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十四講 天生奇才
關燈
小
中
大
義兵,誅兇暴,你靠的是什麼?誠信啊,你靠的是誠以待人才有今天,現在劉備一個英雄走投無路來投奔我們,我們如果殺了他,天下人會怎麼想呢?所以郭嘉說,不能随便殺:
“以一人之患,絕四海之望,請明公慎之。
” 另一個記載是《傅子》,《傅子》這本書裡面講曹操放劉備,郭嘉趕快去找曹操說,劉備這個人放不得的,因為他是英雄,他放出去肯定他要鬧出些動靜來,郭嘉說: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 敵人放走了以後後患無窮,明公你要早做安排。
也就是說有人要殺劉備郭嘉說殺不得,有人說要放劉備郭嘉說放不得,所以裴松之的注說,這兩個是相反的啊。
其實不相反,是一緻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郭嘉從來就沒有說要殺劉備,郭嘉說的是“宜早為之所”,就是劉備這個人你一定要早做安排,安排不等于殺啊,在這個問題上我同意周澤雄先生的觀點,周澤雄先生說郭嘉的主張是既不能殺、也不能放,怎麼辦?軟禁,你把他軟禁起來嘛,,既不丢失人心,又不放跑敵人。
但是很奇怪的是曹操這回怎麼好像沒領悟啊,這也可能這個事情實在太敏感了,郭嘉不便說穿,沒有把軟禁這兩個字說出來,隻是說你早做安排,曹操也不知道一個什麼原因他就沒明白。
當然了,就是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再料事如神他也算不到六年之後隆中會走出來一個諸葛亮,這是他算不到的,這叫做人算不如天算。
*劉備有了諸葛亮,三國的曆史就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的事業越做越大,最終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國的基業。
而郭嘉輔佐曹操,也使曹操的事業一帆風順,成功地平定和統一了中國北方。
所以,諸葛亮和郭嘉對他們的輔佐對象來說都非常重要,那麼,在他們身上有什麼共同之處呢? 諸葛亮和郭嘉是三國史上非常難得的兩個天才,他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他們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的時候27歲,諸葛亮出山的時候26歲,而且一出來就表現得非常地成熟,對于時局看得很清楚,而且每一個主張都能夠實施;第二點,這兩個人都審于量主,就是這兩個人都會為自己選老闆,郭嘉是先投靠了袁紹然後改換門庭去找曹操,諸葛亮是坐在隆中不動等着劉備出來,而且他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給自己選老闆呢?是普天下的人都認為袁紹是個績優股的時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紹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認為劉備是垃圾股的時候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績優股,這兩個人現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們就别幹了這事,那錢都被他們賺了;第三個呢,他們都謀功為高,他們對各自集團的貢獻都非常之大;第四個呢,他們都忠心耿耿,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郭嘉也是這樣,後來曹操回憶郭嘉說郭嘉這個人身體不好,看來這個年輕人是比較弱的,體格不太好,而且生活也不太檢點,可能酗酒之類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38歲就去世了,他說郭嘉其實是知道自己的,他總說我身體不好,我不适合在南方生活,我如果到了南方我肯定要死,但是每次跟他讨論問題的時候他都說要打荊州,曹操說這是拼了命來為我立功啊,說我雖然現在給他讨了封、讨了賞、寫了很多文章來表彰他,可是對于一個死了的人有什麼用啊!郭嘉啊,奉孝啊,所以他才痛哭流涕地說:痛哉奉孝,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第五個相同之處,就是他們都與托以後世有關,諸葛亮這個沒有問題,劉備是托孤的,白帝城托孤把劉禅托給了諸葛亮,而曹操自己說他也是準備自己百年之後把後事托付給郭嘉的,沒想到郭嘉先我而去。
所以郭嘉的去世對于曹操來說真是重大損失,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們看不到曹操把後事托付給郭嘉的那一天;也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們沒能看到這兩個天才的鬥智,如果郭嘉還在,他和諸葛亮肯定有一場智鬥的戲好看,這個我們沒看上;也由于他的過早去世,他的名氣沒有諸葛亮那麼大,他的形象沒有諸葛亮那麼閃光。
諸葛亮26歲出山,54歲病逝,為劉備集團服務了28年,其中有11年是大權獨攬。
而郭嘉呢,27歲出山,38歲去世,為曹操服務了11年,官職隻是軍師祭酒,軍師祭酒就是參謀,連參謀長都不是,作為後來人,我們确實為郭嘉感到惋惜。
郭嘉的不幸,是曹操的不幸,是劉備的大幸,何況劉備現在已經有了諸葛亮了。
奇怪的是,諸葛亮這個人在此之前一直隐居在隆中,他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劉備對他的召喚。
