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 如此皇帝

關燈
它應該叫做“帝治”―――皇帝一人的統治。

     雍正以前,中國政治的主要形式,是德治與禮治。

    人治隻是某些特殊時期的現象,而且其主體既不一定是皇帝(比如曹操是丞相,武則天是皇後和太後),也沒有相應的制度來保證。

    相反,不少皇帝還無法行使治權(比如年紀太小)或主動放棄治權(比如明的萬曆)。

    其結果,則是任何王朝都不可能真正“長治久安”,改朝換代總是不可避免。

    顯然,唯一的出路,是确保皇帝的“一人政治”,使皇帝真正成為國家意志的唯一代表。

    密折制度的意義,便正在這裡。

     這又是雍正的過人之處和高明之處。

    本來,密折是一種很危險的東西。

    它容易和告密聯系在一起,甚至變成告密的一種方式,弄不好就會讓人主上當受騙。

    所以康熙說:“令人密奏并非易事。

    偶有忽略,即為所欺。

    ”謝濟世也說:“告密之例,小人多以此讒害君子。

    首告者不知主名(不知是誰告的),被告者無由申訴,上下猜忌,君臣相疑。

    ”然而雍正卻把毒藥變成了良藥,玩火而不自焚。

    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兼聽”。

    也就是擴大有權密奏的範圍,廣泛地聽取意見,使自己不至于被個别人的言論所左右,從而作出正确判斷。

    他也允許被告申辯,隻是不講原告的名字。

    這樣,一旦屬實,舉報者可以得到保護;萬一被誣,被告人也能洗刷冤情。

    所以,武則天建立告密制度,制造了不少冤假錯案;雍正帝建立密折制度,卻保護了不少好人。

     雍正的尊孔,超過了前輩的所有帝王。

    他封孔子五世先人為王,他下令對孔子的名諱要像對君主一樣予以敬避;他向孔子的牌位行跪拜禮。

    這些事情,都是連漢族自家的帝王也沒能做到的。

    皇帝号稱“天子”。

    除對天地、祖宗和父母,均不能下跪。

    雍正向孔子行跪拜禮,就是把孔子擡到與天地君親同等的地位,當然是無比之尊了。

     雍正的姿态,确實很高。

    過去,曆代帝王巡視太學,都稱“幸學”,也就是帝王幸臨學府的意思。

    雍正認為。

    這雖然是臣下尊君之意,但“朕心有所未安”。

    因此,應改為“詣”,就是拜訪、請教的意思。

    王朝時代,最尊貴的就是帝王。

    無論他到哪裡去,都是巡幸,都是給别人賞臉。

    唯獨到了學校,卻不是“光臨指導”,而是“拜訪請教”,這就不但是對知識、對文化的尊重,而且是對全體知識分子的尊重了,自然大得人心。

     雍正不但談儒,也談佛。

    十一年(公元1733年),他在宮中舉行法會,親自說法,并收門徒十四人。

    皇帝、王公、大臣、和尚、道士,不倫不類地聚在一起坐而論道,真是煞有介事。

     天底下居然還有這樣的皇帝!應該承認,雍正的儒學水平和佛學水平都不低。

    比起那些腐儒和愚僧來,不知高明多少倍!他确實把握了儒學和佛學的精髓。

    儒家講“修齊治平”,佛家講“普度衆生”,說來說去,不就是讓大家過好日子,讓大家感到幸福嗎?這就要栽種福田。

    而在雍正看來,這個福田,并不在西方淨土,而就在東土人間。

    因為現在東土已經有了一個不是釋主的釋主,不是孔丘的孔丘。

    他不是别人,就是朕―――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

     現在,雍正已經從思想上(崇儒禮佛)、組織上(舉賢用人)和制度上(密折政治)把自己武裝起來,他可以給他的帝國動手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