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六講 一錯再錯
關燈
小
中
大
天都有董卓的軍隊開進來。
所以他也是很狡猾的,他這麼一弄他發現他忽悠成功了,也發現洛陽城的什麼士大夫、知識界沒有他以前想象得那麼了不起,也是可以忽悠的,那我這回就忽悠個大的,換皇帝。
董卓想你們不是都不聽我的嗎?我不是沒有威望嗎?你們不是都崇拜皇帝嗎?你們不都是聽皇帝的嗎?要是我連皇帝都能換,看你們聽誰的!但是董卓沒有想到,這個皇帝是不可以随便換的,所以董卓這個提議提出來遭到了整個士大夫強烈地反對和抗議,硬是逼得他大開殺戒,這才是把皇帝換掉。
但是從此,他變成了人民公敵,全國人民都在說董卓随随便便就把皇帝換了,這不是亂臣賊子還是什麼東西!因為在當時人的眼睛裡皇帝是一國之君,也是一國之本,換皇帝就等于動搖國本,隻能造成天下大亂,這是絕對不能同意的,哪怕你換上去的還是姓劉的那也不行。
這個事情其實以前也有人做過的,東漢靈帝末年,有一個冀州刺史叫做王芬的他就準備換皇帝,他準備在漢靈帝出巡的時候陰謀把漢靈帝幹掉,換一個叫合肥侯的人去當皇帝。
這個合肥侯是誰呢?現在不知道了,弄不清楚了,反正也是他們劉家的一個宗室。
參與這個事情的就有後來背叛袁紹投奔曹操,最後又被曹操殺掉的那個許攸,所以曹操和許攸确實是老朋友。
他們做這個事情想拉曹操入夥,寫信給曹操。
曹操馬上回了一封信,開頭就說: “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 就是撤換皇帝這個事情是最不吉利,也最有風險的。
曹操說,你想想當年的“七國之亂”,吳王劉濞聯合另外六個王國以“清君側”為名以想推翻漢景帝,自己來當皇帝,結果怎麼樣呢,不得人心,一敗塗地嘛。
曹操說請你們想一想,你王芬一個冀州的刺史,你的力量比得上當年的“七國”嗎?你們要立的那個合肥侯他的身份、地位、人緣、威望比得上當年的吳王劉濞嗎?比不上你們還要幹,不是自取滅亡嗎?不聽,繼續做,結果呢,陰謀敗露,許攸畏罪潛逃,王芬畏罪自殺。
所以董卓雖然是做成功了,但是他留下千古罵名,成為全國共讨之、天下共誅之的“衆矢之的”,這是董卓最後要滅亡的原因之一。
*董卓靠着廢立皇帝做起了他不是皇帝的皇帝夢,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這種做法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最終使他走向了滅亡。
可惜有一個人卻不懂得“前車之覆,為後車之鑒”的道理,他居然又來重蹈董卓覆轍,這個人就是袁紹。
但袁紹的做法比起董卓來也未必高明,那麼,他又是怎樣對待現任皇帝的呢? 自從“關東聯軍”組成以後,袁紹當了盟主,一下子野心就大起來了,我現在是“關東軍”總司令啊。
但是這個人膽子沒有野心大,他不敢帶着“關東聯軍”去攻打洛陽和長安,他想出個什麼辦法呢?幹脆這個地方我不管了,董卓不就這樣弄嗎,讓他弄去,我在我的這個地盤裡面另外立一個皇帝,我這個皇帝如果立成功了,将來我就是開國元勳啊。
他要立誰呢,幽州牧劉虞。
但是袁紹的這個做法并沒有成功,第一個劉虞自己就不幹,劉虞說我忠于大漢王朝,我是規規矩矩做大漢王朝的一個臣子,絕無謀逆、謀篡的野心,你不要跟我來這一套。
那麼這個事情袁紹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劉虞,當然因為他要立劉虞做皇帝,必須劉虞同意。
而且袁紹也有一個馬馬虎虎過得去的理由,他就是說你看當今皇上這麼年幼,又在董卓的手上,是死是活我們現在都弄不清楚,國不可一日無君,你是宗室的長者,你應該出來組織一個政府。
劉虞說你不要逼我,你再逼我我跑匈奴去,我甯肯投奔匈奴我也不會幹這個事。
那麼曹操也不贊成,袁紹做的這件事情是跟曹操商量過,但曹操很清楚,曹操知道要做的這個事實際上是要成立一個“流亡政府”。
嚴格地說成立“流亡政府”這件事不是完全不可以做,這也是政治鬥争當中的一種手段,我們讀曆史知道在國家非常時期是可以在京都以外的地區,甚至在國外成立“流亡政府”的,但是它有一個前提就是現任政府必須是實際上已經被推翻不存在,或者被敵國占領了首都,滅掉了現存政府,或這是被國内的叛亂叛軍滅掉了。
就是現任政府不存在了,那麼你可以建立一個“流亡政府”;那現在現任政府還存在,至少漢獻帝還是名義上的大漢天子,董卓也還是名義上的大漢臣子,大漢并沒有亡嘛。
你這個時候另立一個皇帝,那就是另立中央,另立中央就是搞分裂。
而曹操是堅決反對分裂,主張國家統一的,而且曹操也非常清楚袁紹這個人根本成不了大事,所以予以拒絕。
那麼袁紹也不死心,這個事情袁紹也跟曹操至少說了兩次,第二次袁紹請曹操喝酒,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印來,一個玉的印,這個在古代叫什麼?叫玺,是皇帝用的。
給曹操看,你看,我有這個了。
我估計這個印是袁紹私刻的,他不可能把皇帝的玉玺真正弄到手。
