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二 大尾巴羊
關燈
小
中
大
使武則天成為男人的是她的男人——唐高宗李治。
史料證明,唐太宗李世民對他這個寶貝兒子,一直是不怎麼放心的。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在兩儀殿接見群臣,當着李治的面問:太子的品行,天下人都知道嗎?長孫無忌回答:太子雖未出宮門,但天下人無不欽仰其聖德。
太宗又感慨地說,老百姓都這麼講:“生子如狼,還怕是羊”,治兒可是從小就寬厚啊!長孫無忌又說:陛下骁勇,是創業之君;太子仁恕,有守成之德。
陛下與太子性格相異,正是皇天所賜,蒼生之福! 長孫無忌的話在理論上并不錯。
馬上可以得天下,卻不可以治天下。
開國之君必須是虎,守成之君則不妨是羊。
隻是他沒想到,羊并不隻吃草。
如果當了皇帝,也吃人。
李世民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不過他同樣沒想到,李治不但柔弱,而且“好内”,喜歡聽女人的。
這都給武則天以可乘之機。
李世民對李治的教育是抓得很緊的。
看見他吃飯,就說:你要是知道種田的辛苦,就總會有飯吃了。
看見他騎馬,就說:他要是知道不讓馬太累,就總會有馬騎了。
看見他坐船,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民就是水,君就是舟。
看見他站在樹下,就說:木頭有墨繩就筆直,元首聽意見就聖明。
真可謂用心良苦。
李世民還專門寫了一本叫《帝範》的書,教李治如何做皇帝。
李治的表現也不差。
剛當皇帝時,他是很虛心的。
有一天,李治外出打獵,正碰上下雨。
李治問谏議大夫谷那律:雨衣怎麼樣才能不漏?谷那律回答說:用瓦做就不漏了。
李治明白這是在勸谏他不要因好打獵而荒于朝政,很高興地賞賜了谷那律。
對那些不該賞的,他也不留情面,頗能做到賞罰分明。
他的叔叔騰王李元嬰和哥哥蔣王李恽(音運)搜刮民财,屢教不改。
在賞賜諸王時,李治就獨不賞騰王和蔣王,說:騰叔和蔣兄反正自己會撈錢,就不用賞什麼東西了。
給他們兩車麻繩,用來穿銅闆吧。
羞得二王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顯然,李治并不昏庸,也不蠢。
然而他的心病卻很重。
李治一上台,就面臨三大難題:一,如何擺脫先帝的陰影;二,如何擺脫權臣的控制;三,如何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
這三個問題他一定想了很久。
他後來所做的一切,都是從這三個問題出發的。
在一般人看來,李治從唐太宗手上接過這個攤子,是很幸運的。
貞觀之治,成就斐然,君仁臣忠,民富國強。
李世民這個蓋世英主,幾乎把什麼都設計好了,考慮好了,安排好了,李治簡直就隻要坐享其成就行。
但,創業難,守成更難。
李治的苦惱,隻有李治自己知道:幹好了,是先帝的福澤;幹不好,是自己無能。
父皇太成功了,他怎麼都走不出先帝的陰影。
權臣們也是一個麻煩。
他們追随先帝多年,功勳蓋世,謀略過人,說是來輔佐自己的,誰知道他們心裡怎麼想?即便不謀反,總把自己當小孩子,也很可氣。
李治看得出,這些老家夥并不好伺候。
就拿長孫無忌來說,名字叫無忌,其實無所不忌。
唐太宗因李治仁弱,恐怕難守社稷,曾打算另立英武果斷的吳王李恪為太子,便遭到長孫無忌的斷然反對。
因為李恪不是他妹妹長孫皇後所生,生母楊妃是隋炀帝的女兒。
結果,李恪不但沒能當上太子,而且在李治登基後被長孫無忌謀殺,辦法就是後來武則天對付他的那個——誣以謀反。
李恪臨死時曾大罵說:長孫無忌竊弄權威,陷害忠良,祖宗有靈,不久你就要滅族。
史家也認為長孫無忌誣人謀反,反被人誣,多少有點算是報應。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高陽公主及驸馬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人謀反,陰謀廢去高宗,另立荊王李元景為帝。
此事與吳王李恪并無關系。
長孫無忌因為曾經反對立李恪為太子,害怕李恪報複。
為了去掉這塊心病,便誣陷李恪插手,并親自提審案犯,動用酷刑,鍛煉成獄。
李恪被賜自盡。
其實就算長孫無忌他們無忌,李治也有忌。
李世民尚且猜忌李世璾,李治怎麼就不猜忌長孫無忌?專制政治,最忌權臣功高震主,尾大不掉。
不殺了這些大尾巴羊,自己是睡不着覺的。
羊群中總要有羊被殺,誰的尾巴大就殺誰。
隻不過李治下不了手。
這隻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會成為頭羊的小羊,性格内向,内心羞怯,一見到長孫無忌他們那狼一樣的凜然目光,心裡就犯怵。
