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五進退兩難
關燈
小
中
大
也不願意身後變成饑餓之鬼,沒人祭祀,沒人關懷。
但把皇位傳給兒子,她也于心不甘。
因為她的王朝姓武,而她的兒子姓李。
當然兒子現在都改姓武了。
但他們能改過來,也能改回去。
總不能要求他們把老武家的祖宗當祖宗,不把李淵、李世民他們當祖宗吧?這樣一來,自己這個“命”,就算是白“革”了。
要把“革命”進行到底,改變隻有男人才能當皇帝的傳統,也隻有一個辦法,就是傳位給女兒。
但這就更不行了。
傳給兒子,江山好歹姓了丈夫的李;傳給侄子,江山好歹姓了娘家的武。
傳給女兒,江山隻怕就得去姓女婿的姓,那才更是見鬼。
依照父系來确認血統,繼承财産,祭祀祖先,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曆史。
這個傳統,武則天拗它不過。
武則天這才發現自己真正遇到了勁敵。
這個勁敵就是傳統文化,或文化傳統。
武則天毅然以女兒之身行男兒之事,這本身就是反傳統的事。
任何反傳統的人都要被傳統所反。
武則天充當了傳統的反叛者,現在她不得不向傳統投降,成為它的手下敗将。
事實上武則天一開始就處于進退兩難之中。
因為她要做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強大的力量可供支援。
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她隻能借助傳統的力量來反傳統,包括任用狄仁傑這樣的官吏,以及利用帝王權威和國家機器等等。
然而她越是利用傳統,就越是遠離目标,而不利用傳統,又将一事無成。
她很想繼續前進,把她的“革命”進行到底,但又發現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再也進不了一步。
我們無法得知,武則天是否最終想通了這個問題,隻知道她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四日正式交出了權力,把自己打理了幾十年的江山交給了一個窩囊廢。
當然,這次交班是有些勉強的。
兩天以前,一班既已掌握了政權又已掌握了軍權的朝臣趁她病重卧床之際,借口其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謀反,率羽林軍包圍武則天所居之迎仙宮,不由分說地砍下那兩個男寵美如蓮花的腦袋,馬屁精楊再思(他的外号是“兩腳狐”)吹捧張氏兄弟說:人們都說六郎(張昌宗)面似蓮花,依我看是蓮花似六郎,不是六郎似蓮花。
魯迅先生詩“難得蓮花似六郎”即典出于此。
提着人頭逼她交出大權。
領兵的人,是武則天一手提拔的大臣崔玄獄;殺二張者,則為李義府的兒子李湛。
此外,還有平時最為親近的左右羽林軍将士五百多人。
他們的領頭人,就是被狄仁傑稱為“文可領袖群臣,武可統帥三軍”的宰相張柬之。
張柬之的身後,則哆哆嗦嗦地站着她那寶貝兒子李顯。
也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一個凄冷的冬日,武則天在豪華而寂寞的軟禁中孤獨地死去。
臨終前她留下遺言,赦免王皇後、蕭淑妃、褚遂良、韓瑗、柳奭及其家族(長孫無忌的官爵已于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诏複,并聽陪昭陵)。
這樣,她的心裡可能好過一點。
到了九泉之下,也許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吧! 武則天還留下遺言:去帝号,稱皇後,葬于乾陵,回到丈夫高宗的身邊。
半個多世紀以前,守着青燈古佛的她曾在感業寺給熱戀中的李治寫過一首情詩:“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以後那半個多世紀,不知有多少人拜倒或敗倒在她這石榴裙下。
直到她脫下這石榴裙,換上帝王的衮冕,也仍然魅力無窮,讓人敬畏,讓人臣服,讓人癡迷。
現在,她又要換上這石榴裙了。
她無法對抗那強大的文化。
這個一生要強的女人,不得不脫下男裝,換上女裝,離開男人的世界,回到女人的天地。
武則天未能把她的“革命”進行到底。
但,這并不是她的錯。
武則天,公元624年生,705年卒,享年八十二歲,是一位長壽的人。
據林語堂先生《武則天正傳》,武則天一生共謀殺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連的親屬)。
其中她自己的親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
這裡面有多少是該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确為武則天所害,有多少是别人對武則天的誣陷,這筆賬,隻好留給曆史學家慢慢去算了。
武則天的陵前立的是一塊無字碑。
碑身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35米,寬2.1米,厚1.49米,重9.8噸。
碑上刻着螭(一種蛟龍類神物)和龍,卻沒有字。
也許,武則天的一生,連她自己也說不清。
也許,她有意在身後留下一片空白,任由褒貶,随人評說。
當然,也許她根本就不在乎别人說些什麼。
