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十五講 慧眼所見
關燈
小
中
大
在諸葛亮26歲出山時,他面前有三條道路可供選擇:一是選擇勢力強大的曹操,二是選擇雄據一方的孫權,三是選擇擁兵自保的劉表。
此時的劉備正寄人籬下、一籌莫展,似乎很難會在諸葛亮的選擇之列,然而事實上,諸葛亮卻偏偏選擇了無立足之地的劉備。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投效曹操和孫權,而惟獨看重劉備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慧眼所見。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最受世人贊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重要曆史人物,他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建安十二年,二十六的諸葛亮結束了他多年的隐居生活,走出了山林。
正如劉備是一個謎,諸葛亮也是一個謎。
他似乎是上天專為劉備準備的人才,他也似乎一直在等待劉備的召喚,在衆多的可供投靠報效的人群之中,諸葛亮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劉備,這是古往今來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一個問題。
諸葛亮為什麼會對劉備情有獨鐘?他在劉備身上究竟看到了什麼?諸葛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諸葛亮出山的前前後後,《易中天品三國》之“慧眼所見”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我們這一集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當時衆多的英雄人物當中,諸葛亮為什麼一眼就看中了劉備呢?這個我們就要稍微地講一下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尤其是他的青年時代是怎樣的。
從陳壽的《三國志》那裡我們得知,諸葛亮是一個少年天才,陳壽的《三國志》對諸葛亮有這樣一個描述,陳壽在寫《三國志》之前為諸葛亮編了一個文集,他把諸葛亮的文集上交給皇帝的時候寫了一篇表文叫做《上諸葛亮集表》,在這個表文裡面陳壽是這樣描述諸葛亮的: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 諸葛亮是一個少年天才,也是一個帥哥,身高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偉,不僅僅是個子高,當時人都覺得他很特别。
他的身世我們知道的不多,隻知道他是一個孤兒,從小跟着叔父諸葛玄生長成人,諸葛玄來到荊州以後諸葛亮也來到了荊州,住在隆中。
諸葛亮到了隆中以後過的是一個耕讀生活,所謂耕讀生活就是一邊種地、一邊讀書,後來諸葛亮在自己的《出師表》裡面是這樣描述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 那麼這句話,苟全性命、不求聞達恐怕是有點套話的意思,那你不求聞達你最後出山幹什麼呢?“躬耕于南陽”,這個事情看起來是真的,但是這個事情它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靠種地來謀生,但是根據諸葛亮的家世來看倒不至于是一個普通農民,因此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參加農業生産在當時也是一種雅興,是一種雅事,後來我們看嵇康,嵇康是打鐵的,你說他就是個鐵匠嗎?他不是,用現在的話說是玩兒酷。
當然諸葛亮到底是謀生還是雅興現在我們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以肯定一條,不管是出于哪一個原因,諸葛亮種地的時候一定是分認真,因為諸葛亮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就是做事情一絲不苟,這個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而且他當了丞相以後事必躬親,所有的事情他都是親曆親為,我懷疑這是他在隆中種地的時候就養成的習慣。
但是另一方面,諸葛亮讀書卻很馬虎,《三國志》的說法是“觀其大略”,就是說諸葛亮的朋友們讀書都非常認真,字字推敲,諸葛亮拿來一看,一目十行,觀其大略,相當于後來陶淵明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
這其實是會讀書,觀其大略就是能夠掌握精髓,不求甚解就是善于抓住要害,這叫做會讀書,而且在我看來,一個人隻要不是做學問的,讀書就應該像諸葛亮和陶淵明說的那樣觀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摳那些很小很細的小問題,這正如一個要得天下的人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大氣的人。
除了耕田和讀書以外,諸葛亮還有兩個愛好,一個是抱膝長嘯,一個是好為梁父吟。
“長嘯”是什麼呢?長嘯我估計是種導引之術,就是一口氣從丹田提上來,從喉管裡發出去;那麼“梁父吟”呢?梁父吟原來是一種葬歌,葬禮上唱的歌,是比較悲涼的。
那麼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諸葛亮在隆中的時候,一個身長八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山林之間,坐在一塊石頭上,兩個手抱住自己的膝蓋,望着那山林,一聲長嘯,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啊。
我覺得在諸葛亮的嘯和他的歌裡面,體現了他博大的對人生、對社會的悲憫情懷,慷慨悲涼,它體現了諸葛亮對世事人生的深度關切。
