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六 如此帝國

關燈
雍正的帝國情況不妙。

     雍正的前任聖祖仁皇帝康熙,親手創造了一個“太平盛世”,也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吏治腐敗、稅收短缺、國庫空虛。

    雍正接手時,國庫儲銀僅八百萬兩,而虧空的數字卻大得驚人。

    雍正說:“曆年戶部庫銀虧空數百萬兩,朕在藩邸,知之甚悉。

    ”又說,“近日道府州縣虧空錢糧者正複不少”,“藩庫錢糧虧空,近來或多至數十萬”。

    如此看來,則堂堂大清帝國,竟是一個空架子。

    外面看強盛無比,内裡卻空空如也。

     國庫空虛,關系非淺,新皇帝豈能坐視? 康熙皇帝去世剛好一個月時,雍正皇帝下令戶部全面清查虧空錢糧。

    雍正不顧乃父“屍骨未寒”,就要對康熙留下的積弊大動幹戈,可見其決心之大,也可見事情之緊迫。

    這是雍正即位之後的第一個大戰役,關乎國本,也關乎帝位。

    中央的政令到了下面,沒有不打折扣的。

    清查虧空牽扯到那麼多官員的切身利益,豈有不研究對策之理?那好,你研究,我也研究。

    你有對策,我更有對策。

    我的對策是:先研究你的對策,再出台我的政策。

    我的政策是針對你的對策來的,看你還有多少對策! 這一下,貪官污吏全都傻了眼。

     雍正确實太了解下情了。

    他知道,靠貪污犯去查自己的貪污,那是永遠也查不出來的。

    他們的上司也同樣不可靠。

    因為沒有一個貪污犯不巴結上司,不給上司行賄送禮。

    如果他不巴結上司,或者上司不接受賄賂,他還能混到今天?早就被查出來,被彈劾罷官了。

    即使他的上司是清廉的,也不可靠。

    因為地方上的虧空如此嚴重,貪墨如此猖獗,他們居然毫無動作,那就隻可能是三種情況:要麼是昏官,對下情一無所知;要麼是庸官,知情而不敢舉報,或無力糾察;要麼是混蛋,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官聲,對下面的胡作非為睜眼閉眼,包庇縱容,搞“地方保護主義”。

    靠這些人去清查虧空,那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因此即便他們手腳幹淨,也不能依靠。

     雍正的對策是派出欽差大臣。

    這些省級或副部級的特派員直屬中央,與地方沒有任何瓜葛,而且都是為官清正又精明強幹的能員。

    這些人,既無前車之鑒,又無後顧之憂,且直接歸皇帝領導,不盡心也會盡心。

    何況,這些特派員也不是光杆司令。

    雍正從各地抽調了一大批候補州縣随團到省,與特派員一起查賬。

    查出一個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職,從調查團裡選一個同級官員接任。

    這是一着妙棋,也是一着狠棋。

    因為雍正深知,官官相護,是官場頑症。

    曆來的繼任官,總是會幫着前任補窟窿,然後自己再留下一大筆虧空,讓後任去擦屁股。

    虧空之所以總也補不上,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但這一回,後任是來查賬的,當然不會替他打圓場,做掩護。

    這樣,這個貪官就再也無處遁逃,隻有低頭認罪,接受處罰。

    而且,因為沒有後任給他補漏洞,他當然也不願意為前任背黑鍋。

    于是,就連他的前任,甚至前任的前任,如有貪污挪用,也難逃法網。

     貪官們當然不願束手就擒。

    他們還有對策,即借錢借糧來填補虧空。

    這也是老辦法:上面要來查賬時,就從當地富戶那裡借些錢糧來放在庫裡。

    上面的來人一看,分文不少,檢查團一走,這些錢糧又還回去。

    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