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一 這個女人不尋常
關燈
小
中
大
武則天其實并不叫“武則天”。
她姓武,名曌。
曌也就是照,是武則天發明的字,除了用來做她的名字,沒别的用。
這當然因為武則天的身份有點不倫不類。
說她是皇後吧,她又當過皇帝;說她是皇帝吧,她又沒有廟号。
再說她那個武周王朝又不怎麼算數,何況她又是女人。
一這個女人不尋常 武則天其實并不叫“武則天”。
她姓武,名曌。
曌也就是照,是武則天發明的字,除了用來做她的名字,沒别的用。
其實就連這個名字,也是沒有用的。
因為當她有資格發明一個怪字來做自己名字的時候,已沒人敢直呼其名。
她自己也用不着。
那時,她的自稱已是“朕”。
至于“武則天”這個稱呼,在她生前,無論是她自己,還是别人,都沒有用過。
“則天”是她被迫移居上陽宮後,兒子中宗李顯給她上的尊号,全稱是“則天大聖皇帝”。
武則天臨終前留下遺囑,令去掉帝号,改稱皇後。
于是,“則天大聖皇後”便成了她的谥号。
之所以叫“則天”,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因為她即皇帝位時,是在洛陽宮的南面正門“則天門”;另說是典出《論語》:“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所以,“則天”是她的号,不是她的名。
不過就連這個稱呼,也被後來的皇帝改了幾回,比如“天後”、“大聖天後”、“聖帝天後”等。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著作郎吳兢編撰《則天實錄》,開始使用則天二字概括性地稱呼這位既是皇後又是皇帝的女人,一錘定音,武則天便成了她最通用的稱呼。
這當然也是可以的。
古人的稱呼方式很複雜。
光是表示尊敬或客氣的,就有好幾種。
有稱字的,如李太白(李白);有稱号的,如蘇東坡(蘇轼);有稱官銜的,如杜工部(杜甫);有稱郡望的,如韓昌黎(韓愈);有稱排行的,如白二十二(白居易)。
如果是皇帝或皇後,則有谥号(如漢武帝)、廟号(如唐太宗)、徽号(如慈禧)、年号(如雍正)等。
還有尊号,但不常用。
至于谥号前加姓氏的,于臣則有之,如嶽武穆(嶽飛);于君則無。
君的稱呼方式,是谥号或廟号前加朝代名,如唐明皇(谥号)、宋太祖(廟号)。
姓氏加于谥号之前的君主,隻有武則天一個。
這當然因為武則天的身份有點不倫不類。
說她是皇後吧,她又當過皇帝;說她是皇帝吧,她 又沒有廟号。
再說她那個武周王朝又不怎麼算數,何況她又是女人。
女人是不能當皇帝的,這是規矩。
所以武則天原本不能當皇帝,除非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
不過即便是李世民的兒子,也未必能當皇帝。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其中長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都是長孫(音掌孫)皇後所生。
長孫皇後是正宮,為人又極賢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對她也是十分敬重的。
下一任的皇帝,當然要從她的兒子當中選。
承乾是嫡子,又是長子,無論“立子以嫡”,還是“立嫡以長”,他都天經地義地是太子。
可惜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現也不好(瞎胡鬧),後來索性在漢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動下謀反,事敗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縣),再也做不成皇帝夢了。
李世民比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
李泰比承乾小一歲,相貌英俊,聰明好學,端肅多才,在太宗看來,是一定能成為一個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卻都很反對,尤以長孫無忌(已故長孫皇後之兄)和褚遂良(谏議大夫)反對最為激烈。
他們主張立皇九子晉王李治。
李治時年二十二歲,雖不失為一個良善青年,卻是有名的糯米團子,一點用都沒有。
但長孫無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溫厚文弱、一無所長。
也許,他們伺候李世民這位“英主”,實在已經很累了,不想再來一位“雄主”。
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沒準會把他們開了涮。
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
長孫無忌可以繼續維持外戚權威,褚遂良、李世璾(績的異體字)他們也可以繼續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這算盤打得并不錯,隻是沒把武則天算進去。
他們當然想不到,李治身邊會出現一個蛇一樣的女人武則天。
他們當然也想不到,李治雖然好控制,卻不是控制在他們手裡,而是控制在老婆手裡。
結果,他們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卻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們整了下去。
李泰這邊也屢犯錯誤。
首先是恃寵驕橫,目中無人。
身邊呢?據說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
