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十五講 慧眼所見

關燈
答案早都有了,《三國志》怎麼說他?“每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什麼人,名相,樂毅是什麼人,名将,諸葛亮的目标很清楚,出将入相,建功立業,驚天偉地。

    所以他的志向是非常大的,他這麼大個志向他就必須給自己選個好老闆。

    因為我們知道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一個有抱負、有作為的人他可以有三種選擇,第一種就是像曹操那樣,自己打江山;第二種像周瑜那樣,幫别人打江山;第三種就是像那些隐士一樣,我誰也不幫在家待着。

    諸葛亮顯然選擇的是做一個賢相,做一個名将,做一個平治天下的定鼎之臣,所以他一定要給自己選個好老闆。

     那麼諸葛亮放眼望去,這麼多的公司,這麼多的企業,這麼多老闆,選哪個?最方便的是劉表,曹操和孫權他也在招攬人才,――劉備這個時候還沒成氣候――他決定都不選擇,為什麼呢?劉表太差、曹操太強、孫權空間太小。

    劉表的差我們以後再說,這裡提一句,就是當時中原動亂的時候中原很多的人才都跑到了荊州,劉表一個都不能用,這樣一個根本不會用人的人諸葛亮很快地就把他pass了;曹操呢,曹操太強了,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自己就是一個一等一的人才,諸葛亮過去了以後擺哪個位置啊;那麼孫權呢,孫權這邊也不行,孫權一文一武兩個重臣一個張昭一個周瑜,跟孫家的關系非同一般,那叫升堂拜母,就是張昭和周瑜都是享受了升堂拜母待遇的,升堂拜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到了孫權或者孫策,準确說是孫策了,到孫策家裡請他們到後堂去拜見孫策的母親,人了幹兒子的,所以諸葛亮如果到了江東地位肯定在張昭和周瑜之下,甚至在魯肅之下,這是諸葛亮不願意的。

     因為諸葛亮的目标很清楚,就是我到了這個老闆那裡,一要見用,就是被他用,第二要重用,第三最好專用,這個他是很明确的。

    那麼孫權這個地方顯然是空間太小。

    因此對于他來說,最好的選擇是一個什麼呢?是一個将來能夠成就霸業或者帝業的還不成氣候的英雄,最好是能夠成就帝業,就是将來能做皇帝,退一步不能成就帝業成就霸業,稱霸一方也可以,但是現在要不成氣候,是個候補皇帝。

    也就是說這個人要有志向,要有條件,但是志向不明顯,甚至不明确,他的條件還不成熟,還有欠缺,所以才需要我諸葛亮去幫助他。

    也就是說諸葛亮還要求自己到了這個集團以後有大顯身手的空間和可能,他是要做事的。

    那麼請大家想想,符合這個條件的是誰呢?隻有一個人,他就是劉備。

     *胸懷大志的諸葛亮,密切關注着時勢和時局。

    經過一番對比,他決定既不選擇擁有政治優勢的曹操,也不選擇文韬武略的孫權,而最終把目标鎖定在了劉備身上。

    諸葛亮的這一舉動,成為他讓人不解的最大謎團,因為此時的劉備還寄人籬下,依附于劉表,這樣一個勢單力薄的人,為什麼會吸引諸葛亮的目光,劉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什麼特殊的魅力呢? 我覺得劉備作為一個候補皇帝是很合格的,第一,他有帝王之分,就是他有成為一個皇帝的可能性,可能性在哪裡呢?兩點,第一,出身,劉備是劉氏宗室,是皇帝家族的人,當然他這個血緣關系已經非常淡薄了,甚至不大說得清楚,但是他亮出這個招牌以後大家都也還認了,而且細細排起來,當今聖上還得喚他一聲叔,叫做劉皇叔,他是皇帝的叔叔呀,那麼如果說這個皇帝不中用了,換他叔叔來當比換一個外姓人來當在當時還是要方便一些,說得過去一些,這是一條。

    第二條呢,劉備的形象好,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帝王之相,不像曹操,孫權形象也好的,這三個人當中形象最差的就是曹操,這也是曹操最後不敢稱帝的原因之一,是個次要原因,但是也是個原因,我們今天當然主張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古人不這麼看,古人他以貌取人,很講究形象的。

    曹操這個人形象不好,望之不似人君,一看上去不像個皇帝樣,這個不行,劉備像,孫權也像。

     第二,劉備有帝王之志,就是他是想當皇帝的。

    劉備兩個兒子叫什麼呢?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禅,合起來就是“封禅”,封禅是什麼呢?封禅是中國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儀式,這裡面有兩個條件,或者說有三個條件,第一個,這個祭祀主體隻能是皇帝,第二個,還不是一般的皇帝都可以,要有德之君,你無德還沒有資格,第三個就是祭奠是要在泰山上做的。

    就是在泰山頂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腳下祭地叫做“禅”,合起來叫封禅,你劉備如果不相當皇帝你把兒子叫封禅幹什麼?那說明他想當皇帝。

     第三點,劉備有帝王之術。

    劉備這個人自稱是漢高祖劉邦的很遠很遠的後代了,我剛才說了這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