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 如此朋友
關燈
小
中
大
雍正也會和人交朋友?會的。
他最欣賞的君臣關系,是“義固君臣,情同契友”。
隻不過,他這個“朋友”不好交。
誰要是辜負了他這一番“好意”,那麼,翻起臉來,就要比一般的朋友反目厲害得多。
雍正這個人,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頗受誤解。
他乾綱獨斷,剛毅刻薄,雷厲風行,不講情面,出了名的“冷面王爺”和“鐵血皇帝”。
加上他沒日沒夜地處理政務,沒有什麼個人嗜好和娛樂,因此不少人都把他想象成一個古闆寡味的老頭,心理變态的暴君,甚或一架冷冰冰的殺人機器。
其實不是這樣。
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無情。
豈止有情,甚至感情用事。
而且,正因為感情用事又尖酸刻薄,因此,他損起人來,就特别讓人受不了。
其實雍正也有溫存的一面。
他常常會在臣下請安的折子上批上一句:“朕躬甚安好,卿好麼?”或“朕安,你好麼?”話雖不多,但語氣中透着親切,不是一般的官樣文章。
他也會和臣下說閑話,拉家常,絮絮叨叨,拉拉雜雜。
興起時,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比如:“好事好事!讀此奏書之後而不高興嘉獎的,除非不是皇帝。
”或“李枝英真不是個人!大笑話!真笑話!”“傳口谕給他,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也!”他還會在奏折上連批四個該字:“該!該!該!該!”真是愛憎好惡溢于言表,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完全不擺皇帝架子,故作聖人狀。
難怪史家公認,讀雍正禦批,尤有趣味,可以讀出一個真實的雍正來。
有時雍正甚至還會向臣下發牢騷。
比如“朕之苦衷何待言喻”,或“朕之憤懑氣郁,其苦亦不可言語形容也,奈何”。
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得知了曾靜的“诽謗”之後。
他對鄂爾泰說:“卿看竟有如此可笑之事,如此可恨之人。
雖系匪類逆言,覽其言語不為無因。
似此大清國皇帝做不得矣!還要教朕怎麼樣?”一副滿肚子委屈無處訴說的樣子。
皇帝發起牢騷來本來就不得了,而把話說到“皇帝做不得”的程度,則大約要算作曆史上最大的牢騷。
這樣的牢騷也能向臣僚發,可見是朋友。
雍正也能體諒寬容臣下。
台灣總兵藍廷珍因自己名字中“珍”字與胤的“”字同音,請求改名避諱,雍正說不必,還說“你的名字朕甚喜歡”。
石文焯受命審理程如絲貪污案,因前次沒把事辦好,這回牽扯的人事又複雜,因此心存顧慮,惶恐不安,雍正也說不必,“朕諒汝彼時原有許多不得已之處”。
兩廣總督孔毓曾為年羹堯代買代運紫檀木,年倒台後,孔上折請罪。
雍正說:“此等小過,朕豈有不諒之理?朕不怪爾也。
”而且,雍正還進一步說:年羹堯的得勢和跋扈,“皆朕識人不明,誤寵匪人。
朕自引咎不暇,何顔累及無辜也?”竟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同樣令人感動的是解脫陝西興漢總兵劉世明。
劉世明因親弟弟劉錫瑗通匪被捕,上折請罪,說:“不能正己,豈能正人,面對屬員,愧報極矣。
”雍正寬慰他說,朕也有阿其那、塞思黑那樣的弟弟麼,哪能讓你劉世明保證沒有劉錫瑗這樣的弟弟? 雍正對于臣下,确實不乏關懷愛護之處,真正是循循善誘,體貼入微。
元年八月,他特批福建布政使黃叔琬有密折專奏權(關于這一特權,詳後)。
黃上折謝恩,雍正便叮囑他說:特權是你的了,但不能亂用。
第一不要拿這個挾制上司,第二不能向人聲張,第三不可頻頻上奏。
奏得多了,上司會對你起疑心,對你沒有好處(于爾無益)。
田文鏡被破格提拔為河南巡撫,感恩戴德至極。
雍正便叮囑他說:“天下事過猶不及,适中為貴。
”不要因為報恩心切,把事情做過頭,就不好了。
後來,田文鏡因推行雍正的改革,弄得四面楚歌,雍正又安慰他說:“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氣量狹小了。
”皇帝提拔大臣,沒有一個不希望臣下感恩圖報的,雍正也一樣。
但雍正在田文鏡報效心切時能戒其驕躁,可謂知人;在他遭受攻擊時能寬其心懷,亦可謂善用。
雍正不但酬勞能臣,也重獎谏臣,而且并不計較他們是否犯顔抗上,或者所言是與不是。
雍正即位之初,一個名叫孫嘉淦的翰林院檢讨便上書言事,要求雍正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
如果說停捐納(停止賣官)尚可讨論,其餘兩件事則沒有一件是雍正愛聽的。
翰林院官員原本是文學侍從之臣,不該來管閑事;孫嘉淦的官位又很低,隻有七品。
七品的檢讨居然跳出來找皇上的茬,議論的又都是國家的大政方針,簡直無異于找死。
