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三 血染的皇冠

關燈
盡管有這麼多的準備,武則天要當皇帝,仍并不那麼容易。

     按理說,皇帝駕崩,應由太子繼位。

    武則天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個當過太子。

    第一個是李弘。

    李弘早在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正月就被冊封為太子,卻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去世。

    許多人都說他是被武則天毒死的。

    可惜死無對證,何況這位太子的身體确實很差,早在他被冊封為太子的那一年,就曾大病一場,以至“禦醫無策”。

    鹹亨二年(公元671年)監國時,也因多病而由戴至德等人處理政務。

    所以我們隻好算他是病死。

     第二位太子是李賢。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廢。

    他的被廢,也是一個疑案。

    我們隻知道他們母子之間猜忌很重。

    有人說是因為他組織名儒注《後漢書》,大講後妃外戚幹政犯了武則天的忌諱;也有人說李賢根本不是武則天的兒子,而是她姐姐韓國夫人和李治的私生。

    總之,他被告發謀反,在他的宮殿裡搜出兵卒甲服數百件以為罪證。

    這位可憐的太子被廢為庶人,嗣聖元年(公元684年)死在巴州。

     以數百件兵卒甲服為謀反的罪證,顯然證據不足。

    就這麼一丁點兒武器裝備,能謀什麼反?因此這一“确鑿”的證據,就像從王皇後那裡搜出的木頭小人一樣,完全有兩種可能。

    一種,這些兵器武備确實是李賢私藏的,但目的卻不過是自衛。

    另一種,就是栽贓了。

    栽贓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武則天栽贓,另一種是别的什麼人栽贓,意在挑起他們母子之間的争鬥,自己好坐收漁利。

    但如果武則天對她這個兒子并無猜忌,那麼,這個贓就栽不成。

    而且,即便那些東西真是李賢私藏的,也不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

    事實上,如果不是武則天已有廢掉太子之心,就不會有人出來控告太子,更不會有人去搜查太子的府第。

    可見,李賢實際上是死于武則天的猜忌。

     說武則天誣陷太子賢,和說她毒殺太子弘一樣,并無任何證據。

    但武則天猜忌甚至嫉恨她這兩個兒子,則大休上可以肯定。

    原因是當時君臣朝野都看好這兩位太子。

    李治曾對侍臣們說:“弘仁孝,賓禮大臣,未嘗有過。

    ”《資治通鑒》也說李弘仁孝有禮,“上甚愛之”而“中外屬心”。

    這當然不會讓武則天高興。

    武則天希望的是中外都屬心于她自己,而不是屬心于别的什麼人。

    所以,李弘突然去世,當時就有人懷疑是武則天下的毒手——“時人以為天後鸩(音震,用毒酒殺人)之也”。

     李弘死後,大家又轉而擁戴李賢。

    因為這時誰都看出,武則天野心不小,李治則早已大權旁落。

    而以李治身體之衰弱,性格之懦弱,奪回政權,重振朝綱,幾乎就不可能。

    因此他們都寄希望于新太子。

    李賢似乎也不負衆望。

    他容貌俊秀,舉止端莊,自幼就愛讀書,而且過目不忘。

    他還主持對《後漢書》作了注釋,水平相當的高,至今仍很權威。

    這事使他名聲大振。

    朝野一緻認為,李賢将承繼大位,一主唐祚。

    李治甚至對李世璾說:“此子嚴于律己,不失為成就大業之才。

    ”諸子如果都像李賢一樣,“大唐無虞矣”! 大唐無虞,則天有忌。

    已嘗到大權獨攬甜頭的武則天,很不喜歡在她興頭上有人橫插一杠子。

    正好這時發生了明崇俨被殺一案。

    明崇俨是一個裝神弄鬼的家夥,據說會一些巫術,能給人治病。

    他曾對武則天說,太子賢命相不好,不堪繼統,應另立英王李顯或相王李旦。

    後來,明崇俨神秘地被人謀殺。

    辦案人員把李賢的同性戀對象趙道生抓來一問,招供說是李賢買通盜賊所殺。

    接着便是在李賢的馬房裡搜出了兵器武備。

    整個案件撲朔迷離無可深究。

    但可以肯定:或者是武則天一手制造了這一冤案,或者是武則天利用了這一案件,又在其中做了些手腳。

    反正,她達到了目的。

     看來,李賢的書還是讀少了點。

    他實在不該在武則天風頭正健時去搶她的戲。

    他隻知道太子可以當皇帝,卻不知道連皇帝也是可以被廢掉的,何況太子? 三任太子李顯就是在皇帝位子上被廢的。

    這家夥是個混蛋加草包。

    他比他老爸更窩囊,更好色,更怕老婆,更沒頭腦。

    李治雖然弱一點,卻好歹還有自知之明,為人處事都比較謹慎穩當得體,因此也還有一定威望。

    李顯卻完全拎不清自己的斤兩。

    上台沒兩天,屁股還沒坐熱,就忙不疊地拍老婆的馬屁,要讓老丈人韋玄貞當宰相。

    宰相裴炎不同意,這個糊塗皇帝竟然說: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