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二十一講 臨危受命
關燈
小
中
大
如何守義不辱等等,這個就是太小兒科了,把戰争當做兒戲了,把曆史當做小說了,沒錯,孫權和孫悟空都姓孫,但是孫權不是孫悟空,不會一激他就跳起來,孫權這個時候雖然隻有二十七歲但是政治上已經相當成熟了,你想孫權十八九歲的時候,魯肅要勸他稱帝,他怎麼說的?哎呀,非所及也,他那個時候就會打哈哈,打官腔了,他怎麼可能中你的激将法的計?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在投降曹操還是對抗曹操這個問題上,江東集團内部是有很有激烈的鬥争的。
這個有大量的材料可以證明,也就是說在江東集團存在着一個勢力很大的,我們叫它投降派也好,叫它降曹派也好,叫它鴿派也好,叫它主和派也好,反正是确實存在這麼一個力量,這個力量不可能是諸葛亮來了以後才冒出來的,他們早就存在了,而且江東集團也不可能是諸葛亮來了以後才關注到荊州的勢态,他應該是早就關注了,所以才有孫權派魯肅到當陽去見劉備這樣一件事情,就說明他們早就在關注這個形勢的發展了。
于是不同的意見應該也是早就形成了,那麼在這樣意見分歧的情況下,以孫權這樣一個會做領導的人,他怎麼可能不和家裡人先商量好了,統一了思想,統一了認識,僅憑一個陌生人,原來敵對集團的,明明自己打敗仗來求援的這麼一個人這麼慷慨陳辭一番,他就表态了,這個邏輯上講不通的。
第三點,孫權最後為什麼要決定聯合劉備抗曹操,要來幫劉備這一把呢?難道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那是李逵、那是武松、那是魯智深,那不是孫權,孫權不是江湖好漢。
再說了,孫權和劉備也不是哥們兒,他幹嗎來打這個抱不平,他是政治利益所使然,他是算賬的結果,他把賬算清楚了的。
而這個時候孫權為什麼猶豫不決?我們前面講過了,當時曹操往南一出兵,孫權馬上就派魯肅去找劉備,當時就是決定要聯合劉備來對抗曹操的,那麼這個時候為什麼猶豫了呢?因為他有一些賬算不清楚,哪些賬算不清楚呢?我們來幫他算它一算,第一,論親疏,孫權跟曹操親,跟劉備疏。
孫權和曹操是姻親,是親家,這個曹操的侄女嫁給了孫權的弟弟孫匡,曹操的兒子曹彰娶了孫權的侄女,這個輩分有點亂,但是他們确實是兒女親家;跟劉備呢,八杆子打不着,非親非故。
第二,論強弱,不要論了,明擺着的,誰強誰弱。
論情感,孫權對曹操是又怕又恨又不敢得罪;劉備呢,不關他死活,沒情感。
但是曹操把手伸到荊州來,孫權是不高興的,因為荊州這個地方是他孫權想要的,而且如果一旦劉備被曹操滅了,孫權會感到威脅,這個也是肯定的。
但是如果貿然地幫助劉備那就等于和曹操翻臉,曹操也是得罪不起的,也是要給自己惹來麻煩的,那麼現在賬是個什麼樣的賬呢?幫助劉備引火燒身,不幫劉備助纣為虐,反過來也一樣,不幫劉備唇亡齒寒,幫助劉備養虎遺患,因為劉備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你這回幫了他,他難道将來就不打你的主意,他羽翼豐滿了以後,你以為他是那麼好玩的嗎?所以孫權猶豫,他算過來算過去他這個賬算不清楚,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守中立了。
也不行,你想當年曹操跟袁紹打仗的時候,劉表就守中立,最後怎麼樣呢?曹操把袁家滅了以後滅劉表。
所以幫劉備不是,不幫劉備不是,守中立也不是,這才猶豫,這才拿捏不準,如果孫權拿捏準了,算好這個賬,諸葛亮不來說他也會派魯肅去找劉備。
那麼他又為什麼在諸葛亮說的時候拍了這一闆呢?那隻有一個推論,就是在此之前已經有人幫孫權把賬算清楚了,他有了底才對諸葛亮拍了闆:“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操者。
” 那有人就會再問一個問題了,你說的把賬算清的這個人難道就不能夠是諸葛亮?不能夠。
為什麼不能夠呢?這不是水平問題,不是能力問題,諸葛亮的能力、水平确實很高,但是此刻不行。
是什麼問題呢?是立場問題,身份問題。
諸葛亮現在是什麼身份?是劉備集團的使節。
什麼立場?劉備的立場,不是孫權的立場,當然為了維護劉備的立場,他也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孫權的立場上替孫權謀劃一下,但不可能十分到位,孫權也不可能完全相信。
因為在孫權要算的這個賬裡面還有一筆賬,這就是我說不可能的第四個原因,什麼呢?就是孫權的決策不但要考慮江東集團的集團利益,還要考慮他孫權的個人利益。
而替孫權個人進行謀劃,絕不可能是諸葛亮,因為他是另一個集團派來的使節。
如果這個時候諸葛亮沒出山,他不是劉備的人,他還隐居在隆中,這個時候他飄然來到江東說一番話,那個可能起作用,他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講是能起作用的,但他已經是局中人了,這個身份改不了。