他們
史料證明,唐太宗李世民對他這個寶貝兒子,一直是不怎麼放心的。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在兩儀殿接見群臣,當着李治的面問:太子的品行,天下人都知道嗎?長孫無忌回答:太子雖未出宮門,但天下人無不欽仰其聖德。
太宗又感慨地說,老百姓都這麼講:“生子如狼,還怕是羊”,治兒可是從小就寬厚啊!長孫無忌又說:陛下骁勇,是創業之君;太子仁恕,有守成之德。
陛下與太子性格相異,正是皇天所賜,蒼生之福! 長孫無忌的話在理論上并不錯。
馬上可以得天下,卻不可以治天下。
開國之君必須是虎,守成之君則不妨是羊。
隻是他沒想到,羊并不隻吃草。
如果當了皇帝,也吃人。
李世民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不過他同樣沒想到,李治不但柔弱,而且“好内”,喜歡聽女人的。
這都給武則天以可乘之機。
李世民對李治的教育是抓得很緊的。
看見他吃飯,就說:你要是知道種田的辛苦,就總會有飯吃了。
看見他騎馬,就說:他要是知道不讓馬太累,就總會有馬騎了。
看見他坐船,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民就是水,君就是舟。
看見他站在樹下,就說:木頭有墨繩就筆直,元首聽意見就聖明。
真可謂用心良苦。
李世民還專門寫了一本叫《帝範》的書,教李治如何做皇帝。
李治的表現也不差。
剛當皇帝時,他是很虛心的。
有一天,李治外出打獵,正碰上下雨。
李治問谏議大夫谷那律:雨衣怎麼樣才能不漏?谷那律回答說:用瓦做就不漏了。
李治明白這是在勸谏他不要因好打獵而荒于朝政,很高興地賞賜了谷那律。
對那些不該賞的,他也不留情面,頗能做到賞罰分明。
他的叔叔騰王李元嬰和哥哥蔣王李恽(音運)搜刮民财,屢教不改。
在賞賜諸王時,李治就獨不賞騰王和蔣王,說:騰叔和蔣兄反正自己會撈錢,就不用賞什麼東西了。
給他們兩車麻繩,用來穿銅闆吧。
羞得二王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顯然,李治并不昏庸,也不蠢。
然而他的心病卻很重。
李治一上台,就面臨三大難題:一,如何擺脫先帝的陰影;二,如何擺脫權臣的控制;三,如何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
這三個問題他一定想了很久。
他後來所做的一切,都是從這三個問題出發的。
在一般人看來,李治從唐太宗手上接過這個攤子,是很幸運的。
貞觀之治,成就斐然,君仁臣忠,民富國強。
李世民這個蓋世英主,幾乎把什麼都設計好了,考慮好了,安排好了,李治簡直就隻要坐享其成就行。
但,創業難,守成更難。
李治的苦惱,隻有李治自己知道:幹好了,是先帝的福澤;幹不好,是自己無能。
父皇太成功了,他怎麼都走不出先帝的陰影。
權臣們也是一個麻煩。
他們追随先帝多年,功勳蓋世,謀略過人,說是來輔佐自己的,誰知道他們心裡怎麼想?即便不謀反,總把自己當小孩子,也很可氣。
李治看得出,這些老家夥并不好伺候。
就拿長孫無忌來說,名字叫無忌,其實無所不忌。
唐太宗因李治仁弱,恐怕難守社稷,曾打算另立英武果斷的吳王李恪為太子,便遭到長孫無忌的斷然反對。
因為李恪不是他妹妹長孫皇後所生,生母楊妃是隋炀帝的女兒。
結果,李恪不但沒能當上太子,而且在李治登基後被長孫無忌謀殺,辦法就是後來武則天對付他的那個——誣以謀反。
李恪臨死時曾大罵說:長孫無忌竊弄權威,陷害忠良,祖宗有靈,不久你就要滅族。
史家也認為長孫無忌誣人謀反,反被人誣,多少有點算是報應。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高陽公主及驸馬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人謀反,陰謀廢去高宗,另立荊王李元景為帝。
此事與吳王李恪并無關系。
長孫無忌因為曾經反對立李恪為太子,害怕李恪報複。
為了去掉這塊心病,便誣陷李恪插手,并親自提審案犯,動用酷刑,鍛煉成獄。
李恪被賜自盡。
其實就算長孫無忌他們無忌,李治也有忌。
李世民尚且猜忌李世璾,李治怎麼就不猜忌長孫無忌?專制政治,最忌權臣功高震主,尾大不掉。
不殺了這些大尾巴羊,自己是睡不着覺的。
羊群中總要有羊被殺,誰的尾巴大就殺誰。
隻不過李治下不了手。
這隻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會成為頭羊的小羊,性格内向,内心羞怯,一見到長孫無忌他們那狼一樣的凜然目光,心裡就犯怵。
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