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十講 勝敗有憑
關燈
小
中
大
高興,誰提意見他讨厭誰。
田豐不斷地提意見,下了大獄,沮授不斷地提意見,把他冷落在一邊。
實際上我們前邊講到袁紹的指揮失誤,每一次指揮之前其實都有沮授的正确意見,他就是不聽,因為沮授不會順着他的毛摸,不會吹牛拍馬、阿谀奉承,袁紹就喜歡郭圖這樣會拍馬屁的人,最後形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就使我們覺得袁紹這個人好像有一種天才,凡是對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見他一定是不聽的,凡是對他不利的錯誤的意見他一定是要聽的,那才是怪了。
*有人說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無論是哪一個集團,他們的麾下都有很多謀士和才子,這些謀士的謀略直接影響着事态的進展。
在袁紹手下也不乏這些謀士,他們的聰明才智完全不亞于曹操集團的謀士們,這對于袁紹來說無疑又是一張王牌,那麼袁紹是如何出牌的呢?足智多謀的謀士們會給袁紹帶來些什麼呢? 謀臣有毛病,主帥沒名堂,這就是袁紹集團的狀況,這已經是很糟糕了,更糟糕的是這一夥人他還要窩裡鬥。
本來指揮一場戰役,要開一個軍事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應該是各盡其言,言者無罪,每個人都把自己想說的話盡情地說出來,然後再做一個決策。
而同一個集團的人,或者說同一個團隊的人在工作當中有意見分歧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因為工作意見的分歧造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我們應該是會上暢所欲言,會下團結合作,這樣一個團隊才是戰無不勝的,是不是。
袁紹不是這樣啊,為了打不打這場戰争的事情分成兩派,會上吵得一塌糊塗以後,會下主張戰争的就跑去根袁紹打小報告,說請主公要注意一下沮授這個人,沮授這個人是不是權力太大了一點,袁紹一想是啊,他是三軍的監軍啊,權力太大了,意見又老和我不一樣,削去沮授的軍權,不同沮授的意見。
沮授沒有辦法說,既然如此那我辭職行不行?不準辭職,跟我走吧。
沮授在跟着袁紹過黃河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滔滔黃河啊,我恐怕是再也回不來了!果然,官渡之戰失敗以後,袁紹隻顧自己逃命,不管沮授的死活,沮授跑不掉啊,被曹操俘虜,這是他們窩裡鬥。
袁紹的謀士窩裡鬥,袁紹的家庭鬧家務。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中子袁熙,小子袁尚,袁紹喜歡誰呢?袁尚,為什麼呢,因為袁尚長得漂亮,于是決定立袁尚為接班人。
因為大概袁紹這個人也是一表人才,是一個帥哥,然後他三個兒子當中小兒子最帥,于是袁紹就認為老帥哥的接班人那就應該是小帥哥,荒唐嘛,這不是荒唐嘛!但是他這個話說不出口啊,他怎麼辦呢?他說這樣吧,三個兒子一個外甥,我就把我這四州分了,他不是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嗎,把小兒子袁尚留在自己身邊住在冀州,然後剩下的三個州一個州派一個人去,袁譚,袁熙,高幹是個外甥。
沮授又反對,沮授說主公你怎麼能這樣做呢?俗話說“一兔走衢,萬人逐之”,怎麼意思呢,就是一個兔子,它跑到十字路口,大家都來搶;“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如果一個人拿到手,大家都不搶了。
你現在這個做法等于是把這個兔子放到十字路口來了,能不窩裡鬥嗎?袁紹又不聽,結果他死了以後他的長子袁譚和他的三子袁尚兩個人就打起來了,他的謀士也分裂成兩派,自相殘殺,省了曹操不少功夫。
這是袁紹的又一失,叫做組織上失和。
那我們現在來看看袁紹,政治上失利,道義上失理,戰略上失策,指揮上失誤,用人上失當,組織上失和,有此六失,還不失敗,那才叫天理不容。
這個結局早在曹操的預料之中,當時袁紹十萬精兵南下,來勢洶洶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打不赢的,隻有曹操神情自若。
曹操說,袁紹是我的老朋友,我太了解他,他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野心大,智慧少,态度兇,膽子小,刻薄猜忌,人緣不好,他那個地方,他那個集團“兵多而分畫不明,将驕而政令不一”,雖然他土地很廣,軍隊很多,糧草豐足,那不過是給我做後勤部長罷了。
曹操到底是袁紹的老朋友,他真是把袁紹看透了,袁紹這個人政治上短見,軍事上弱智,組織上低能。
*袁紹接連在政治、道義、戰略等方面的失誤導緻了他最終的失敗,那麼與曹操曾經是兒時夥伴的袁紹為什麼會在這些方面屢屢敗給曹操呢?根據史書記載,袁氏家族“四世三公”,故吏門生遍于天下,政治影響根深蒂固,再加上袁紹青年時期就樂于結交各個層次的英才,個人威信很高,後來又被推舉為讨伐董卓的盟主,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
