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三 血染的皇冠
關燈
小
中
大
徐敬業的兵逼武則天下台,再用武則天的兵逼徐敬業就範。
隻要太後退位,皇上還朝,徐敬業的軍事行動便師出無名,再堅持下去就是謀反。
那時,不說是“不讨自平”,便是要讨,也容易得多。
無論兵不血刃平息叛亂,還是不動幹戈奪回朝政,他裴炎都是蓋世英雄,千古名臣。
何況,裴炎的說法,也并非沒有道理。
徐敬業并沒有反唐。
相反,他打的正是匡複唐室的旗号。
如果皇帝回到朝廷,徐敬業豈有不偃旗息鼓、俯首稱臣之理? 可惜武則天沒那麼好哄。
她臉上不動聲色,心裡卻暗暗好笑:少跟老娘來這一套!不讨自平?天下哪有不讨自平的反賊!大軍征讨還不一定平呢!以你裴炎頭腦之清醒、政治經驗之豐富,難道不懂這個道理?難道看不出徐敬業的真實目的是“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即便我把政權還給皇帝,他徐敬業也會借口“還政是假”雲雲繼續興兵作亂。
看來,所謂“不讨自平”是假,要老娘下台才是真。
難怪他對讨伐叛賊毫無興趣(不汲汲議誅讨)了。
對這種人,武則天從來就不手軟。
你裴炎和徐敬業不是南北呼應一唱一和嗎?那好,不管你是敲邊鼓也好,作内應也好,或者趁火打劫、混水摸魚也好,老娘先殺了你再說,免得變生肘腋,防不勝防。
所以,武則天沒有絲毫猶豫就把裴炎送上了斷頭台。
平息揚州叛亂以後,又斬殺程務挺于軍中。
裴炎謀反案在朝中引起很大震動。
很少有人相信裴炎謀反是真的。
因為誰都知道裴炎既是忠臣又是清官。
裴炎被捕後,照例抄家,卻發現堂堂相府,居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程務挺就更是冤枉。
作為大唐一代名将和功臣,他不但沒有謀反,而且在前方奮勇作戰保衛邊境,殺得敵人聞風喪膽不敢來犯。
程務挺被害後,邊境将士悲痛莫名,痛哭流涕,突厥則歡呼雀躍,大擺宴席。
武則天殺程務挺,實在是做了一件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實際上,裴炎和程務挺反不反,隻有武則天和他們兩人心裡有數。
這就是:如果武則天不當皇帝,還政于睿宗,裴炎和程務挺必不反;如果武則天悍然稱帝,裴炎和程務挺必反無疑。
隻不過這話誰都不能說出口罷了。
所以,當有人勸裴炎認罪求情,或可免于一死時,裴炎隻是笑着搖搖頭說:宰相下獄,斷無全理。
多餘的話無須再講。
同樣,當朝中大臣擔保裴炎不反,說“若裴炎謀反,臣輩也謀反了”時,武則天也隻是笑着搖搖頭說:朕知裴炎必反,卿等必不反。
可見雙方都心照不宣。
其實,不論裴炎謀反一案是否證據确鑿,他的死,都是一個悲劇。
對裴炎是悲劇,對武則天也是悲劇。
因為他們都沒有“錯”,又都付出了代價,而且損失慘重。
裴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主張而被殺的。
這個主張就是:皇帝隻能由男人來當,而且隻能由李世民的子孫來當。
從封建禮法和裴炎所受的教育來看,這是對的,是“正義”和“正道”。
武則天的主張則是:強者為王。
皇帝應該由有能力的人來當,而不拘這個人是男人還是女人,姓李還是姓别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也不錯,也是“正義”和“正道”。
結果,裴炎和武則天為各自不同的“正義”和“正道”發生沖突,并分别付出代價:裴炎丢了性命,武則天則失去了一代名臣和一代名将,等于砍掉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不過,武則天在内心深處還得感謝裴炎。
如果說,徐敬業短命的叛亂增強了武則天的信心,使她感到天下事并非不可為之,那麼,裴炎未遂的政變則提醒她要小心,萬萬不可大意失荊州。
道路并不平坦,前途也不會一帆風順,而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
徐敬業的叛亂固然不得人心(誠如時人陳子昂所說“揚州構逆,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纖塵不動”),自己的臨朝稱制也同樣頗遭物議(亦如重臣劉祎之所言:“太後既廢昏立明,安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
”)看來,李唐宗室的殘渣餘孽倒不可怕,禮法傳統卻是很難戰勝的勁敵。
想當年,曹操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尚且隻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如今武某要在尋常之時行非常之事,就更得要有非常之舉。
顯然,對于武則天而言,她通往帝位的道路,隻能由屍骨來鋪就。
她頭頂上那女皇的皇冠,也隻能用鮮血來染成。
她不能等着人撞到槍口上來。
她必須制造恐怖,大開殺戒,讓所有人都服服帖帖、噤若寒蟬。