“沒字碑頭镌字滿,誰人能識古坤元?”信然。
但把皇位傳給兒子,她也于心不甘。
因為她的王朝姓武,而她的兒子姓李。
當然兒子現在都改姓武了。
但他們能改過來,也能改回去。
總不能要求他們把老武家的祖宗當祖宗,不把李淵、李世民他們當祖宗吧?這樣一來,自己這個“命”,就算是白“革”了。
要把“革命”進行到底,改變隻有男人才能當皇帝的傳統,也隻有一個辦法,就是傳位給女兒。
但這就更不行了。
傳給兒子,江山好歹姓了丈夫的李;傳給侄子,江山好歹姓了娘家的武。
傳給女兒,江山隻怕就得去姓女婿的姓,那才更是見鬼。
依照父系來确認血統,繼承财産,祭祀祖先,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曆史。
這個傳統,武則天拗它不過。
武則天這才發現自己真正遇到了勁敵。
這個勁敵就是傳統文化,或文化傳統。
武則天毅然以女兒之身行男兒之事,這本身就是反傳統的事。
任何反傳統的人都要被傳統所反。
武則天充當了傳統的反叛者,現在她不得不向傳統投降,成為它的手下敗将。
事實上武則天一開始就處于進退兩難之中。
因為她要做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強大的力量可供支援。
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她隻能借助傳統的力量來反傳統,包括任用狄仁傑這樣的官吏,以及利用帝王權威和國家機器等等。
然而她越是利用傳統,就越是遠離目标,而不利用傳統,又将一事無成。
她很想繼續前進,把她的“革命”進行到底,但又發現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再也進不了一步。
我們無法得知,武則天是否最終想通了這個問題,隻知道她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四日正式交出了權力,把自己打理了幾十年的江山交給了一個窩囊廢。
當然,這次交班是有些勉強的。
兩天以前,一班既已掌握了政權又已掌握了軍權的朝臣趁她病重卧床之際,借口其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謀反,率羽林軍包圍武則天所居之迎仙宮,不由分說地砍下那兩個男寵美如蓮花的腦袋,馬屁精楊再思(他的外号是“兩腳狐”)吹捧張氏兄弟說:人們都說六郎(張昌宗)面似蓮花,依我看是蓮花似六郎,不是六郎似蓮花。
魯迅先生詩“難得蓮花似六郎”即典出于此。
提着人頭逼她交出大權。
領兵的人,是武則天一手提拔的大臣崔玄獄;殺二張者,則為李義府的兒子李湛。
此外,還有平時最為親近的左右羽林軍将士五百多人。
他們的領頭人,就是被狄仁傑稱為“文可領袖群臣,武可統帥三軍”的宰相張柬之。
張柬之的身後,則哆哆嗦嗦地站着她那寶貝兒子李顯。
也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一個凄冷的冬日,武則天在豪華而寂寞的軟禁中孤獨地死去。
臨終前她留下遺言,赦免王皇後、蕭淑妃、褚遂良、韓瑗、柳奭及其家族(長孫無忌的官爵已于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诏複,并聽陪昭陵)。
這樣,她的心裡可能好過一點。
到了九泉之下,也許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吧! 武則天還留下遺言:去帝号,稱皇後,葬于乾陵,回到丈夫高宗的身邊。
半個多世紀以前,守着青燈古佛的她曾在感業寺給熱戀中的李治寫過一首情詩:“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以後那半個多世紀,不知有多少人拜倒或敗倒在她這石榴裙下。
直到她脫下這石榴裙,換上帝王的衮冕,也仍然魅力無窮,讓人敬畏,讓人臣服,讓人癡迷。
現在,她又要換上這石榴裙了。
她無法對抗那強大的文化。
這個一生要強的女人,不得不脫下男裝,換上女裝,離開男人的世界,回到女人的天地。
武則天未能把她的“革命”進行到底。
但,這并不是她的錯。
武則天,公元624年生,705年卒,享年八十二歲,是一位長壽的人。
據林語堂先生《武則天正傳》,武則天一生共謀殺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連的親屬)。
其中她自己的親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
這裡面有多少是該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确為武則天所害,有多少是别人對武則天的誣陷,這筆賬,隻好留給曆史學家慢慢去算了。
武則天的陵前立的是一塊無字碑。
碑身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35米,寬2.1米,厚1.49米,重9.8噸。
碑上刻着螭(一種蛟龍類神物)和龍,卻沒有字。
也許,武則天的一生,連她自己也說不清。
也許,她有意在身後留下一片空白,任由褒貶,随人評說。
當然,也許她根本就不在乎别人說些什麼。
“沒字碑頭镌字滿,誰人能識古坤元?”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