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二十一講 臨危受命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麻煩不在我們這裡,麻煩在你那兒,為什麼你麻煩呢?因為我們劉豫州雖然是英雄無所用武,我沒有了用武之地,但是我也就沒了顧忌,我已經被置于死地而後生了,他實際上是把這個信息傳過去了,我反正沒有用武之地嘛,我反正是死路一條嘛,我現在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了。
而你孫将軍就麻煩了,你有鞋呀,對不對,你得想一想看,你算一算看,如果你的力量不足以對抗曹操,你應該及早投降,如果你的力量足以對抗曹操,你應該立即翻臉,你得把賬算清楚。
像你現在這樣“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那你兩頭都不讨好,“禍至無日矣”,你倒黴的日子說來就來。
這個話也是非常對的,就是我們做決策最怕的是猶豫,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我們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記住一條就是一定要徹底,千萬不要又想這邊也沾着,那邊也沾着,那麼最終兩邊都沾不着,所以這個話說得是非常對的。
但是孫權也沒有那麼好糊弄,孫權就反唇相譏了,那你們劉豫州怎麼就不投降呢?諸葛亮的回答大義凜然,劉豫州當然不能投降,想當年田橫不過是一個匹夫,尚且守義不辱,我們劉豫州是什麼人,“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慕仰,若水這歸海”,天底下的人士向往我們劉豫州就像河流向往大海一樣,這樣的人豈肯投降,我們肯定是決戰到底,如果失敗了那是天意,投降萬萬不能。
那麼這段話恐怕得看做外交辭令了,劉備是英雄不假,但并非從來就不投降,有部電影叫做《修女也瘋狂》,我們可以套一句叫做“英雄也投降”,在那個時代實在打不過了,臨時投它一下,找個機會以後他再反,也不是什麼丢人的事情,也不存在道德障礙。
你看《三國演義》裡面講到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三國演義》有首詩,叫做“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煞人。
巧借聞雷來掩飾,随機應變信如神。
”就劉備的性格來說,随機應變是他的性格,守義不辱那不是,當然我們不要因此小看劉備,所以我還是肯定劉備是英雄,這個男子漢能屈能伸嘛,大丈夫也能進能退嘛,這也沒有什麼,但是也别以為他真的就是守義不辱。
但是諸葛亮這個話是對的,也不能說諸葛亮在這裡說假話,為什麼呢?因為在這樣一個時候,形勢是非常危機,諸葛亮的使命就是一定要說服孫權聯合起來對付曹操,要這樣一個情況下就應該這樣說。
果然孫權拍案而起,劉豫州隻有一郡之地,兩萬人馬,尚且守義不辱,我孫某人六郡之地,十萬人馬,豈能受制于人?孫權說了下面話:“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操者。
”我定了。
那下面還有一段對話,就是孫權問諸葛亮,他說但是劉豫州新敗之後還有能力來對抗曹操嗎,有這麼一筆軍事帳,這個問題我們放在以後再講。
那麼按照這樣的一個程序,應該說是諸葛亮到了柴桑以後立即見到了孫權,而且立即說服了孫權,後面才是孫權和魯肅談,孫權和周瑜談,然後才是戰略部署等等等等,這是《資治通鑒》的時間表。
按照這樣一個時間表,孫劉聯盟的首功,應該歸于諸葛亮。
*諸葛亮大義凜然的一番話說得孫權熱血沸騰,于是拍案而起,決定聯劉抗曹。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是曹操與劉備打仗,諸葛亮奉命前來求援,原本并不關孫權的事情,孫權為什麼會如此激動呢?更何況,孫權也有自己的判斷,難道僅憑諸葛亮的幾句話就能置自己的地位于不顧,意氣用事嗎?事情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但是我們知道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魯肅和諸葛亮一起從夏口來到柴桑去見孫權,誰先見?這個《三國志》是沒有交待的,那誰先見誰就是第一功嘛,《資治通鑒》說是諸葛亮先見,而且見到以後孫權就說了“吾計決矣”,而且《資治通鑒》接下來說權大悅,然後和群臣商議,這個時候張昭等人反對,然後魯肅才怎麼怎麼說,然後周瑜才怎麼怎麼說。
但是這個過程,這個交待是司馬光交待的,不是陳壽交待的,因此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孫權究竟有沒有可能在還沒見到魯肅,也沒有和自己的部下商量過,僅憑諸葛亮一席話就拍闆表态呢?有沒有這個可能?我的結論是不可能。
不可能有四個理由: 第一點,這場戰争是誰的?根據《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這場戰争原本是曹劉之争,就是曹操他發動這場戰争的目的是奪荊州、伐劉表、滅劉備,所以《三國志》的《武帝紀》的記載都是“公至江陵征劉備”“公至赤壁與備戰”,按照《三國志?武帝紀》的這個說法,曹操這個戰争的目的先是為了奪荊州,荊州拿下來以後再繼續順江東下,就是打劉備的,不關孫權的事,孫權是被拖下水的。
