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二 如此兄弟
關燈
小
中
大
才。
奴才對王爺動手動腳,成何體統!如我有不是處,請皇上處分。
如我并無不是,請皇上殺了拉錫,以正國體。
這就是存心尋釁鬧事了,雍正當然不能容忍。
容忍了允,不但自己體面不存,國家的體統也不存。
因此,雍正就毫不客氣地取消了允的王爵。
允被削去王爵後,便被派到遵化去為康熙守陵。
這一去就是十三年,實際上是被軟禁在那裡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允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又是他的死對頭,殺不得也用不得。
殺了他,輿論上通不過,太後那裡也不好交代;用他吧,他又隻會搗亂,決不肯合作的。
把他留在京城閑置,也不行。
他嗣位的呼聲那麼高,難免會有人向他靠攏,給他獻策,為他奔走,幫他出頭,沒準真弄出個“在野黨”來。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把他打發到景陵(康熙之陵)去,與世隔絕,想鬧也鬧不起來。
允被打發到遵化,允則被打發到西北。
允請求過了父皇百日再走,雍正不準,逼他上路。
允到西北後,又被安排在大通(今青海省大通縣東南)。
孤城一座,兵士若幹,名為保護,實則監視。
這樣熬到二年(公元1724年)二月,允終于被宗人府參了一本,說他“抗違軍法,肆行邊地”,應予革去貝子爵位。
他的處境,其實已和充軍無異。
雍正對允也毫不留情。
元年(公元1723年),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圖到北京拜谒康熙靈堂,不久病死。
哲布尊丹巴是黃教(藏傳佛教)四大活佛之一,這樣一位政教合一的民族領袖病故在京,當然要派一位王爺去送行,雍正便派了允。
允不去,說是沒錢買馬。
及至出發,走到張家口就不走了。
雍正見此光景,便把這個難題交給總理王大臣允,命其議處。
允建議勒令允繼續前進,并責罰不行勸阻的長史額爾金。
雍正卻說,允不想去,何必非要他去?額爾金的話他原本不聽,責罰又有什麼用?允沒有辦法,隻好硬着頭皮奏請革去允王爵。
雍正這回當然“照準”。
于是允便被革去郡王世爵,調回京師拘禁,又查抄了他的家産,不過此公獲罪雖早,卻也因禍得福。
變成了“死狗”,雍正不再下毒手整他了。
現在,允軟禁在遵化,允發配在西北,允囚禁在京城,“八爺黨”的骨幹分子都已動彈不得,雍正可以對允下手了。
雍正對允的打擊,經過了精心的策劃。
康熙剛一去世,雍正就任命允為總理事務大臣,和允祥、馬齊、隆科多一起組成看守内閣,旋即将其越級從貝勒晉封為親王,兼管理藩院和工部。
允的兒子弘旺被封為貝勒,在諸皇侄中,地位之高,僅次于廢太子允之子弘皙(爵位為郡王)。
允的母舅噶達渾,也被削去賤籍,升格為旗民,賜世襲佐領職務。
允的黨羽蘇努、佛格、阿爾阿松(阿靈阿之子)、滿都護、佟吉圖等,也都加官晉爵,彈冠相慶。
可以說,允、允、允遭受打擊的時候,允及其追随者卻青雲直上,紅得發紫。
這種策略,隻要是玩政治的人,沒有不懂的。
允當然心裡明白,而且想得更深。
他認為這是欲抑先揚之法:先把你捧得高高的,再狠狠地摔在地上,那才是爬得高跌得痛。
允封王,妻族來賀,他的福晉(正妻)烏雅氏說,有什麼可喜可賀的,不知道哪一天要掉腦袋呢!允自己也對朝中大臣說:“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誅戮之意?”阿爾阿松甚至不敢接受刑部尚書的任命。
因為刑部是個是非之地,阿爾阿松害怕雍正是想用這個職務來殺害自己。
所以,雍正再封官賜爵,他們也不領情。
事實上雍正也一直在找允的茬。
比如元年十一月,雍正在講居喪不用過奢時,便捎帶着指責允昔日為母妃出喪時過于奢靡,是“僞孝矯情”。
講喪事從簡是對的,但拿一個親王、總理大臣來做反面教員,就讓允在朝臣中很沒有面子,實際上是拿他開涮,故意叫他丢臉。
更讓允感到寒心和傷心的,是在九月份。
雍正借口太廟更衣帳房油味煮蒸,竟然罰主管工部的允在太廟前跪了一個晝夜。
這種小事,頂多罰到一個科長,何至于體罰王爺?顯然是雍正陰毒忌刻的心理在作怪。
不難想見,跪在太廟前的允,一定是打落了的牙齒和着眼淚往肚裡咽,說不出的酸楚,說不出的委屈,說不出的悲憤交加,說不出的怨天尤人。
的确,他沒法想通,為什麼像他這樣衆人擁戴的“賢王”不能當皇帝,還非得讓他去伺候這