這就不但讓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讓他們不放心。
更重要的是,
她姓武,名曌。
曌也就是照,是武則天發明的字,除了用來做她的名字,沒别的用。
這當然因為武則天的身份有點不倫不類。
說她是皇後吧,她又當過皇帝;說她是皇帝吧,她又沒有廟号。
再說她那個武周王朝又不怎麼算數,何況她又是女人。
一這個女人不尋常 武則天其實并不叫“武則天”。
她姓武,名曌。
曌也就是照,是武則天發明的字,除了用來做她的名字,沒别的用。
其實就連這個名字,也是沒有用的。
因為當她有資格發明一個怪字來做自己名字的時候,已沒人敢直呼其名。
她自己也用不着。
那時,她的自稱已是“朕”。
至于“武則天”這個稱呼,在她生前,無論是她自己,還是别人,都沒有用過。
“則天”是她被迫移居上陽宮後,兒子中宗李顯給她上的尊号,全稱是“則天大聖皇帝”。
武則天臨終前留下遺囑,令去掉帝号,改稱皇後。
于是,“則天大聖皇後”便成了她的谥号。
之所以叫“則天”,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因為她即皇帝位時,是在洛陽宮的南面正門“則天門”;另說是典出《論語》:“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所以,“則天”是她的号,不是她的名。
不過就連這個稱呼,也被後來的皇帝改了幾回,比如“天後”、“大聖天後”、“聖帝天後”等。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著作郎吳兢編撰《則天實錄》,開始使用則天二字概括性地稱呼這位既是皇後又是皇帝的女人,一錘定音,武則天便成了她最通用的稱呼。
這當然也是可以的。
古人的稱呼方式很複雜。
光是表示尊敬或客氣的,就有好幾種。
有稱字的,如李太白(李白);有稱号的,如蘇東坡(蘇轼);有稱官銜的,如杜工部(杜甫);有稱郡望的,如韓昌黎(韓愈);有稱排行的,如白二十二(白居易)。
如果是皇帝或皇後,則有谥号(如漢武帝)、廟号(如唐太宗)、徽号(如慈禧)、年号(如雍正)等。
還有尊号,但不常用。
至于谥号前加姓氏的,于臣則有之,如嶽武穆(嶽飛);于君則無。
君的稱呼方式,是谥号或廟号前加朝代名,如唐明皇(谥号)、宋太祖(廟号)。
姓氏加于谥号之前的君主,隻有武則天一個。
這當然因為武則天的身份有點不倫不類。
說她是皇後吧,她又當過皇帝;說她是皇帝吧,她 又沒有廟号。
再說她那個武周王朝又不怎麼算數,何況她又是女人。
女人是不能當皇帝的,這是規矩。
所以武則天原本不能當皇帝,除非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
不過即便是李世民的兒子,也未必能當皇帝。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其中長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都是長孫(音掌孫)皇後所生。
長孫皇後是正宮,為人又極賢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對她也是十分敬重的。
下一任的皇帝,當然要從她的兒子當中選。
承乾是嫡子,又是長子,無論“立子以嫡”,還是“立嫡以長”,他都天經地義地是太子。
可惜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現也不好(瞎胡鬧),後來索性在漢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動下謀反,事敗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縣),再也做不成皇帝夢了。
李世民比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
李泰比承乾小一歲,相貌英俊,聰明好學,端肅多才,在太宗看來,是一定能成為一個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卻都很反對,尤以長孫無忌(已故長孫皇後之兄)和褚遂良(谏議大夫)反對最為激烈。
他們主張立皇九子晉王李治。
李治時年二十二歲,雖不失為一個良善青年,卻是有名的糯米團子,一點用都沒有。
但長孫無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溫厚文弱、一無所長。
也許,他們伺候李世民這位“英主”,實在已經很累了,不想再來一位“雄主”。
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沒準會把他們開了涮。
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
長孫無忌可以繼續維持外戚權威,褚遂良、李世璾(績的異體字)他們也可以繼續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這算盤打得并不錯,隻是沒把武則天算進去。
他們當然想不到,李治身邊會出現一個蛇一樣的女人武則天。
他們當然也想不到,李治雖然好控制,卻不是控制在他們手裡,而是控制在老婆手裡。
結果,他們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卻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們整了下去。
李泰這邊也屢犯錯誤。
首先是恃寵驕橫,目中無人。
身邊呢?據說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
這就不但讓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讓他們不放心。
更重要的是,