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二十一講 臨危受命
關燈
小
中
大
、智激周瑜、折沖尊俎、縱橫捭阖,令多少古往今來的讀者們如癡如醉。
小說家筆下的諸葛亮是潇灑的,而曆史上,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他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那麼諸葛亮見到孫權以後,出場不凡。
我們要知道他現在是作為一個剛剛打敗了仗的這樣一個政治和軍事集團的代表來求援的,而當時的形勢是什麼樣子的呢?是曹操最強,劉備最弱,孫權中強,所以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強強聯合,它是強弱聯合。
那麼這個話是非常難講的,要說服對方很不容易,現在我們打個比方,一個小企業你想和一個大企業聯合一下,那一般這小老闆見了大老闆他就氣短啊,他會怯場啊,他牛不起來啊。
但是諸葛亮非常大氣,賓主見面以後自然會有一番寒暄和客套,進入正題以後諸葛亮出手不凡,他從什麼地方說起呢?他不說我來求援,從頭到尾沒有說“求援”這兩個字,他從哪裡說起呢?天下大勢。
他說:“海内大亂,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
”這個開場白非常之精彩,“海内大亂”四個字就把整個國家和時代的情況全說清楚了,然後并列地推出兩句話來,“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這個并列句裡面是有文章的,什麼文章呢?我們知道天下大亂以後是個什麼狀态呢?是諸侯割據,群雄并起,就是如果我們來寫這段曆史的話,我要用十六個字,“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我得這樣說。
他不說,董卓不提,呂布不提,袁紹不提,袁術不提,什麼張繡、公孫瓒七七八八的都不提,隻說兩個,“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給人感覺就是天下大亂以後,隻有三家,沒有那麼多。
那麼或者有人會說這個時候什麼袁術、袁紹、呂布、張繡都沒啦,可以不提,好,那還有沒有有的?有啊,對不對,這個蜀還有劉璋啊,漢中還有張魯,西北還有韓遂、馬超他們,也不提。
可能又會說現在我們是談荊州問題,可以不提他們,對,談荊州問題你就應該說與曹操并争荊州。
為什麼要說與曹操并争天下呢? 實際上在這裡,諸葛亮不動聲色地悄悄地把他隆中對的戰略思想把它傳遞過去了。
不但傳遞了這樣的一個思想,而且傳遞了第二個思想,就是你孫權集團和我們劉備集團是統一戰線,為什麼呢?是我們與曹操并争天下,你看他那個用詞,“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他劃得清清楚楚,咱們兩個是一家,他是另一家,他是敵人,他就把這個敵我友的界限又劃出來了。
我們知道政治鬥争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分清楚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政治鬥争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是不可以不說的,但是你不能刻意地去說,不能很用心、很故意地去說,你那樣去說會引起對方的猜疑,“什麼意思?誰跟你統一戰線?”它引起反感,你跟我統一戰線,知道我多大嗎?我江東六郡十萬之衆,你多大呢?你不就是一郡之地嗎,還是劉琦的,你不就兩萬人馬嗎,還有一半也是劉琦的,就你這,跟我統一戰線?他要反感。
但是現在他是說什麼呢?說曆史,說形勢,那對方接受。
那麼對方一接受,好了,第一個,用這樣一段分析形勢的話,諸葛亮獲得了和孫權談判平起平坐的對等地位,這是很重要的,你這個談判一不對等,那簽訂的就是不平等條約嘛,對等了。
第二,諸葛亮不動聲色地把孫權置于和曹操的敵對地位,我們兩個和曹操并争天下,本來孫權這個時候還沒有下決心是跟曹操敵對不敵對的,但是你這形勢一分析他好像就天然已經敵對了,不動聲色地就把孫權已經拉下水了,所以他這一段開場白非常精彩。
*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可以說是不辱使命、不負衆望,他高瞻遠矚、大氣磅礴,幾句話就提升了自己的位置,這确實體現了諸葛亮傑出的外交才能。
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孫權也不是等閑之輩,文韬武略樣樣不低于别人,決非是幾句話就能蒙混過去的,何況,劉備剛剛大敗,孫權則其實是準備觀望的。
那麼諸葛亮接下來會怎麼說呢?孫權又會怎麼回應諸葛亮呢?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不能回避的,就是劉備剛剛打敗了仗,你總不能說我們大獲全勝啊如何如何,那怎麼說呢?哎,一筆帶過,我們不是剛前面說與曹操并争天下嘛,那就說曹操怎麼樣了,曹操怎麼樣了?說曹操不得了,如何如何。
那麼如何如何了以後呢,我們劉豫州英雄無所用武,那麼劉豫州就沒有用武之地了,“請将軍量力處之”。
他話鋒一轉,剛剛說完我們劉豫州英雄無所用武以後,他話鋒一轉就過去了,請将軍量力處之,請你考慮考慮!考慮什麼?考慮你怎麼辦。
明明是他來求援,明明自己有事,新敗之後,英雄無所用武,不說我怎麼辦,他說你怎麼辦,一腳就把球踢過去了。
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因為這個時候他必須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替對方想一想,也就是告訴你孫權說