這個有很多曆史學家都在講這個話,而且還有曆史學家提出來,包括呂思勉先生都提出來,說想不通孫權為什麼去趟這個混水,為什麼被拖下水。
那麼不關心孫權的事情,孫權怎麼會馬上就表态呢?有人說這就是諸葛亮這句話激的,我們劉豫州
而你孫将軍就麻煩了,你有鞋呀,對不對,你得想一想看,你算一算看,如果你的力量不足以對抗曹操,你應該及早投降,如果你的力量足以對抗曹操,你應該立即翻臉,你得把賬算清楚。
像你現在這樣“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那你兩頭都不讨好,“禍至無日矣”,你倒黴的日子說來就來。
這個話也是非常對的,就是我們做決策最怕的是猶豫,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我們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記住一條就是一定要徹底,千萬不要又想這邊也沾着,那邊也沾着,那麼最終兩邊都沾不着,所以這個話說得是非常對的。
但是孫權也沒有那麼好糊弄,孫權就反唇相譏了,那你們劉豫州怎麼就不投降呢?諸葛亮的回答大義凜然,劉豫州當然不能投降,想當年田橫不過是一個匹夫,尚且守義不辱,我們劉豫州是什麼人,“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慕仰,若水這歸海”,天底下的人士向往我們劉豫州就像河流向往大海一樣,這樣的人豈肯投降,我們肯定是決戰到底,如果失敗了那是天意,投降萬萬不能。
那麼這段話恐怕得看做外交辭令了,劉備是英雄不假,但并非從來就不投降,有部電影叫做《修女也瘋狂》,我們可以套一句叫做“英雄也投降”,在那個時代實在打不過了,臨時投它一下,找個機會以後他再反,也不是什麼丢人的事情,也不存在道德障礙。
你看《三國演義》裡面講到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三國演義》有首詩,叫做“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煞人。
巧借聞雷來掩飾,随機應變信如神。
”就劉備的性格來說,随機應變是他的性格,守義不辱那不是,當然我們不要因此小看劉備,所以我還是肯定劉備是英雄,這個男子漢能屈能伸嘛,大丈夫也能進能退嘛,這也沒有什麼,但是也别以為他真的就是守義不辱。
但是諸葛亮這個話是對的,也不能說諸葛亮在這裡說假話,為什麼呢?因為在這樣一個時候,形勢是非常危機,諸葛亮的使命就是一定要說服孫權聯合起來對付曹操,要這樣一個情況下就應該這樣說。
果然孫權拍案而起,劉豫州隻有一郡之地,兩萬人馬,尚且守義不辱,我孫某人六郡之地,十萬人馬,豈能受制于人?孫權說了下面話:“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操者。
”我定了。
那下面還有一段對話,就是孫權問諸葛亮,他說但是劉豫州新敗之後還有能力來對抗曹操嗎,有這麼一筆軍事帳,這個問題我們放在以後再講。
那麼按照這樣的一個程序,應該說是諸葛亮到了柴桑以後立即見到了孫權,而且立即說服了孫權,後面才是孫權和魯肅談,孫權和周瑜談,然後才是戰略部署等等等等,這是《資治通鑒》的時間表。
按照這樣一個時間表,孫劉聯盟的首功,應該歸于諸葛亮。
*諸葛亮大義凜然的一番話說得孫權熱血沸騰,于是拍案而起,決定聯劉抗曹。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是曹操與劉備打仗,諸葛亮奉命前來求援,原本并不關孫權的事情,孫權為什麼會如此激動呢?更何況,孫權也有自己的判斷,難道僅憑諸葛亮的幾句話就能置自己的地位于不顧,意氣用事嗎?事情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但是我們知道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魯肅和諸葛亮一起從夏口來到柴桑去見孫權,誰先見?這個《三國志》是沒有交待的,那誰先見誰就是第一功嘛,《資治通鑒》說是諸葛亮先見,而且見到以後孫權就說了“吾計決矣”,而且《資治通鑒》接下來說權大悅,然後和群臣商議,這個時候張昭等人反對,然後魯肅才怎麼怎麼說,然後周瑜才怎麼怎麼說。
但是這個過程,這個交待是司馬光交待的,不是陳壽交待的,因此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孫權究竟有沒有可能在還沒見到魯肅,也沒有和自己的部下商量過,僅憑諸葛亮一席話就拍闆表态呢?有沒有這個可能?我的結論是不可能。
不可能有四個理由: 第一點,這場戰争是誰的?根據《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這場戰争原本是曹劉之争,就是曹操他發動這場戰争的目的是奪荊州、伐劉表、滅劉備,所以《三國志》的《武帝紀》的記載都是“公至江陵征劉備”“公至赤壁與備戰”,按照《三國志?武帝紀》的這個說法,曹操這個戰争的目的先是為了奪荊州,荊州拿下來以後再繼續順江東下,就是打劉備的,不關孫權的事,孫權是被拖下水的。
這個有很多曆史學家都在講這個話,而且還有曆史學家提出來,包括呂思勉先生都提出來,說想不通孫權為什麼去趟這個混水,為什麼被拖下水。
那麼不關心孫權的事情,孫權怎麼會馬上就表态呢?有人說這就是諸葛亮這句話激的,我們劉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