和張昭一樣是個投降派,魯肅是不會提出這個建議的,那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又弄一個反對派過來,沒事找事啊。
那麼魯肅知道,諸葛亮知道不知道呢?應該知道,為什麼?諸葛亮是未出隆中已知三分,他連天下将來三分他都知道,他不知道周瑜是什麼人?諸葛亮能夠在隆中做出那樣一個對策,說明他對江東集團是非常了解的,他掌握了大量的情況,那麼就包括江東集團的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你不可能說江東集團的事情諸葛亮都知道他就是不知道周瑜吧,因此說智激周瑜完全沒有必要。
*智激周瑜是反映周瑜心胸狹窄、神化諸葛亮智慧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雖然在民間廣為流傳,然而在曆史上卻不曾發生過。
而且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們也發現,智激周瑜在邏輯上也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曆史上的周瑜主戰究竟是怎樣一個過程呢?他最後是如何一錘定音,打動孫權主戰的呢? 實際情況是周瑜被從去鄱陽的路上召回到柴桑以後,孫權又召開了一次會議,那麼會上周瑜态度非常明朗,而且周瑜的話可以說是擲地有聲、大義凜然,表現出他一個中流砥柱的英雄本色。
周瑜怎麼說的呢?周瑜說曹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将軍您神武雄才,又有父兄的英烈,現在據有江東人多勢衆,大家同心同德完全可以對抗曹操;我們江東要做的事情是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我們怎麼可以投降曹操呢?何況曹操自己來送死,難道還有投降的道理嗎? 那麼這一段話也是說得充滿了正義感,這個和諸葛亮回答孫權的問話,問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曹操,諸葛亮那個回答是一樣的,是一樣的,都說得非常正義。
而且這兩番話,諸葛亮的話、周瑜的這個話都是必要的,因為我們知道戰争是政治鬥争的延續,對于戰争來說正義是非常重要的,你隻有政治上正确,那麼你的軍隊才是正義之師,才有克敵制勝的可能。
所以這個時候周瑜一定要說這番話,諸葛亮前面也一定要說那番話,鼓舞自己的鬥志。
但問題是政治上的正确不等于軍事上的可行,而投降派的意見也不能說沒有道理,投降派是什麼意見呢?投降派的意見有三條:第一條,曹公豺虎也,就是曹操本來就是豺狼虎豹,本來我們就敵不過他,他力量強大,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它的原話是“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曹操是以朝廷的名義來發動這場戰争,我們又不如他。
第三點,我們可以對抗曹操的是什麼呢?長江天險。
但是現在曹操已經拿下了荊州,獲得了劉表留在江陵的軍需物資和劉表留下的水軍,這樣一來長江天險就是曹操和我們共有的了,我們既不得天時,也不得地利,怎麼能夠對抗曹操呢? 那麼針對這個觀點,周瑜提出四點意見,這四點周瑜認為是曹操的大忌。
哪四點呢?第一點:本土未安,後患未除,貿然南下。
你自己内部都還沒有搞清楚,西邊還有什麼馬騰、馬超、韓遂啊,什麼張魯七七八八這些人,你就貿然地來進攻,太冒險。
第二點:放棄鞍馬,使用艦船,舍長就短。
你北方的軍隊本來就是騎兵、步兵,比南方的厲害,南方厲害在水軍。
本來做一件事情應該是揚長避短,你反着來,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天寒地凍,馬無草料,給養不足,你時間選得不對。
因為根據我們的琢磨,曹操和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應該是在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那麼他打過來的時候可能是十一月,這個時間你選得不對。
第四點:勞師遠征,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周瑜指出了曹操這次用兵的四大弊端,然後說他這四大弊端都是兵家的大忌,而老賊一條不落地全都犯了,因此他對孫權說:主公,依周瑜看活捉此賊就在今日,請将軍給周瑜三萬精兵,看周瑜大破曹軍。
周瑜的這番話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在回答孫權曹操是否可以戰勝的時候,也指出曹操的三大弊端,哪三大弊端呢?第一點是勞師遠征,這個和周瑜說的一樣。
而且諸葛亮說曹操以一天一夜三百裡的速度追趕劉豫州,一路追追追追到這個地方來的時候,已經成了強弩之末了,沒有戰鬥力了,這是對的。
第二點,諸葛亮也指出曹操不使用步兵,使用水兵是舍長就短。
諸葛亮有一條說得和周瑜不一樣,我覺得也非常正确,就是諸葛亮指出劉表剛剛投降曹操的那些人是搖擺的,是和曹操離心
那麼既然諸葛亮用不着試探,周瑜這邊也用不着試探,你試探他什麼?就是你不能為試探為試探,你試探要有内容,你試探他什麼?立場,态度,誠意?根本不成問題,完全用不着試探,所以這也是沒有必要。