小說家筆下的諸葛亮是潇灑的,而曆史上,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他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那麼諸葛亮見到孫權以後,出場不凡。
我們要知道他現在是作為一個剛剛打敗了仗的這樣一個政治和軍事集團的代表來求援的,而當時的形勢是什麼樣子的呢?是曹操最強,劉備最弱,孫權中強,所以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強強聯合,它是強弱聯合。
那麼這個話是非常難講的,要說服對方很不容易,現在我們打個比方,一個小企業你想和一個大企業聯合一下,那一般這小老闆見了大老闆他就氣短啊,他會怯場啊,他牛不起來啊。
但是諸葛亮非常大氣,賓主見面以後自然會有一番寒暄和客套,進入正題以後諸葛亮出手不凡,他從什麼地方說起呢?他不說我來求援,從頭到尾沒有說“求援”這兩個字,他從哪裡說起呢?天下大勢。
他說:“海内大亂,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
”這個開場白非常之精彩,“海内大亂”四個字就把整個國家和時代的情況全說清楚了,然後并列地推出兩句話來,“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這個并列句裡面是有文章的,什麼文章呢?我們知道天下大亂以後是個什麼狀态呢?是諸侯割據,群雄并起,就是如果我們來寫這段曆史的話,我要用十六個字,“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我得這樣說。
他不說,董卓不提,呂布不提,袁紹不提,袁術不提,什麼張繡、公孫瓒七七八八的都不提,隻說兩個,“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給人感覺就是天下大亂以後,隻有三家,沒有那麼多。
那麼或者有人會說這個時候什麼袁術、袁紹、呂布、張繡都沒啦,可以不提,好,那還有沒有有的?有啊,對不對,這個蜀還有劉璋啊,漢中還有張魯,西北還有韓遂、馬超他們,也不提。
可能又會說現在我們是談荊州問題,可以不提他們,對,談荊州問題你就應該說與曹操并争荊州。
為什麼要說與曹操并争天下呢? 實際上在這裡,諸葛亮不動聲色地悄悄地把他隆中對的戰略思想把它傳遞過去了。
不但傳遞了這樣的一個思想,而且傳遞了第二個思想,就是你孫權集團和我們劉備集團是統一戰線,為什麼呢?是我們與曹操并争天下,你看他那個用詞,“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他劃得清清楚楚,咱們兩個是一家,他是另一家,他是敵人,他就把這個敵我友的界限又劃出來了。
我們知道政治鬥争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分清楚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政治鬥争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是不可以不說的,但是你不能刻意地去說,不能很用心、很故意地去說,你那樣去說會引起對方的猜疑,“什麼意思?誰跟你統一戰線?”它引起反感,你跟我統一戰線,知道我多大嗎?我江東六郡十萬之衆,你多大呢?你不就是一郡之地嗎,還是劉琦的,你不就兩萬人馬嗎,還有一半也是劉琦的,就你這,跟我統一戰線?他要反感。
但是現在他是說什麼呢?說曆史,說形勢,那對方接受。
那麼對方一接受,好了,第一個,用這樣一段分析形勢的話,諸葛亮獲得了和孫權談判平起平坐的對等地位,這是很重要的,你這個談判一不對等,那簽訂的就是不平等條約嘛,對等了。
第二,諸葛亮不動聲色地把孫權置于和曹操的敵對地位,我們兩個和曹操并争天下,本來孫權這個時候還沒有下決心是跟曹操敵對不敵對的,但是你這形勢一分析他好像就天然已經敵對了,不動聲色地就把孫權已經拉下水了,所以他這一段開場白非常精彩。
*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可以說是不辱使命、不負衆望,他高瞻遠矚、大氣磅礴,幾句話就提升了自己的位置,這确實體現了諸葛亮傑出的外交才能。
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孫權也不是等閑之輩,文韬武略樣樣不低于别人,決非是幾句話就能蒙混過去的,何況,劉備剛剛大敗,孫權則其實是準備觀望的。
那麼諸葛亮接下來會怎麼說呢?孫權又會怎麼回應諸葛亮呢?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不能回避的,就是劉備剛剛打敗了仗,你總不能說我們大獲全勝啊如何如何,那怎麼說呢?哎,一筆帶過,我們不是剛前面說與曹操并争天下嘛,那就說曹操怎麼樣了,曹操怎麼樣了?說曹操不得了,如何如何。
那麼如何如何了以後呢,我們劉豫州英雄無所用武,那麼劉豫州就沒有用武之地了,“請将軍量力處之”。
他話鋒一轉,剛剛說完我們劉豫州英雄無所用武以後,他話鋒一轉就過去了,請将軍量力處之,請你考慮考慮!考慮什麼?考慮你怎麼辦。
明明是他來求援,明明自己有事,新敗之後,英雄無所用武,不說我怎麼辦,他說你怎麼辦,一腳就把球踢過去了。
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因為這個時候他必須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替對方想一想,也就是告訴你孫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