因此雍正龍顔大怒,責問翰林院的掌院學士(院長)是
他最欣賞的君臣關系,是“義固君臣,情同契友”。
隻不過,他這個“朋友”不好交。
誰要是辜負了他這一番“好意”,那麼,翻起臉來,就要比一般的朋友反目厲害得多。
雍正這個人,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頗受誤解。
他乾綱獨斷,剛毅刻薄,雷厲風行,不講情面,出了名的“冷面王爺”和“鐵血皇帝”。
加上他沒日沒夜地處理政務,沒有什麼個人嗜好和娛樂,因此不少人都把他想象成一個古闆寡味的老頭,心理變态的暴君,甚或一架冷冰冰的殺人機器。
其實不是這樣。
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無情。
豈止有情,甚至感情用事。
而且,正因為感情用事又尖酸刻薄,因此,他損起人來,就特别讓人受不了。
其實雍正也有溫存的一面。
他常常會在臣下請安的折子上批上一句:“朕躬甚安好,卿好麼?”或“朕安,你好麼?”話雖不多,但語氣中透着親切,不是一般的官樣文章。
他也會和臣下說閑話,拉家常,絮絮叨叨,拉拉雜雜。
興起時,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比如:“好事好事!讀此奏書之後而不高興嘉獎的,除非不是皇帝。
”或“李枝英真不是個人!大笑話!真笑話!”“傳口谕給他,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也!”他還會在奏折上連批四個該字:“該!該!該!該!”真是愛憎好惡溢于言表,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完全不擺皇帝架子,故作聖人狀。
難怪史家公認,讀雍正禦批,尤有趣味,可以讀出一個真實的雍正來。
有時雍正甚至還會向臣下發牢騷。
比如“朕之苦衷何待言喻”,或“朕之憤懑氣郁,其苦亦不可言語形容也,奈何”。
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得知了曾靜的“诽謗”之後。
他對鄂爾泰說:“卿看竟有如此可笑之事,如此可恨之人。
雖系匪類逆言,覽其言語不為無因。
似此大清國皇帝做不得矣!還要教朕怎麼樣?”一副滿肚子委屈無處訴說的樣子。
皇帝發起牢騷來本來就不得了,而把話說到“皇帝做不得”的程度,則大約要算作曆史上最大的牢騷。
這樣的牢騷也能向臣僚發,可見是朋友。
雍正也能體諒寬容臣下。
台灣總兵藍廷珍因自己名字中“珍”字與胤的“”字同音,請求改名避諱,雍正說不必,還說“你的名字朕甚喜歡”。
石文焯受命審理程如絲貪污案,因前次沒把事辦好,這回牽扯的人事又複雜,因此心存顧慮,惶恐不安,雍正也說不必,“朕諒汝彼時原有許多不得已之處”。
兩廣總督孔毓曾為年羹堯代買代運紫檀木,年倒台後,孔上折請罪。
雍正說:“此等小過,朕豈有不諒之理?朕不怪爾也。
”而且,雍正還進一步說:年羹堯的得勢和跋扈,“皆朕識人不明,誤寵匪人。
朕自引咎不暇,何顔累及無辜也?”竟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同樣令人感動的是解脫陝西興漢總兵劉世明。
劉世明因親弟弟劉錫瑗通匪被捕,上折請罪,說:“不能正己,豈能正人,面對屬員,愧報極矣。
”雍正寬慰他說,朕也有阿其那、塞思黑那樣的弟弟麼,哪能讓你劉世明保證沒有劉錫瑗這樣的弟弟? 雍正對于臣下,确實不乏關懷愛護之處,真正是循循善誘,體貼入微。
元年八月,他特批福建布政使黃叔琬有密折專奏權(關于這一特權,詳後)。
黃上折謝恩,雍正便叮囑他說:特權是你的了,但不能亂用。
第一不要拿這個挾制上司,第二不能向人聲張,第三不可頻頻上奏。
奏得多了,上司會對你起疑心,對你沒有好處(于爾無益)。
田文鏡被破格提拔為河南巡撫,感恩戴德至極。
雍正便叮囑他說:“天下事過猶不及,适中為貴。
”不要因為報恩心切,把事情做過頭,就不好了。
後來,田文鏡因推行雍正的改革,弄得四面楚歌,雍正又安慰他說:“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氣量狹小了。
”皇帝提拔大臣,沒有一個不希望臣下感恩圖報的,雍正也一樣。
但雍正在田文鏡報效心切時能戒其驕躁,可謂知人;在他遭受攻擊時能寬其心懷,亦可謂善用。
雍正不但酬勞能臣,也重獎谏臣,而且并不計較他們是否犯顔抗上,或者所言是與不是。
雍正即位之初,一個名叫孫嘉淦的翰林院檢讨便上書言事,要求雍正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
如果說停捐納(停止賣官)尚可讨論,其餘兩件事則沒有一件是雍正愛聽的。
翰林院官員原本是文學侍從之臣,不該來管閑事;孫嘉淦的官位又很低,隻有七品。
七品的檢讨居然跳出來找皇上的茬,議論的又都是國家的大政方針,簡直無異于找死。
因此雍正龍顔大怒,責問翰林院的掌院學士(院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