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五進退兩難
關燈
小
中
大
仁傑的這種想法和做法,正體現了他一個傑出政治家的英明睿智和遠見卓識。
狄仁傑的這些想法,武則天是否知道,我們無從得知。
但狄仁傑的人品和才智,則是武則天早已注意到的。
狄仁傑生于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比武則天大十七歲,在武則天即位之前,曾擔任過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禦史,甯州和豫州刺史等職。
據說,他在做大理丞時,到任一年即處理了一萬七千個遺案,無一人訟冤,以辦案公正、處斷明達而聞名。
當甯州刺史時,深得百姓擁護,民衆自發地為他刻石立碑。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越王李貞謀反被平,武則天派狄仁傑到豫州當刺史,去追查李貞餘黨。
狄仁傑到任後發現,領兵平叛的宰相張光輔已拘捕了五千餘人,牽涉到六七百個家庭,隻待他來行刑。
狄仁傑立即解除了這些人的枷鎖,并飛奏太後說,如此之多的人被牽連到謀反案中,錯捕的一定不少。
臣不願意違背陛**恤生民的聖意,甘願冒着替反賊說話的風險,請陛下網開一面。
武則天批準了他的奏章,改判這些人遠戍邊疆。
這些死裡逃生的囚犯路過甯州時,在甯州人民為狄仁傑樹立的功德碑下焚香禮拜,放聲大哭,說:是狄公給了我們一條生命啊!但狄仁傑本人,卻因得罪張光輔而被貶為洛州司馬。
這事一定給武則天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在她登基一年後,就把狄仁傑從洛州司馬任上調回京都,當了宰相。
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的善政朝中大臣都很欣賞,但也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他的名字嗎?狄仁傑說,臣不想知道。
不知道還好些,這樣可以和那人正常相處。
武則天一聽,大為贊賞。
也許,正因為武則天對狄仁傑素有好感,所以,來俊臣他們對狄仁傑的誣陷就沒有達到目的。
來俊臣被殺四個月後,狄仁傑便又回到了他宰相的位子上。
重新入相的狄仁傑,已經是幾十年風風雨雨煉就的“金剛不壞身”了。
在過去那些歲月裡,很少有人逃脫過來俊臣的魔掌,隻有狄仁傑安然脫險,還附帶拯救了魏元忠、崔宣禮、盧獻、任知古、裴行本、李嗣真六位同案大臣。
他們都被控謀反,原本是滅族和殺頭的罪,但最後隻是貶官或流放。
這也是專制政治最通用的邏輯:抓你是對的,放你也是對的,所以處分一下也是應該的。
但大難不死,也就該知足了。
狄仁傑死裡逃生,全靠他的智慧和計謀。
他剛一被捕,就立即招供說:大周革命,我乃唐臣,謀反屬實,甘願受死。
其他人除魏元忠外,也都跟着狄仁傑這麼說。
來俊臣見不費吹灰之力,就辦下這麼大個案子,心情十分愉快,也就不再把狄仁傑一案當回事,隻是把他們收監而已,看管也比較松弛。
于是狄仁傑便悄悄給武則天寫了一封信,設法托人帶給女皇陛下。
武則天看了信,心中一動,便把來俊臣叫來說:狄仁傑他們都是忠良之臣。
再審一次,不準動刑,要秉公處理。
來俊臣覺得事情出了毛病,又不知毛病出在哪裡,便僞造了狄仁傑等人的謝罪表呈給武則天。
武則天越發起疑,立即召見這些犯官和死囚。
狄仁傑等人跪在武則天面前,矢口否認有謀反之事。
武則天問,既然不曾謀反,為什麼要承認呢?狄仁傑苦笑道:如果不承認,隻怕早就死于非命了,哪裡還能見到陛下!武則天又問:那為什麼要寫謝罪表呢?狄仁傑說:臣等并沒有寫。
武則天令人将謝罪表和幾位大臣的筆迹一對,真相立即大白。
到了這個份上,來俊臣所有的招數全都不管用了。
然而武承嗣卻堅持要殺掉狄仁傑,理由是這夥人雖不曾謀反,卻是危險分子,不能留在朝中。
武則天心裡有數,知道狄仁傑對自己并無危險,而對武承嗣就很難講。
武承嗣是武則天的侄子。
他認為“大周革命”時,自己功勞最大,在武氏宗室中年齡也最大,又曾襲封周國公,應該當武氏皇帝的皇太子。
可惜他幾乎一無所長,完全提不起來:無德、無才、無頭腦、無尊嚴、無人緣,望之不似人君,近之徒生厭惡,簡直有些人見人嫌的味道。
武則天的另兩個侄子武三思和武懿宗也都是些着三不着四兩、一點政治頭腦都沒有的貨色。
女皇陛下很為自己娘家人的不争氣而惱火,卻也徒喚奈何。
武承嗣想當太子,當然幾乎遭到舉朝反對。
最先站出來反對的是宰相李昭德。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有個洛陽人名叫王慶之的,在武承嗣的授意下,糾集了一夥市井無賴來宮中上書,堅持要求立武承嗣為太子。
武則天開始對他們還算客氣。
但這夥人既沒有眼色,又不識好歹,隔三岔五就來糾纏,一來就賴着不走,武則天終于煩起來,命令李昭德賞他們幾棍子。
李昭德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喝令手下人往死裡打,當場就把王
