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五講 何去何從
關燈
小
中
大
東漢末年的政治腐敗使曹操做不了能臣,接下來的天下大亂又讓他面臨新的選擇。
身處亂世,是苟全性命還是挺身而出?如果要有所作為,是做英雄,還是做枭雄,或者是做奸雄?曹操該怎麼做,又是怎麼做的呢?《易中天品三國之何去何從》即将播出,敬請關注。
在《能臣之路》節目當中,易中天先生從曹操到底是“治世之能臣”還是“亂世之奸雄”展開了多方位的分析。
在易中天先生看來,曹操本來的志向是想做一個“治世之能臣”,可是在那個亂世年代,随着中央政權失控,軍閥割據一方,曹操的能臣之路肯定是走不下去了。
這時,他的人生道路就面臨着新的選擇,那麼曹操的選擇是做什麼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将從當代視角為我們精彩品讀三國——何去何從。
易中天: 我們知道曹操再一次被朝廷招回來的時候,靈帝已經死了。
靈帝死了以後,朝局大亂,董卓入京把持了朝政。
董卓入京以後他也很明白一個道理,他自己帶來的西北軍,那是一群土匪,搞破壞可以,搞建設是不行的。
要搞建設,要得天下,還得依靠東漢王朝原來的那些官員和将領。
于是董卓他也拉攏人才,集中就包括曹操,董卓任命曹操為骁騎校尉。
這個時候曹操的政治遠見、政治敏銳和政治眼光就表現出來了,曹操一眼就看穿了,追随董卓的結果隻能是禍國殃民和自取滅亡。
于是曹操就從京城裡逃了出來,準備逃回老家。
曹操走到陳留,陳留就在現在開封市的東南面,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他在這個地方停下來了。
為什麼呢,他得到陳留一個叫衛茲的人贊助,這個衛茲大概是家裡很有錢的,贊助了曹操一大筆錢财,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曆來不太被人注意。
就是三國時代的那些英雄,比方說曹操,比方說劉備,他們能夠起兵,能夠成為一方諸侯,都是得到财團贊助的,而且這個地方财團通過資助他們認為的英雄人物來參與政治,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政治傳統。
那麼曹操得到了衛茲的贊助以後就在當地招兵買馬,最後公開打出旗号,要成立義軍讨伐董卓,這是曹操成為“亂世英雄”做的第一件事情:“首倡義兵”。
曹操的這個倡議得到了天下英雄的響應,各路諸侯各路豪傑紛紛起兵,舉起義旗,要讨伐董卓,匡複漢室。
公元190年,後将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劉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遣、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組成聯軍,并公推袁紹為盟主。
這支軍隊由于他們的駐地都在函谷關以東,因此被稱為“關東義軍”,也叫“關東聯軍”,簡稱“關東軍”。
而董卓的部隊則叫做“西北軍”。
曹操被“關東盟軍”的盟主袁紹任命為“奮武将軍”。
*曹操欣然接受了“奮武将軍”的稱号,因為據易中天先生分析,曹操從公元174年出山,到公元189年起兵,他一直是向做能臣的。
這次,曹操接受這個稱号,本來是想為國家、為民族做點大事,可是就在他準備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赴湯蹈火的時候,卻感到了報國無門。
那麼,曹操究竟看到了什麼而使他如此失望呢? 首先是“關東軍”的盟主首領袁紹徒有其表。
袁紹這個人被推為盟主也是有道理的,第一,袁紹出身高貴,他的家族号稱“四世三公”,什麼叫“四世三公”呢?就是他這個家族有四代人連續地擔任了“三公”的職務,我們知道在漢代“三公”這個職務的地位是很高的,僅次于皇帝的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袁家一連四代人,就是袁紹以上太祖、高祖、祖、父這四輩都有出任這樣官職的人,那在官場上是炙手可熱的顯赫家族啊。
第二,袁紹自己一表人才,長得非常漂亮,聰明伶俐能說會道,也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和當時的名流、士大夫都有來往。
更重要的是袁紹因為反對董卓,而聲名大振。
董卓進京以後就琢磨着換皇帝,他要廢掉當時的皇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因此找袁紹商量。
為什麼找袁紹商量呢,因為袁紹的叔叔當時是太傅,于是董卓就想讓袁紹傳話給他的叔叔,請他的叔叔來支持一下這個事情。
當場遭到袁紹的拒絕,這個皇帝怎麼能随便換呢,皇帝就是你換的嗎?董卓這個土匪勃然大怒,就罵袁紹,臭小子,豎子,天下的事難道不是我說了算嗎?你以為我董卓的刀不快嗎?當時袁紹是軍官,按照制度軍官開會是可以帶刀的,董卓把刀拔出來這麼一罵,袁紹唰一把把刀拔出來,一把橫過來橫在胸前,刀刃對外刀背對内,說天底下難道隻有董大人的刀是快的嗎?然後後退,退出會場,連夜逃出京城。
那麼這件事情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認為這不是事實,《三國志》的記錄也不是這樣的,《三國志》的記錄是袁紹對這個董卓說,那我回去跟叔叔說說,然後就跑掉了。
反正袁紹确實是反對了董卓的,這個是事實。