因為周瑜的這個立場、這個觀點、這個态度魯肅是知道的,這才建議孫權召回周瑜。
如果周瑜和張昭一樣是個投降派,魯肅是不會提出這個建議的,那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又弄一個反對派過來,沒事找事啊。
那麼魯肅知道,諸葛亮知道不知道呢?應該知道,為什麼?諸葛亮是未出隆中已知三分,他連天下将來三分他都知道,他不知道周瑜是什麼人?諸葛亮能夠在隆中做出那樣一個對策,說明他對江東集團是非常了解的,他掌握了大量的情況,那麼就包括江東集團的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你不可能說江東集團的事情諸葛亮都知道他就是不知道周瑜吧,因此說智激周瑜完全沒有必要。
*智激周瑜是反映周瑜心胸狹窄、神化諸葛亮智慧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雖然在民間廣為流傳,然而在曆史上卻不曾發生過。
而且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們也發現,智激周瑜在邏輯上也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曆史上的周瑜主戰究竟是怎樣一個過程呢?他最後是如何一錘定音,打動孫權主戰的呢? 實際情況是周瑜被從去鄱陽的路上召回到柴桑以後,孫權又召開了一次會議,那麼會上周瑜态度非常明朗,而且周瑜的話可以說是擲地有聲、大義凜然,表現出他一個中流砥柱的英雄本色。
周瑜怎麼說的呢?周瑜說曹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将軍您神武雄才,又有父兄的英烈,現在據有江東人多勢衆,大家同心同德完全可以對抗曹操;我們江東要做的事情是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我們怎麼可以投降曹操呢?何況曹操自己來送死,難道還有投降的道理嗎? 那麼這一段話也是說得充滿了正義感,這個和諸葛亮回答孫權的問話,問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曹操,諸葛亮那個回答是一樣的,是一樣的,都說得非常正義。
而且這兩番話,諸葛亮的話、周瑜的這個話都是必要的,因為我們知道戰争是政治鬥争的延續,對于戰争來說正義是非常重要的,你隻有政治上正确,那麼你的軍隊才是正義之師,才有克敵制勝的可能。
所以這個時候周瑜一定要說這番話,諸葛亮前面也一定要說那番話,鼓舞自己的鬥志。
但問題是政治上的正确不等于軍事上的可行,而投降派的意見也不能說沒有道理,投降派是什麼意見呢?投降派的意見有三條:第一條,曹公豺虎也,就是曹操本來就是豺狼虎豹,本來我們就敵不過他,他力量強大,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它的原話是“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曹操是以朝廷的名義來發動這場戰争,我們又不如他。
第三點,我們可以對抗曹操的是什麼呢?長江天險。
但是現在曹操已經拿下了荊州,獲得了劉表留在江陵的軍需物資和劉表留下的水軍,這樣一來長江天險就是曹操和我們共有的了,我們既不得天時,也不得地利,怎麼能夠對抗曹操呢? 那麼針對這個觀點,周瑜提出四點意見,這四點周瑜認為是曹操的大忌。
哪四點呢?第一點:本土未安,後患未除,貿然南下。
你自己内部都還沒有搞清楚,西邊還有什麼馬騰、馬超、韓遂啊,什麼張魯七七八八這些人,你就貿然地來進攻,太冒險。
第二點:放棄鞍馬,使用艦船,舍長就短。
你北方的軍隊本來就是騎兵、步兵,比南方的厲害,南方厲害在水軍。
本來做一件事情應該是揚長避短,你反着來,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天寒地凍,馬無草料,給養不足,你時間選得不對。
因為根據我們的琢磨,曹操和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應該是在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那麼他打過來的時候可能是十一月,這個時間你選得不對。
第四點:勞師遠征,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周瑜指出了曹操這次用兵的四大弊端,然後說他這四大弊端都是兵家的大忌,而老賊一條不落地全都犯了,因此他對孫權說:主公,依周瑜看活捉此賊就在今日,請将軍給周瑜三萬精兵,看周瑜大破曹軍。
周瑜的這番話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在回答孫權曹操是否可以戰勝的時候,也指出曹操的三大弊端,哪三大弊端呢?第一點是勞師遠征,這個和周瑜說的一樣。
而且諸葛亮說曹操以一天一夜三百裡的速度追趕劉豫州,一路追追追追到這個地方來的時候,已經成了強弩之末了,沒有戰鬥力了,這是對的。
第二點,諸葛亮也指出曹操不使用步兵,使用水兵是舍長就短。
諸葛亮有一條說得和周瑜不一樣,我覺得也非常正确,就是諸葛亮指出劉表剛剛投降曹操的那些人是搖擺的,是和曹操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