現在武則天深信她是在進行一次翻天覆地的偉大革命
隻要太後退位,皇上還朝,徐敬業的軍事行動便師出無名,再堅持下去就是謀反。
那時,不說是“不讨自平”,便是要讨,也容易得多。
無論兵不血刃平息叛亂,還是不動幹戈奪回朝政,他裴炎都是蓋世英雄,千古名臣。
何況,裴炎的說法,也并非沒有道理。
徐敬業并沒有反唐。
相反,他打的正是匡複唐室的旗号。
如果皇帝回到朝廷,徐敬業豈有不偃旗息鼓、俯首稱臣之理? 可惜武則天沒那麼好哄。
她臉上不動聲色,心裡卻暗暗好笑:少跟老娘來這一套!不讨自平?天下哪有不讨自平的反賊!大軍征讨還不一定平呢!以你裴炎頭腦之清醒、政治經驗之豐富,難道不懂這個道理?難道看不出徐敬業的真實目的是“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即便我把政權還給皇帝,他徐敬業也會借口“還政是假”雲雲繼續興兵作亂。
看來,所謂“不讨自平”是假,要老娘下台才是真。
難怪他對讨伐叛賊毫無興趣(不汲汲議誅讨)了。
對這種人,武則天從來就不手軟。
你裴炎和徐敬業不是南北呼應一唱一和嗎?那好,不管你是敲邊鼓也好,作内應也好,或者趁火打劫、混水摸魚也好,老娘先殺了你再說,免得變生肘腋,防不勝防。
所以,武則天沒有絲毫猶豫就把裴炎送上了斷頭台。
平息揚州叛亂以後,又斬殺程務挺于軍中。
裴炎謀反案在朝中引起很大震動。
很少有人相信裴炎謀反是真的。
因為誰都知道裴炎既是忠臣又是清官。
裴炎被捕後,照例抄家,卻發現堂堂相府,居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程務挺就更是冤枉。
作為大唐一代名将和功臣,他不但沒有謀反,而且在前方奮勇作戰保衛邊境,殺得敵人聞風喪膽不敢來犯。
程務挺被害後,邊境将士悲痛莫名,痛哭流涕,突厥則歡呼雀躍,大擺宴席。
武則天殺程務挺,實在是做了一件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實際上,裴炎和程務挺反不反,隻有武則天和他們兩人心裡有數。
這就是:如果武則天不當皇帝,還政于睿宗,裴炎和程務挺必不反;如果武則天悍然稱帝,裴炎和程務挺必反無疑。
隻不過這話誰都不能說出口罷了。
所以,當有人勸裴炎認罪求情,或可免于一死時,裴炎隻是笑着搖搖頭說:宰相下獄,斷無全理。
多餘的話無須再講。
同樣,當朝中大臣擔保裴炎不反,說“若裴炎謀反,臣輩也謀反了”時,武則天也隻是笑着搖搖頭說:朕知裴炎必反,卿等必不反。
可見雙方都心照不宣。
其實,不論裴炎謀反一案是否證據确鑿,他的死,都是一個悲劇。
對裴炎是悲劇,對武則天也是悲劇。
因為他們都沒有“錯”,又都付出了代價,而且損失慘重。
裴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主張而被殺的。
這個主張就是:皇帝隻能由男人來當,而且隻能由李世民的子孫來當。
從封建禮法和裴炎所受的教育來看,這是對的,是“正義”和“正道”。
武則天的主張則是:強者為王。
皇帝應該由有能力的人來當,而不拘這個人是男人還是女人,姓李還是姓别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也不錯,也是“正義”和“正道”。
結果,裴炎和武則天為各自不同的“正義”和“正道”發生沖突,并分别付出代價:裴炎丢了性命,武則天則失去了一代名臣和一代名将,等于砍掉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不過,武則天在内心深處還得感謝裴炎。
如果說,徐敬業短命的叛亂增強了武則天的信心,使她感到天下事并非不可為之,那麼,裴炎未遂的政變則提醒她要小心,萬萬不可大意失荊州。
道路并不平坦,前途也不會一帆風順,而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
徐敬業的叛亂固然不得人心(誠如時人陳子昂所說“揚州構逆,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纖塵不動”),自己的臨朝稱制也同樣頗遭物議(亦如重臣劉祎之所言:“太後既廢昏立明,安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
”)看來,李唐宗室的殘渣餘孽倒不可怕,禮法傳統卻是很難戰勝的勁敵。
想當年,曹操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尚且隻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如今武某要在尋常之時行非常之事,就更得要有非常之舉。
顯然,對于武則天而言,她通往帝位的道路,隻能由屍骨來鋪就。
她頭頂上那女皇的皇冠,也隻能用鮮血來染成。
她不能等着人撞到槍口上來。
她必須制造恐怖,大開殺戒,讓所有人都服服帖帖、噤若寒蟬。
現在武則天深信她是在進行一次翻天覆地的偉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