而設身處地貼心貼肺地替孫權謀劃的,隻可能是孫權自己的人,而且這個人還必須非常清楚孫權的心思,能夠和孫權達到心照不宣的默契,那麼這個人他是誰呢?請看下集――力挽狂瀾。
第二點,在投降曹操還是對抗曹操這個問題上,江東集團内部是有很有激烈的鬥争的。
這個有大量的材料可以證明,也就是說在江東集團存在着一個勢力很大的,我們叫它投降派也好,叫它降曹派也好,叫它鴿派也好,叫它主和派也好,反正是确實存在這麼一個力量,這個力量不可能是諸葛亮來了以後才冒出來的,他們早就存在了,而且江東集團也不可能是諸葛亮來了以後才關注到荊州的勢态,他應該是早就關注了,所以才有孫權派魯肅到當陽去見劉備這樣一件事情,就說明他們早就在關注這個形勢的發展了。
于是不同的意見應該也是早就形成了,那麼在這樣意見分歧的情況下,以孫權這樣一個會做領導的人,他怎麼可能不和家裡人先商量好了,統一了思想,統一了認識,僅憑一個陌生人,原來敵對集團的,明明自己打敗仗來求援的這麼一個人這麼慷慨陳辭一番,他就表态了,這個邏輯上講不通的。
第三點,孫權最後為什麼要決定聯合劉備抗曹操,要來幫劉備這一把呢?難道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那是李逵、那是武松、那是魯智深,那不是孫權,孫權不是江湖好漢。
再說了,孫權和劉備也不是哥們兒,他幹嗎來打這個抱不平,他是政治利益所使然,他是算賬的結果,他把賬算清楚了的。
而這個時候孫權為什麼猶豫不決?我們前面講過了,當時曹操往南一出兵,孫權馬上就派魯肅去找劉備,當時就是決定要聯合劉備來對抗曹操的,那麼這個時候為什麼猶豫了呢?因為他有一些賬算不清楚,哪些賬算不清楚呢?我們來幫他算它一算,第一,論親疏,孫權跟曹操親,跟劉備疏。
孫權和曹操是姻親,是親家,這個曹操的侄女嫁給了孫權的弟弟孫匡,曹操的兒子曹彰娶了孫權的侄女,這個輩分有點亂,但是他們确實是兒女親家;跟劉備呢,八杆子打不着,非親非故。
第二,論強弱,不要論了,明擺着的,誰強誰弱。
論情感,孫權對曹操是又怕又恨又不敢得罪;劉備呢,不關他死活,沒情感。
但是曹操把手伸到荊州來,孫權是不高興的,因為荊州這個地方是他孫權想要的,而且如果一旦劉備被曹操滅了,孫權會感到威脅,這個也是肯定的。
但是如果貿然地幫助劉備那就等于和曹操翻臉,曹操也是得罪不起的,也是要給自己惹來麻煩的,那麼現在賬是個什麼樣的賬呢?幫助劉備引火燒身,不幫劉備助纣為虐,反過來也一樣,不幫劉備唇亡齒寒,幫助劉備養虎遺患,因為劉備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你這回幫了他,他難道将來就不打你的主意,他羽翼豐滿了以後,你以為他是那麼好玩的嗎?所以孫權猶豫,他算過來算過去他這個賬算不清楚,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守中立了。
也不行,你想當年曹操跟袁紹打仗的時候,劉表就守中立,最後怎麼樣呢?曹操把袁家滅了以後滅劉表。
所以幫劉備不是,不幫劉備不是,守中立也不是,這才猶豫,這才拿捏不準,如果孫權拿捏準了,算好這個賬,諸葛亮不來說他也會派魯肅去找劉備。
那麼他又為什麼在諸葛亮說的時候拍了這一闆呢?那隻有一個推論,就是在此之前已經有人幫孫權把賬算清楚了,他有了底才對諸葛亮拍了闆:“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操者。
” 那有人就會再問一個問題了,你說的把賬算清的這個人難道就不能夠是諸葛亮?不能夠。
為什麼不能夠呢?這不是水平問題,不是能力問題,諸葛亮的能力、水平确實很高,但是此刻不行。
是什麼問題呢?是立場問題,身份問題。
諸葛亮現在是什麼身份?是劉備集團的使節。
什麼立場?劉備的立場,不是孫權的立場,當然為了維護劉備的立場,他也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孫權的立場上替孫權謀劃一下,但不可能十分到位,孫權也不可能完全相信。
因為在孫權要算的這個賬裡面還有一筆賬,這就是我說不可能的第四個原因,什麼呢?就是孫權的決策不但要考慮江東集團的集團利益,還要考慮他孫權的個人利益。
而替孫權個人進行謀劃,絕不可能是諸葛亮,因為他是另一個集團派來的使節。
如果這個時候諸葛亮沒出山,他不是劉備的人,他還隐居在隆中,這個時候他飄然來到江東說一番話,那個可能起作用,他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講是能起作用的,但他已經是局中人了,這個身份改不了。
而設身處地貼心貼肺地替孫權謀劃的,隻可能是孫權自己的人,而且這個人還必須非常清楚孫權的心思,能夠和孫權達到心照不宣的默契,那麼這個人他是誰呢?請看下集――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