所以讓他來做讨伐董卓的“關東聯軍”的盟主
身處亂世,是苟全性命還是挺身而出?如果要有所作為,是做英雄,還是做枭雄,或者是做奸雄?曹操該怎麼做,又是怎麼做的呢?《易中天品三國之何去何從》即将播出,敬請關注。
在《能臣之路》節目當中,易中天先生從曹操到底是“治世之能臣”還是“亂世之奸雄”展開了多方位的分析。
在易中天先生看來,曹操本來的志向是想做一個“治世之能臣”,可是在那個亂世年代,随着中央政權失控,軍閥割據一方,曹操的能臣之路肯定是走不下去了。
這時,他的人生道路就面臨着新的選擇,那麼曹操的選擇是做什麼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将從當代視角為我們精彩品讀三國——何去何從。
易中天: 我們知道曹操再一次被朝廷招回來的時候,靈帝已經死了。
靈帝死了以後,朝局大亂,董卓入京把持了朝政。
董卓入京以後他也很明白一個道理,他自己帶來的西北軍,那是一群土匪,搞破壞可以,搞建設是不行的。
要搞建設,要得天下,還得依靠東漢王朝原來的那些官員和将領。
于是董卓他也拉攏人才,集中就包括曹操,董卓任命曹操為骁騎校尉。
這個時候曹操的政治遠見、政治敏銳和政治眼光就表現出來了,曹操一眼就看穿了,追随董卓的結果隻能是禍國殃民和自取滅亡。
于是曹操就從京城裡逃了出來,準備逃回老家。
曹操走到陳留,陳留就在現在開封市的東南面,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他在這個地方停下來了。
為什麼呢,他得到陳留一個叫衛茲的人贊助,這個衛茲大概是家裡很有錢的,贊助了曹操一大筆錢财,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曆來不太被人注意。
就是三國時代的那些英雄,比方說曹操,比方說劉備,他們能夠起兵,能夠成為一方諸侯,都是得到财團贊助的,而且這個地方财團通過資助他們認為的英雄人物來參與政治,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政治傳統。
那麼曹操得到了衛茲的贊助以後就在當地招兵買馬,最後公開打出旗号,要成立義軍讨伐董卓,這是曹操成為“亂世英雄”做的第一件事情:“首倡義兵”。
曹操的這個倡議得到了天下英雄的響應,各路諸侯各路豪傑紛紛起兵,舉起義旗,要讨伐董卓,匡複漢室。
公元190年,後将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劉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遣、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組成聯軍,并公推袁紹為盟主。
這支軍隊由于他們的駐地都在函谷關以東,因此被稱為“關東義軍”,也叫“關東聯軍”,簡稱“關東軍”。
而董卓的部隊則叫做“西北軍”。
曹操被“關東盟軍”的盟主袁紹任命為“奮武将軍”。
*曹操欣然接受了“奮武将軍”的稱号,因為據易中天先生分析,曹操從公元174年出山,到公元189年起兵,他一直是向做能臣的。
這次,曹操接受這個稱号,本來是想為國家、為民族做點大事,可是就在他準備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赴湯蹈火的時候,卻感到了報國無門。
那麼,曹操究竟看到了什麼而使他如此失望呢? 首先是“關東軍”的盟主首領袁紹徒有其表。
袁紹這個人被推為盟主也是有道理的,第一,袁紹出身高貴,他的家族号稱“四世三公”,什麼叫“四世三公”呢?就是他這個家族有四代人連續地擔任了“三公”的職務,我們知道在漢代“三公”這個職務的地位是很高的,僅次于皇帝的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袁家一連四代人,就是袁紹以上太祖、高祖、祖、父這四輩都有出任這樣官職的人,那在官場上是炙手可熱的顯赫家族啊。
第二,袁紹自己一表人才,長得非常漂亮,聰明伶俐能說會道,也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和當時的名流、士大夫都有來往。
更重要的是袁紹因為反對董卓,而聲名大振。
董卓進京以後就琢磨着換皇帝,他要廢掉當時的皇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因此找袁紹商量。
為什麼找袁紹商量呢,因為袁紹的叔叔當時是太傅,于是董卓就想讓袁紹傳話給他的叔叔,請他的叔叔來支持一下這個事情。
當場遭到袁紹的拒絕,這個皇帝怎麼能随便換呢,皇帝就是你換的嗎?董卓這個土匪勃然大怒,就罵袁紹,臭小子,豎子,天下的事難道不是我說了算嗎?你以為我董卓的刀不快嗎?當時袁紹是軍官,按照制度軍官開會是可以帶刀的,董卓把刀拔出來這麼一罵,袁紹唰一把把刀拔出來,一把橫過來橫在胸前,刀刃對外刀背對内,說天底下難道隻有董大人的刀是快的嗎?然後後退,退出會場,連夜逃出京城。
那麼這件事情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認為這不是事實,《三國志》的記錄也不是這樣的,《三國志》的記錄是袁紹對這個董卓說,那我回去跟叔叔說說,然後就跑掉了。
反正袁紹确實是反對了董卓的,這個是事實。
所以讓他來做讨伐董卓的“關東聯軍”的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