然而讓
田豐不斷地提意見,下了大獄,沮授不斷地提意見,把他冷落在一邊。
實際上我們前邊講到袁紹的指揮失誤,每一次指揮之前其實都有沮授的正确意見,他就是不聽,因為沮授不會順着他的毛摸,不會吹牛拍馬、阿谀奉承,袁紹就喜歡郭圖這樣會拍馬屁的人,最後形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就使我們覺得袁紹這個人好像有一種天才,凡是對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見他一定是不聽的,凡是對他不利的錯誤的意見他一定是要聽的,那才是怪了。
*有人說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無論是哪一個集團,他們的麾下都有很多謀士和才子,這些謀士的謀略直接影響着事态的進展。
在袁紹手下也不乏這些謀士,他們的聰明才智完全不亞于曹操集團的謀士們,這對于袁紹來說無疑又是一張王牌,那麼袁紹是如何出牌的呢?足智多謀的謀士們會給袁紹帶來些什麼呢? 謀臣有毛病,主帥沒名堂,這就是袁紹集團的狀況,這已經是很糟糕了,更糟糕的是這一夥人他還要窩裡鬥。
本來指揮一場戰役,要開一個軍事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應該是各盡其言,言者無罪,每個人都把自己想說的話盡情地說出來,然後再做一個決策。
而同一個集團的人,或者說同一個團隊的人在工作當中有意見分歧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因為工作意見的分歧造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我們應該是會上暢所欲言,會下團結合作,這樣一個團隊才是戰無不勝的,是不是。
袁紹不是這樣啊,為了打不打這場戰争的事情分成兩派,會上吵得一塌糊塗以後,會下主張戰争的就跑去根袁紹打小報告,說請主公要注意一下沮授這個人,沮授這個人是不是權力太大了一點,袁紹一想是啊,他是三軍的監軍啊,權力太大了,意見又老和我不一樣,削去沮授的軍權,不同沮授的意見。
沮授沒有辦法說,既然如此那我辭職行不行?不準辭職,跟我走吧。
沮授在跟着袁紹過黃河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滔滔黃河啊,我恐怕是再也回不來了!果然,官渡之戰失敗以後,袁紹隻顧自己逃命,不管沮授的死活,沮授跑不掉啊,被曹操俘虜,這是他們窩裡鬥。
袁紹的謀士窩裡鬥,袁紹的家庭鬧家務。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中子袁熙,小子袁尚,袁紹喜歡誰呢?袁尚,為什麼呢,因為袁尚長得漂亮,于是決定立袁尚為接班人。
因為大概袁紹這個人也是一表人才,是一個帥哥,然後他三個兒子當中小兒子最帥,于是袁紹就認為老帥哥的接班人那就應該是小帥哥,荒唐嘛,這不是荒唐嘛!但是他這個話說不出口啊,他怎麼辦呢?他說這樣吧,三個兒子一個外甥,我就把我這四州分了,他不是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嗎,把小兒子袁尚留在自己身邊住在冀州,然後剩下的三個州一個州派一個人去,袁譚,袁熙,高幹是個外甥。
沮授又反對,沮授說主公你怎麼能這樣做呢?俗話說“一兔走衢,萬人逐之”,怎麼意思呢,就是一個兔子,它跑到十字路口,大家都來搶;“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如果一個人拿到手,大家都不搶了。
你現在這個做法等于是把這個兔子放到十字路口來了,能不窩裡鬥嗎?袁紹又不聽,結果他死了以後他的長子袁譚和他的三子袁尚兩個人就打起來了,他的謀士也分裂成兩派,自相殘殺,省了曹操不少功夫。
這是袁紹的又一失,叫做組織上失和。
那我們現在來看看袁紹,政治上失利,道義上失理,戰略上失策,指揮上失誤,用人上失當,組織上失和,有此六失,還不失敗,那才叫天理不容。
這個結局早在曹操的預料之中,當時袁紹十萬精兵南下,來勢洶洶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打不赢的,隻有曹操神情自若。
曹操說,袁紹是我的老朋友,我太了解他,他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野心大,智慧少,态度兇,膽子小,刻薄猜忌,人緣不好,他那個地方,他那個集團“兵多而分畫不明,将驕而政令不一”,雖然他土地很廣,軍隊很多,糧草豐足,那不過是給我做後勤部長罷了。
曹操到底是袁紹的老朋友,他真是把袁紹看透了,袁紹這個人政治上短見,軍事上弱智,組織上低能。
*袁紹接連在政治、道義、戰略等方面的失誤導緻了他最終的失敗,那麼與曹操曾經是兒時夥伴的袁紹為什麼會在這些方面屢屢敗給曹操呢?根據史書記載,袁氏家族“四世三公”,故吏門生遍于天下,政治影響根深蒂固,再加上袁紹青年時期就樂于結交各個層次的英才,個人威信很高,後來又被推舉為讨伐董卓的盟主,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
然而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