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 如此皇帝
關燈
小
中
大
雍正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獨裁皇帝。
雍正鏟除異己,打擊朋黨,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整個帝國,都置于他一個人的絕對統治之下。
這并不容易,然而雍正卻做到了。
雍正的辦法,是建立和完善了密折制度。
所謂密折,說白了,就是皇帝與臣僚之間的私人秘密通訊,由一種專用的特制皮匣傳遞。
皮匣的鑰匙備有兩份,一把交給奏折人,一把由皇帝親自掌握,任何人都不得開啟,也不敢開啟,具有高度的私密性,故稱“密折”。
密折制度的建立,是對傳統政治制度的一項重要改革。
本來,君臣無私義。
君臣之間的文字往來,就隻有“公文”,沒有私信。
通常官方文書(公文)有兩種。
一種叫“題本”,是談公事的,要加蓋官印;一種叫“奏本”,是談私事的,不蓋官印。
兩種文書都由通政司轉呈。
皇帝禦覽之前,已先由有關官員看過,等于是公開信,無密可保。
楊名時奏請修浚洱海,用的就是這種公開的題本。
所以雍正認為他是故意把事情宣揚出去,以免别人(也包括皇帝)搶了他的功勞。
題本和奏本無密可保,皇帝和臣僚之間某些不可告人的機密和難言之隐,就無法勾兌。
而且,這種公事公辦的形式,也不符合雍正和臣僚單獨交朋友的想法。
于是他便把始于順治、康熙年間,但用得并不廣泛的密折,發展成一種普遍運用的政治工具,并形成了所謂“密折制度”和“密折政治”。
密折制度顯然比公文制度實用。
除具有保密性外,還具有快捷方便的好處。
題本是很麻煩的。
它必須用宋體字工整書寫,必須備有摘要和副本,必須先由内閣審核,必須在皇帝看後再用滿漢兩種文字謄寫。
密折則不必,它不拘形式,可以自由書寫,寫好後不經任何中間環節,直接送到皇帝手中。
皇帝即拆、即看、即批複,直截了當,不耽誤事。
雍正的密折政治,很值得專門探讨和研究。
自從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專制體制,如何統治和管理我們這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的大一統帝國,一直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難題。
明清以前曆代王朝的做法,是通過意識形态和倫理道德治國。
這就是漢武帝要獨尊儒術而隋唐要建立科舉制度的原因。
按照這個政治設計,我們帝國主要是由一大批熟讀儒家經典、絕對忠于皇室的文官來管理的。
農業時代的帝國雖然龐大,事務卻并不繁雜,無非按期繳納賦稅和保證地方治安。
另外兩件并非常規性的工作,則是抵禦外敵和救濟災民。
如果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官清吏廉,民風淳樸,則地方官是非常輕松的。
所以那些承平時代的地方官員,常常有許多閑情,可以吟花弄月,甚至著書立說,可見工作不忙。
但是,這種“太平盛世”的理想,卻建立在并不牢靠的基礎上。
如果天旱水澇,顆粒無收,或官貪吏污,紳劣民刁,又如之何呢?那意識形态和倫理道德還管用麼?隻怕即便孔子在世,也無法敦風化俗。
事實上,靠道德或禮儀來治國,是完全靠不住的(這一點我們前面已多次講過),這才有了明代的特務政治。
雍正總結曆朝曆代的經驗教訓,認為德治和禮治并不可靠(但也不能放棄),特務政治弊端甚多。
唯一的辦法,是實行“人治”。
不過這種“人治”,有特定的涵義,那就是:除了皇帝,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充當這種統治的主體。
因此準确地說,
雍正鏟除異己,打擊朋黨,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整個帝國,都置于他一個人的絕對統治之下。
這并不容易,然而雍正卻做到了。
雍正的辦法,是建立和完善了密折制度。
所謂密折,說白了,就是皇帝與臣僚之間的私人秘密通訊,由一種專用的特制皮匣傳遞。
皮匣的鑰匙備有兩份,一把交給奏折人,一把由皇帝親自掌握,任何人都不得開啟,也不敢開啟,具有高度的私密性,故稱“密折”。
密折制度的建立,是對傳統政治制度的一項重要改革。
本來,君臣無私義。
君臣之間的文字往來,就隻有“公文”,沒有私信。
通常官方文書(公文)有兩種。
一種叫“題本”,是談公事的,要加蓋官印;一種叫“奏本”,是談私事的,不蓋官印。
兩種文書都由通政司轉呈。
皇帝禦覽之前,已先由有關官員看過,等于是公開信,無密可保。
楊名時奏請修浚洱海,用的就是這種公開的題本。
所以雍正認為他是故意把事情宣揚出去,以免别人(也包括皇帝)搶了他的功勞。
題本和奏本無密可保,皇帝和臣僚之間某些不可告人的機密和難言之隐,就無法勾兌。
而且,這種公事公辦的形式,也不符合雍正和臣僚單獨交朋友的想法。
于是他便把始于順治、康熙年間,但用得并不廣泛的密折,發展成一種普遍運用的政治工具,并形成了所謂“密折制度”和“密折政治”。
密折制度顯然比公文制度實用。
除具有保密性外,還具有快捷方便的好處。
題本是很麻煩的。
它必須用宋體字工整書寫,必須備有摘要和副本,必須先由内閣審核,必須在皇帝看後再用滿漢兩種文字謄寫。
密折則不必,它不拘形式,可以自由書寫,寫好後不經任何中間環節,直接送到皇帝手中。
皇帝即拆、即看、即批複,直截了當,不耽誤事。
雍正的密折政治,很值得專門探讨和研究。
自從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專制體制,如何統治和管理我們這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的大一統帝國,一直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難題。
明清以前曆代王朝的做法,是通過意識形态和倫理道德治國。
這就是漢武帝要獨尊儒術而隋唐要建立科舉制度的原因。
按照這個政治設計,我們帝國主要是由一大批熟讀儒家經典、絕對忠于皇室的文官來管理的。
農業時代的帝國雖然龐大,事務卻并不繁雜,無非按期繳納賦稅和保證地方治安。
另外兩件并非常規性的工作,則是抵禦外敵和救濟災民。
如果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官清吏廉,民風淳樸,則地方官是非常輕松的。
所以那些承平時代的地方官員,常常有許多閑情,可以吟花弄月,甚至著書立說,可見工作不忙。
但是,這種“太平盛世”的理想,卻建立在并不牢靠的基礎上。
如果天旱水澇,顆粒無收,或官貪吏污,紳劣民刁,又如之何呢?那意識形态和倫理道德還管用麼?隻怕即便孔子在世,也無法敦風化俗。
事實上,靠道德或禮儀來治國,是完全靠不住的(這一點我們前面已多次講過),這才有了明代的特務政治。
雍正總結曆朝曆代的經驗教訓,認為德治和禮治并不可靠(但也不能放棄),特務政治弊端甚多。
唯一的辦法,是實行“人治”。
不過這種“人治”,有特定的涵義,那就是:除了皇帝,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充當這種統治的主體。
因此準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