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十六講 三顧茅廬
關燈
小
中
大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曆史。
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隻有五個字,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
那麼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
這一段故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傳神地演義,他用劉備的禮賢下士,烘托出了一個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諸葛亮。
《三國演義》花了将近兩個章節的篇幅來描寫劉備與諸葛亮的會見,但是在史書《三國志》中,對于這一段隻有五個字的介紹:“凡三往,乃見”。
那麼,三顧茅廬究竟是怎麼回事?曆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三顧茅廬的事情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曆史,《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曆史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
按照這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标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
于是諸葛亮就北上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後,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
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後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麼事,自己就拿了一個牦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将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着牦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麼話?聊以忘憂了。
諸葛亮說,将軍,您想一想劉鎮南――劉鎮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南将軍,所以簡稱他劉鎮南――諸葛亮說請問将軍,劉鎮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
諸葛亮又問,那将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
諸葛亮說,劉鎮南也比不上曹操,将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着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麼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财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麼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麼荊州就強大了。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麼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沖突。
《三國志》有沒有根據呢?有,根據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
我們現在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後出師表》,這個《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争議的,曆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僞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
那麼《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
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後,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裡面也是這麼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裡面了,同時他發了一個議論,他說曆史上由于曆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沖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關于三顧茅廬,史書《魏略》《九州春秋》和諸葛亮《出師表》裡的記載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它還完全颠覆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小說中的三顧茅廬。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三次走進卧龍岡,拜訪韬光養晦的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成就帝業。
這一段被世代讀者傳唱的佳話,為什麼在史書上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呢?在曆史的真實上,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這個事情為什麼如此奇怪呢?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曆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
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麼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裡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業,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于他來說
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隻有五個字,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
那麼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
這一段故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傳神地演義,他用劉備的禮賢下士,烘托出了一個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諸葛亮。
《三國演義》花了将近兩個章節的篇幅來描寫劉備與諸葛亮的會見,但是在史書《三國志》中,對于這一段隻有五個字的介紹:“凡三往,乃見”。
那麼,三顧茅廬究竟是怎麼回事?曆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三顧茅廬的事情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曆史,《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曆史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
按照這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标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
于是諸葛亮就北上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後,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
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後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麼事,自己就拿了一個牦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将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着牦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麼話?聊以忘憂了。
諸葛亮說,将軍,您想一想劉鎮南――劉鎮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南将軍,所以簡稱他劉鎮南――諸葛亮說請問将軍,劉鎮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
諸葛亮又問,那将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
諸葛亮說,劉鎮南也比不上曹操,将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着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麼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财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麼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麼荊州就強大了。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麼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沖突。
《三國志》有沒有根據呢?有,根據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
我們現在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後出師表》,這個《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争議的,曆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僞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
那麼《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
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後,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裡面也是這麼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裡面了,同時他發了一個議論,他說曆史上由于曆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沖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關于三顧茅廬,史書《魏略》《九州春秋》和諸葛亮《出師表》裡的記載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它還完全颠覆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小說中的三顧茅廬。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三次走進卧龍岡,拜訪韬光養晦的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成就帝業。
這一段被世代讀者傳唱的佳話,為什麼在史書上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呢?在曆史的真實上,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這個事情為什麼如此奇怪呢?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曆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
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麼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裡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業,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于他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