這就是典型的國士了,而且是無雙國士,國士的特點
此時的劉備正寄人籬下、一籌莫展,似乎很難會在諸葛亮的選擇之列,然而事實上,諸葛亮卻偏偏選擇了無立足之地的劉備。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投效曹操和孫權,而惟獨看重劉備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慧眼所見。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最受世人贊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重要曆史人物,他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建安十二年,二十六的諸葛亮結束了他多年的隐居生活,走出了山林。
正如劉備是一個謎,諸葛亮也是一個謎。
他似乎是上天專為劉備準備的人才,他也似乎一直在等待劉備的召喚,在衆多的可供投靠報效的人群之中,諸葛亮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劉備,這是古往今來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一個問題。
諸葛亮為什麼會對劉備情有獨鐘?他在劉備身上究竟看到了什麼?諸葛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諸葛亮出山的前前後後,《易中天品三國》之“慧眼所見”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我們這一集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當時衆多的英雄人物當中,諸葛亮為什麼一眼就看中了劉備呢?這個我們就要稍微地講一下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尤其是他的青年時代是怎樣的。
從陳壽的《三國志》那裡我們得知,諸葛亮是一個少年天才,陳壽的《三國志》對諸葛亮有這樣一個描述,陳壽在寫《三國志》之前為諸葛亮編了一個文集,他把諸葛亮的文集上交給皇帝的時候寫了一篇表文叫做《上諸葛亮集表》,在這個表文裡面陳壽是這樣描述諸葛亮的: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 諸葛亮是一個少年天才,也是一個帥哥,身高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偉,不僅僅是個子高,當時人都覺得他很特别。
他的身世我們知道的不多,隻知道他是一個孤兒,從小跟着叔父諸葛玄生長成人,諸葛玄來到荊州以後諸葛亮也來到了荊州,住在隆中。
諸葛亮到了隆中以後過的是一個耕讀生活,所謂耕讀生活就是一邊種地、一邊讀書,後來諸葛亮在自己的《出師表》裡面是這樣描述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 那麼這句話,苟全性命、不求聞達恐怕是有點套話的意思,那你不求聞達你最後出山幹什麼呢?“躬耕于南陽”,這個事情看起來是真的,但是這個事情它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靠種地來謀生,但是根據諸葛亮的家世來看倒不至于是一個普通農民,因此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參加農業生産在當時也是一種雅興,是一種雅事,後來我們看嵇康,嵇康是打鐵的,你說他就是個鐵匠嗎?他不是,用現在的話說是玩兒酷。
當然諸葛亮到底是謀生還是雅興現在我們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以肯定一條,不管是出于哪一個原因,諸葛亮種地的時候一定是分認真,因為諸葛亮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就是做事情一絲不苟,這個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而且他當了丞相以後事必躬親,所有的事情他都是親曆親為,我懷疑這是他在隆中種地的時候就養成的習慣。
但是另一方面,諸葛亮讀書卻很馬虎,《三國志》的說法是“觀其大略”,就是說諸葛亮的朋友們讀書都非常認真,字字推敲,諸葛亮拿來一看,一目十行,觀其大略,相當于後來陶淵明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
這其實是會讀書,觀其大略就是能夠掌握精髓,不求甚解就是善于抓住要害,這叫做會讀書,而且在我看來,一個人隻要不是做學問的,讀書就應該像諸葛亮和陶淵明說的那樣觀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摳那些很小很細的小問題,這正如一個要得天下的人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大氣的人。
除了耕田和讀書以外,諸葛亮還有兩個愛好,一個是抱膝長嘯,一個是好為梁父吟。
“長嘯”是什麼呢?長嘯我估計是種導引之術,就是一口氣從丹田提上來,從喉管裡發出去;那麼“梁父吟”呢?梁父吟原來是一種葬歌,葬禮上唱的歌,是比較悲涼的。
那麼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諸葛亮在隆中的時候,一個身長八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山林之間,坐在一塊石頭上,兩個手抱住自己的膝蓋,望着那山林,一聲長嘯,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啊。
我覺得在諸葛亮的嘯和他的歌裡面,體現了他博大的對人生、對社會的悲憫情懷,慷慨悲涼,它體現了諸葛亮對世事人生的深度關切。
這就是典型的國士了,而且是無雙國士,國士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