奴才對王爺動手動腳,成何體統!如我有不是處,請皇上處分。
如我并無不是,請皇上殺了拉錫,以正國體。
這就是存心尋釁鬧事了,雍正當然不能容忍。
容忍了允,不但自己體面不存,國家的體統也不存。
因此,雍正就毫不客氣地取消了允的王爵。
允被削去王爵後,便被派到遵化去為康熙守陵。
這一去就是十三年,實際上是被軟禁在那裡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允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又是他的死對頭,殺不得也用不得。
殺了他,輿論上通不過,太後那裡也不好交代;用他吧,他又隻會搗亂,決不肯合作的。
把他留在京城閑置,也不行。
他嗣位的呼聲那麼高,難免會有人向他靠攏,給他獻策,為他奔走,幫他出頭,沒準真弄出個“在野黨”來。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把他打發到景陵(康熙之陵)去,與世隔絕,想鬧也鬧不起來。
允被打發到遵化,允則被打發到西北。
允請求過了父皇百日再走,雍正不準,逼他上路。
允到西北後,又被安排在大通(今青海省大通縣東南)。
孤城一座,兵士若幹,名為保護,實則監視。
這樣熬到二年(公元1724年)二月,允終于被宗人府參了一本,說他“抗違軍法,肆行邊地”,應予革去貝子爵位。
他的處境,其實已和充軍無異。
雍正對允也毫不留情。
元年(公元1723年),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圖到北京拜谒康熙靈堂,不久病死。
哲布尊丹巴是黃教(藏傳佛教)四大活佛之一,這樣一位政教合一的民族領袖病故在京,當然要派一位王爺去送行,雍正便派了允。
允不去,說是沒錢買馬。
及至出發,走到張家口就不走了。
雍正見此光景,便把這個難題交給總理王大臣允,命其議處。
允建議勒令允繼續前進,并責罰不行勸阻的長史額爾金。
雍正卻說,允不想去,何必非要他去?額爾金的話他原本不聽,責罰又有什麼用?允沒有辦法,隻好硬着頭皮奏請革去允王爵。
雍正這回當然“照準”。
于是允便被革去郡王世爵,調回京師拘禁,又查抄了他的家産,不過此公獲罪雖早,卻也因禍得福。
變成了“死狗”,雍正不再下毒手整他了。
現在,允軟禁在遵化,允發配在西北,允囚禁在京城,“八爺黨”的骨幹分子都已動彈不得,雍正可以對允下手了。
雍正對允的打擊,經過了精心的策劃。
康熙剛一去世,雍正就任命允為總理事務大臣,和允祥、馬齊、隆科多一起組成看守内閣,旋即将其越級從貝勒晉封為親王,兼管理藩院和工部。
允的兒子弘旺被封為貝勒,在諸皇侄中,地位之高,僅次于廢太子允之子弘皙(爵位為郡王)。
允的母舅噶達渾,也被削去賤籍,升格為旗民,賜世襲佐領職務。
允的黨羽蘇努、佛格、阿爾阿松(阿靈阿之子)、滿都護、佟吉圖等,也都加官晉爵,彈冠相慶。
可以說,允、允、允遭受打擊的時候,允及其追随者卻青雲直上,紅得發紫。
這種策略,隻要是玩政治的人,沒有不懂的。
允當然心裡明白,而且想得更深。
他認為這是欲抑先揚之法:先把你捧得高高的,再狠狠地摔在地上,那才是爬得高跌得痛。
允封王,妻族來賀,他的福晉(正妻)烏雅氏說,有什麼可喜可賀的,不知道哪一天要掉腦袋呢!允自己也對朝中大臣說:“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誅戮之意?”阿爾阿松甚至不敢接受刑部尚書的任命。
因為刑部是個是非之地,阿爾阿松害怕雍正是想用這個職務來殺害自己。
所以,雍正再封官賜爵,他們也不領情。
事實上雍正也一直在找允的茬。
比如元年十一月,雍正在講居喪不用過奢時,便捎帶着指責允昔日為母妃出喪時過于奢靡,是“僞孝矯情”。
講喪事從簡是對的,但拿一個親王、總理大臣來做反面教員,就讓允在朝臣中很沒有面子,實際上是拿他開涮,故意叫他丢臉。
更讓允感到寒心和傷心的,是在九月份。
雍正借口太廟更衣帳房油味煮蒸,竟然罰主管工部的允在太廟前跪了一個晝夜。
這種小事,頂多罰到一個科長,何至于體罰王爺?顯然是雍正陰毒忌刻的心理在作怪。
不難想見,跪在太廟前的允,一定是打落了的牙齒和着眼淚往肚裡咽,說不出的酸楚,說不出的委屈,說不出的悲憤交加,說不出的怨天尤人。
的确,他沒法想通,為什麼像他這樣衆人擁戴的“賢王”不能當皇帝,還非得讓他去伺候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