你看,我有這個,怎
所以他也是很狡猾的,他這麼一弄他發現他忽悠成功了,也發現洛陽城的什麼士大夫、知識界沒有他以前想象得那麼了不起,也是可以忽悠的,那我這回就忽悠個大的,換皇帝。
董卓想你們不是都不聽我的嗎?我不是沒有威望嗎?你們不是都崇拜皇帝嗎?你們不都是聽皇帝的嗎?要是我連皇帝都能換,看你們聽誰的!但是董卓沒有想到,這個皇帝是不可以随便換的,所以董卓這個提議提出來遭到了整個士大夫強烈地反對和抗議,硬是逼得他大開殺戒,這才是把皇帝換掉。
但是從此,他變成了人民公敵,全國人民都在說董卓随随便便就把皇帝換了,這不是亂臣賊子還是什麼東西!因為在當時人的眼睛裡皇帝是一國之君,也是一國之本,換皇帝就等于動搖國本,隻能造成天下大亂,這是絕對不能同意的,哪怕你換上去的還是姓劉的那也不行。
這個事情其實以前也有人做過的,東漢靈帝末年,有一個冀州刺史叫做王芬的他就準備換皇帝,他準備在漢靈帝出巡的時候陰謀把漢靈帝幹掉,換一個叫合肥侯的人去當皇帝。
這個合肥侯是誰呢?現在不知道了,弄不清楚了,反正也是他們劉家的一個宗室。
參與這個事情的就有後來背叛袁紹投奔曹操,最後又被曹操殺掉的那個許攸,所以曹操和許攸确實是老朋友。
他們做這個事情想拉曹操入夥,寫信給曹操。
曹操馬上回了一封信,開頭就說: “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 就是撤換皇帝這個事情是最不吉利,也最有風險的。
曹操說,你想想當年的“七國之亂”,吳王劉濞聯合另外六個王國以“清君側”為名以想推翻漢景帝,自己來當皇帝,結果怎麼樣呢,不得人心,一敗塗地嘛。
曹操說請你們想一想,你王芬一個冀州的刺史,你的力量比得上當年的“七國”嗎?你們要立的那個合肥侯他的身份、地位、人緣、威望比得上當年的吳王劉濞嗎?比不上你們還要幹,不是自取滅亡嗎?不聽,繼續做,結果呢,陰謀敗露,許攸畏罪潛逃,王芬畏罪自殺。
所以董卓雖然是做成功了,但是他留下千古罵名,成為全國共讨之、天下共誅之的“衆矢之的”,這是董卓最後要滅亡的原因之一。
*董卓靠着廢立皇帝做起了他不是皇帝的皇帝夢,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這種做法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最終使他走向了滅亡。
可惜有一個人卻不懂得“前車之覆,為後車之鑒”的道理,他居然又來重蹈董卓覆轍,這個人就是袁紹。
但袁紹的做法比起董卓來也未必高明,那麼,他又是怎樣對待現任皇帝的呢? 自從“關東聯軍”組成以後,袁紹當了盟主,一下子野心就大起來了,我現在是“關東軍”總司令啊。
但是這個人膽子沒有野心大,他不敢帶着“關東聯軍”去攻打洛陽和長安,他想出個什麼辦法呢?幹脆這個地方我不管了,董卓不就這樣弄嗎,讓他弄去,我在我的這個地盤裡面另外立一個皇帝,我這個皇帝如果立成功了,将來我就是開國元勳啊。
他要立誰呢,幽州牧劉虞。
但是袁紹的這個做法并沒有成功,第一個劉虞自己就不幹,劉虞說我忠于大漢王朝,我是規規矩矩做大漢王朝的一個臣子,絕無謀逆、謀篡的野心,你不要跟我來這一套。
那麼這個事情袁紹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劉虞,當然因為他要立劉虞做皇帝,必須劉虞同意。
而且袁紹也有一個馬馬虎虎過得去的理由,他就是說你看當今皇上這麼年幼,又在董卓的手上,是死是活我們現在都弄不清楚,國不可一日無君,你是宗室的長者,你應該出來組織一個政府。
劉虞說你不要逼我,你再逼我我跑匈奴去,我甯肯投奔匈奴我也不會幹這個事。
那麼曹操也不贊成,袁紹做的這件事情是跟曹操商量過,但曹操很清楚,曹操知道要做的這個事實際上是要成立一個“流亡政府”。
嚴格地說成立“流亡政府”這件事不是完全不可以做,這也是政治鬥争當中的一種手段,我們讀曆史知道在國家非常時期是可以在京都以外的地區,甚至在國外成立“流亡政府”的,但是它有一個前提就是現任政府必須是實際上已經被推翻不存在,或者被敵國占領了首都,滅掉了現存政府,或這是被國内的叛亂叛軍滅掉了。
就是現任政府不存在了,那麼你可以建立一個“流亡政府”;那現在現任政府還存在,至少漢獻帝還是名義上的大漢天子,董卓也還是名義上的大漢臣子,大漢并沒有亡嘛。
你這個時候另立一個皇帝,那就是另立中央,另立中央就是搞分裂。
而曹操是堅決反對分裂,主張國家統一的,而且曹操也非常清楚袁紹這個人根本成不了大事,所以予以拒絕。
那麼袁紹也不死心,這個事情袁紹也跟曹操至少說了兩次,第二次袁紹請曹操喝酒,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印來,一個玉的印,這個在古代叫什麼?叫玺,是皇帝用的。
給曹操看,你看,我有這個了。
我估計這個印是袁紹私刻的,他不可能把皇帝的玉玺真正弄到手。
你看,我有這個,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