狄仁傑的這些想法,武則天是否知道,我們無從得知。
但狄仁傑的人品和才智,則是武則天早已注意到的。
狄仁傑生于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比武則天大十七歲,在武則天即位之前,曾擔任過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禦史,甯州和豫州刺史等職。
據說,他在做大理丞時,到任一年即處理了一萬七千個遺案,無一人訟冤,以辦案公正、處斷明達而聞名。
當甯州刺史時,深得百姓擁護,民衆自發地為他刻石立碑。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越王李貞謀反被平,武則天派狄仁傑到豫州當刺史,去追查李貞餘黨。
狄仁傑到任後發現,領兵平叛的宰相張光輔已拘捕了五千餘人,牽涉到六七百個家庭,隻待他來行刑。
狄仁傑立即解除了這些人的枷鎖,并飛奏太後說,如此之多的人被牽連到謀反案中,錯捕的一定不少。
臣不願意違背陛**恤生民的聖意,甘願冒着替反賊說話的風險,請陛下網開一面。
武則天批準了他的奏章,改判這些人遠戍邊疆。
這些死裡逃生的囚犯路過甯州時,在甯州人民為狄仁傑樹立的功德碑下焚香禮拜,放聲大哭,說:是狄公給了我們一條生命啊!但狄仁傑本人,卻因得罪張光輔而被貶為洛州司馬。
這事一定給武則天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在她登基一年後,就把狄仁傑從洛州司馬任上調回京都,當了宰相。
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的善政朝中大臣都很欣賞,但也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他的名字嗎?狄仁傑說,臣不想知道。
不知道還好些,這樣可以和那人正常相處。
武則天一聽,大為贊賞。
也許,正因為武則天對狄仁傑素有好感,所以,來俊臣他們對狄仁傑的誣陷就沒有達到目的。
來俊臣被殺四個月後,狄仁傑便又回到了他宰相的位子上。
重新入相的狄仁傑,已經是幾十年風風雨雨煉就的“金剛不壞身”了。
在過去那些歲月裡,很少有人逃脫過來俊臣的魔掌,隻有狄仁傑安然脫險,還附帶拯救了魏元忠、崔宣禮、盧獻、任知古、裴行本、李嗣真六位同案大臣。
他們都被控謀反,原本是滅族和殺頭的罪,但最後隻是貶官或流放。
這也是專制政治最通用的邏輯:抓你是對的,放你也是對的,所以處分一下也是應該的。
但大難不死,也就該知足了。
狄仁傑死裡逃生,全靠他的智慧和計謀。
他剛一被捕,就立即招供說:大周革命,我乃唐臣,謀反屬實,甘願受死。
其他人除魏元忠外,也都跟着狄仁傑這麼說。
來俊臣見不費吹灰之力,就辦下這麼大個案子,心情十分愉快,也就不再把狄仁傑一案當回事,隻是把他們收監而已,看管也比較松弛。
于是狄仁傑便悄悄給武則天寫了一封信,設法托人帶給女皇陛下。
武則天看了信,心中一動,便把來俊臣叫來說:狄仁傑他們都是忠良之臣。
再審一次,不準動刑,要秉公處理。
來俊臣覺得事情出了毛病,又不知毛病出在哪裡,便僞造了狄仁傑等人的謝罪表呈給武則天。
武則天越發起疑,立即召見這些犯官和死囚。
狄仁傑等人跪在武則天面前,矢口否認有謀反之事。
武則天問,既然不曾謀反,為什麼要承認呢?狄仁傑苦笑道:如果不承認,隻怕早就死于非命了,哪裡還能見到陛下!武則天又問:那為什麼要寫謝罪表呢?狄仁傑說:臣等并沒有寫。
武則天令人将謝罪表和幾位大臣的筆迹一對,真相立即大白。
到了這個份上,來俊臣所有的招數全都不管用了。
然而武承嗣卻堅持要殺掉狄仁傑,理由是這夥人雖不曾謀反,卻是危險分子,不能留在朝中。
武則天心裡有數,知道狄仁傑對自己并無危險,而對武承嗣就很難講。
武承嗣是武則天的侄子。
他認為“大周革命”時,自己功勞最大,在武氏宗室中年齡也最大,又曾襲封周國公,應該當武氏皇帝的皇太子。
可惜他幾乎一無所長,完全提不起來:無德、無才、無頭腦、無尊嚴、無人緣,望之不似人君,近之徒生厭惡,簡直有些人見人嫌的味道。
武則天的另兩個侄子武三思和武懿宗也都是些着三不着四兩、一點政治頭腦都沒有的貨色。
女皇陛下很為自己娘家人的不争氣而惱火,卻也徒喚奈何。
武承嗣想當太子,當然幾乎遭到舉朝反對。
最先站出來反對的是宰相李昭德。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有個洛陽人名叫王慶之的,在武承嗣的授意下,糾集了一夥市井無賴來宮中上書,堅持要求立武承嗣為太子。
武則天開始對他們還算客氣。
但這夥人既沒有眼色,又不識好歹,隔三岔五就來糾纏,一來就賴着不走,武則天終于煩起來,命令李昭德賞他們幾棍子。
李昭德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喝令手下人往死裡打,當場就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