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六講 一錯再錯

關燈
東漢末年,就在曹操初步顯示出他的政治遠見和英雄氣概時,另一些人卻在表現着自己的蠻橫和愚蠢。

    正是他們的蠻橫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蓋世功業。

    董卓、袁紹、袁術,這三個亂世枭雄,他們最終為什麼會失敗?《易中天品三國之一錯再錯》即将播出,敬請關注。

     在中國曆史上,如何對待皇帝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稍有不慎就會導緻滅頂之災。

    董卓、袁紹、袁術,這三個亂世枭雄恰恰在這個重大政治問題上一錯再錯,結果是千夫所指,身敗名裂。

    那麼,他們在皇位的問題上究竟犯了什麼錯誤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将用當代視角為我們精彩品讀三國――“一錯再錯”。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們講到,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這十年當中,隻有曹操才當之無愧地可以稱得上是“亂世英雄”。

    而其他那些人呢?其中最厲害的、最有能耐的、最有志向的、最有野心的,董卓、袁紹、袁術,那隻能叫做“亂世枭雄”,而且他們在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上犯了嚴重的錯誤,這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待現任皇帝。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呢?因為我們知道,當時的制度是帝國制度,帝國是以皇帝為國家元首和國家象征的,所以對待現任皇帝的态度在當時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誰要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那可能就會一敗塗地,而且永世不得翻身。

    那我們就來看看董卓、袁紹、袁術他們三個人是怎麼做的。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留下何皇後和兩個未成年的兒子。

    孤兒寡母根本就守不住江山,掌握政權的士人集團和官宦集團也在宮廷鬥争中兩敗俱傷。

    這時,董卓就乘虛而入,兵進洛陽,控制了朝政,将帝國的京城置于他的血腥統治之下。

    此時,他當皇帝的野心也就充分暴露出來。

    那麼,面對現任的皇帝,董卓是如何對待的呢? 董卓對待現任皇帝的态度最野蠻,他的做法是“廢立”,就是廢掉現任皇帝,另外再立一個皇帝。

    廢掉當時的皇帝,在曆史上叫做少帝的劉辯,立誰呢,立劉辯弟弟陳留王劉協。

    董卓一進京,就提出了這個打算,那麼董卓為什麼要換這個皇帝呢?他自己的說法是少帝劉辯懦弱愚昧,不堪為人主,而陳留王劉協呢,聰明睿智,有帝王之像,甚至有聖主之像,可以比堯舜。

     這個說法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董卓還沒有進京,宦官集團和士人集團就打起來了,策劃董卓進京的大将軍何進被宦官所殺,然後宦官們劫持了當時的皇帝和他的弟弟劉協逃出京城。

    路上這些宦官們打不過袁紹的軍隊,也死的死逃的逃,那麼這個少帝和陳留王哥倆一個十四歲一個九歲流落民間,千辛萬苦最後才回到了京城,這時候董卓的軍隊已經來到了洛陽城邊,于是就來接駕。

    當時少帝和陳留王已經被官員們找着了,一個隊伍也就往京城裡面走,打頭的就是前面我們講過的那個花錢買官的崔烈,崔烈看到董卓的軍隊過來以後崔烈就大吼了一聲:董卓回避,聖駕在此。

    董卓說,你們這些人連個國家都治理不好,有什麼資格要我回避啊?然後走到皇上面前,說皇上,我是董卓。

    劉辯就哇地一聲哭了,我要媽媽。

    董卓就想,這這,這哪像個皇上啊?然後又走到陳留王劉協的跟前說,王爺,我是董卓,你騎我的馬吧,董卓把劉協抱到自己的馬上,然後問最近發什麼些什麼事。

    九歲的陳留王對答如流,說得頭頭是道。

    哎,董卓說這個像皇帝,回去把他換了。

     這個應該說不是董卓要換皇帝的真實原因,因為董卓的心思很清楚,他是要把皇帝捏在自己的手心裡,讓皇帝做個傀儡。

    既然是做傀儡的嘛,傻一點不是更好嗎,不像皇帝不是更好嗎,幹嗎要換一個聰明一點的、像一點的呢?當然董卓這種人,他憑着自己的一時好惡老子就是要換,那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我覺得他真實的原因還是要樹立個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權。

    因為董卓是西北來的一個軍閥,非常野蠻,在京城裡面根本就站不住腳。

    董卓當然也懂得這個道理,懂得自己帶來的這個軍隊是不足以成大事的,也要依靠當時王朝的那些名流、士大夫,所以董卓進京以後大量地起用這些名流、士大夫。

    但是名流、士大夫不願意跟他合作,在骨子裡面看不起他。

    董卓隻好耍野蠻,比方說他聘請了蔡文姬的父親蔡邕,這是一個大名士,請蔡邕出來做官,蔡邕說哎呀,老夫就不去了吧,董卓說你不去嗎?我這個人脾氣不太好,喜歡滅人九族。

    蔡邕隻好去做官。

    你說這樣一個人,他怎麼和當時的士族階級――用現在話說就是知識界――合作呢? 董卓這個人野蠻是野蠻,他也有狡猾的一面。

    董卓當時到洛陽來的時候帶了多少人,三千人,董卓馬上明白,這三千人是鎮不住的,他采取個什麼辦法呢?他讓這三千人每天晚上換成便裝出城,第二天早上換上軍裝大張旗鼓地進城,一連四五天天天如此,洛陽城就不知道董卓帶來了多少人馬,因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