這就引起了我們的一個興趣,我們很想知道,劉備身上究竟有什麼東西讓諸葛亮這個天才如此地看重呢?請看下集――慧眼所見。
” 另一個記載是《傅子》,《傅子》這本書裡面講曹操放劉備,郭嘉趕快去找曹操說,劉備這個人放不得的,因為他是英雄,他放出去肯定他要鬧出些動靜來,郭嘉說: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 敵人放走了以後後患無窮,明公你要早做安排。
也就是說有人要殺劉備郭嘉說殺不得,有人說要放劉備郭嘉說放不得,所以裴松之的注說,這兩個是相反的啊。
其實不相反,是一緻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郭嘉從來就沒有說要殺劉備,郭嘉說的是“宜早為之所”,就是劉備這個人你一定要早做安排,安排不等于殺啊,在這個問題上我同意周澤雄先生的觀點,周澤雄先生說郭嘉的主張是既不能殺、也不能放,怎麼辦?軟禁,你把他軟禁起來嘛,,既不丢失人心,又不放跑敵人。
但是很奇怪的是曹操這回怎麼好像沒領悟啊,這也可能這個事情實在太敏感了,郭嘉不便說穿,沒有把軟禁這兩個字說出來,隻是說你早做安排,曹操也不知道一個什麼原因他就沒明白。
當然了,就是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再料事如神他也算不到六年之後隆中會走出來一個諸葛亮,這是他算不到的,這叫做人算不如天算。
*劉備有了諸葛亮,三國的曆史就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的事業越做越大,最終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國的基業。
而郭嘉輔佐曹操,也使曹操的事業一帆風順,成功地平定和統一了中國北方。
所以,諸葛亮和郭嘉對他們的輔佐對象來說都非常重要,那麼,在他們身上有什麼共同之處呢? 諸葛亮和郭嘉是三國史上非常難得的兩個天才,他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他們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的時候27歲,諸葛亮出山的時候26歲,而且一出來就表現得非常地成熟,對于時局看得很清楚,而且每一個主張都能夠實施;第二點,這兩個人都審于量主,就是這兩個人都會為自己選老闆,郭嘉是先投靠了袁紹然後改換門庭去找曹操,諸葛亮是坐在隆中不動等着劉備出來,而且他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給自己選老闆呢?是普天下的人都認為袁紹是個績優股的時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紹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認為劉備是垃圾股的時候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績優股,這兩個人現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們就别幹了這事,那錢都被他們賺了;第三個呢,他們都謀功為高,他們對各自集團的貢獻都非常之大;第四個呢,他們都忠心耿耿,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郭嘉也是這樣,後來曹操回憶郭嘉說郭嘉這個人身體不好,看來這個年輕人是比較弱的,體格不太好,而且生活也不太檢點,可能酗酒之類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38歲就去世了,他說郭嘉其實是知道自己的,他總說我身體不好,我不适合在南方生活,我如果到了南方我肯定要死,但是每次跟他讨論問題的時候他都說要打荊州,曹操說這是拼了命來為我立功啊,說我雖然現在給他讨了封、讨了賞、寫了很多文章來表彰他,可是對于一個死了的人有什麼用啊!郭嘉啊,奉孝啊,所以他才痛哭流涕地說:痛哉奉孝,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第五個相同之處,就是他們都與托以後世有關,諸葛亮這個沒有問題,劉備是托孤的,白帝城托孤把劉禅托給了諸葛亮,而曹操自己說他也是準備自己百年之後把後事托付給郭嘉的,沒想到郭嘉先我而去。
所以郭嘉的去世對于曹操來說真是重大損失,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們看不到曹操把後事托付給郭嘉的那一天;也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們沒能看到這兩個天才的鬥智,如果郭嘉還在,他和諸葛亮肯定有一場智鬥的戲好看,這個我們沒看上;也由于他的過早去世,他的名氣沒有諸葛亮那麼大,他的形象沒有諸葛亮那麼閃光。
諸葛亮26歲出山,54歲病逝,為劉備集團服務了28年,其中有11年是大權獨攬。
而郭嘉呢,27歲出山,38歲去世,為曹操服務了11年,官職隻是軍師祭酒,軍師祭酒就是參謀,連參謀長都不是,作為後來人,我們确實為郭嘉感到惋惜。
郭嘉的不幸,是曹操的不幸,是劉備的大幸,何況劉備現在已經有了諸葛亮了。
奇怪的是,諸葛亮這個人在此之前一直隐居在隆中,他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劉備對他的召喚。
這就引起了我們的一個興趣,我們很想知道,劉備身上究竟有什麼東西讓諸葛亮這個天才如此地看重呢?請看下集――慧眼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